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大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放大内镜下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加靛胭脂染色观察了108例患者共129个大肠隆起性病变。结果129个病变中经病理诊断为肿瘤性病变(腺瘤及癌)的有106个。其腺管开口呈Ⅱ型者10个、ⅢL型者73个、Ⅲs型者1个、Ⅳ型者7个、V型者15个,没有Ⅴ型单独存在者。10个腺管开口Ⅱ型者病变病理多为轻度异型,无重度异型。15个出现Ⅴ型结构的病变中,10例癌变,5例病理为重度异型。10个癌变病变中均出现了Ⅴ型结构,7个黏膜内癌中6个呈ⅤA型,1个ⅤN型;2个黏膜下层癌均呈ⅤN型;一个进展期癌呈ⅤN型。研究中观察到10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放大内镜下腺管开口呈ⅢL型、Ⅳ型或Ⅴ型,其中1例癌变。结论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观察息肉腺管开口形态基本一致。通过腺管开口观察可以很好的区分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其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通过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的辨别,可以大致预测黏膜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大肠黏膜病变作出实时准确的判断,不仅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而且为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依据,从而指导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染色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FICE染色放大内镜下178枚胃息肉的腺管开口分型,将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78枚息肉中,胃底40枚,胃体75枚,胃窦63枚。腺管开口Ⅰ型53枚,Ⅱ型74枚、ⅢL型34枚、Ⅲs型6枚,Ⅳ型10枚、Ⅴi型1枚。病理结果提示炎性息肉多为Ⅰ型,少数为Ⅱ型和ⅢL型,增生性息肉主要为Ⅱ型,胃底腺息肉主要为Ⅲl型,腺瘤性息肉主要为Ⅳ型。[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胃息肉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可有效拟诊胃息肉性质,为胃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67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17例。FICE染色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观察腺管结构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P〈0.05)。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94.1%(16/17)、98.0%(49/50)、97.0%(65/67),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88.2%(15/17)、96.0%(48/50)、94.0%(63/67),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8%(10/17)、84.0%(42/50)、77.6%(52/67),FIEC染色放大内镜均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P〈0.05),且均与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相近(P〉0.05)。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57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2% Lugol液染色内镜、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CIE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25/27),Lugol液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88.9% (24/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6.3%(26/27),Lugol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 (25/27),两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556).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清晰观察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分型主要为Ⅳ和Ⅴ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炎主要为Ⅱ和Ⅲ型,正常食管主要为Ⅰ型;而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尚不能清晰观察IPCL分型.FICE染色内镜模式下无不良反应发生;2% Lugol液染色内镜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 (33/257).结论 FICE染色放大内镜能准确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是Lugol液染色内镜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
7.
放大内镜对大肠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 ,对病灶喷洒靓胭脂 ,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 ,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 在 194处病灶中 ,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 10 0 %、93 3 %、90 9%、10 0 % ,总病理符合率为 96 1%。结论 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 ,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 ,预测癌的浸润深度 ,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方法观察了144例患者共162处大肠黏膜病变,并结合病变大体形态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2处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者占76.5%(26/34);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Ⅲ、Ⅳ和Ⅴ型腺管开口者占96.1%(123/128).癌性病变则主要以Ⅴ型腺管开口为主,占75.0%(9/12),其中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ⅤN型腺管开口.结论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差异。结果普通内镜组与乙酸染色组诊断GI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蓝染色组与乙酸染色组的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与美蓝染色组的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的阳性似然比、优势比、Kappa值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组,阴性似然比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可提高GIM定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绝大多数是由息肉恶变而来,早期发现大肠息肉恶变,是改善大肠癌预后的有效途径.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息肉的唯一直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部疾病关系密切,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到肿瘤一系列黏膜改变。常规内镜检查很难判断是否Hp感染以及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癌等病变,盲目活检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且检出率低。故如何更清晰地观察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变化,目前靶向指导活检成为热点研究课题。近年来,智能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的出现,大大提高胃部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此文复习有关文献,探讨智能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10月~1995年10月经结肠镜下息肉除,粘膜切除或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局限于粘膜(M)和粘膜下层(SM)的大肠早期癌72例,其中M型63例,SM型9例。男性38,女性34,老年期>60岁23例,老年前期34例,<45岁15例。以直、乙结肠最多见54例(75%)。病变以直径1~2cm最多有38例(52.7%)。内镜下形态Ⅰ型隆起型有48例(66.6%)。结肠镜肉眼确诊癌仅12例(16.6%)。活检病理确诊癌占58.8%。72例中12例作根治性手术,其中1例SM癌有淋巴结转移。58例在内镜下除,2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随访4年,其中1例Is型3月后复发,追加手术有淋巴转移,术后4年肝转移死亡。另有10例(13.8%)又发现新生腺瘤再除。本结果提示结肠镜对发现早期癌有很大价值,但肉眼判断及活检诊断价值不大,主张内镜下作病变除或切除,全瘤病理检查最有价值:如是M癌无需追加手术,SM癌主张作根治性手术。所有早期癌均应作全结肠检查和手术后继续结肠镜随访,可发现多发癌和新生腺瘤。大肠早期癌若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本组4年生存率为98.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瘤性、非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腺管开口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放大观查判定腺管开口为Ⅰ~Ⅴ型的结肠病变标本(Ⅰ~Ⅴ型各20例),Ⅰ、Ⅱ型纳入A组,Ⅲ、Ⅳ型纳入B组,Ⅴ型纳入C组。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判断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不同腺管开口结肠病变中Ang-2表达情况及MVD值,分析3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非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2.5%,符合率为90.2%;对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和91.7%,符合率为93.2%;对结肠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2.0%。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在A组(Ⅰ、Ⅱ型合并组)、B组(Ⅲ、Ⅳ型合并组)、C组(腺管开口V型)3组逐渐升高。且Ang-2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增高。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腺管开口分型的判断可基本准确区别瘤性、非瘤性病变,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其腺管开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行肠镜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做好肠道准备,先进行常规白光内镜检测,再做NBI检查,且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图像清晰度,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与病理学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经过对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和表面毛细血管形态进行观察,NBI检测方法的图像清晰度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白光内镜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诊断对早期大肠癌诊断的预测准确度为92.9%(223/240)、敏感度97.0%(160/165)、特异性84.0(63/75)、阳性预测值93.0%(160/172)、阴性预测值92.6%(63/68);常规白光内镜诊断对早期大肠癌诊断的预测准确度为77.1%(185/240)、敏感度78.8%(130/165)、特异性73.3%(55/75)、阳性预测值86.7%(130/150)、阴性预测值61.1%(55/90);经过比较,NBI检测方法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常规白光内镜检测方法,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不仅显著提高了图像清晰度,而且显著提高了诊断早期大肠癌患者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在指导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下胃肠早期癌的现代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内镜的改善与发展,分辨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电子放大内镜的发展及诊断技术的成熟,使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治成为可能,早期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通过采用放大内镜和粘膜染色技术已经使胃肠道微小病变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成为现实,结合粘膜染色技术在放火内镜下不但可以判断是否有早期癌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判断早期癌的浸润深度即时作出治疗方法的选择,当癌浸润深度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时,大多数可以在内镜下行EMR或EPMR切除,更深层的癌则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早期大肠癌是指病变仅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大肠癌。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此癌的发生率与饱和脂肪酸增加的饮食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饮食中脂肪成分的增多 ,其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已上升为第 4位 ,而且目前仍以 4 .2 %的年增长率增加 ,现已在常见恶性肿瘤中名列第一。目前认为 ,大肠黏膜组织从轻度演化为重度的异型增生 ,是形成早期癌的病理基础 ,而腺瘤是最主要的癌前病变。因此 ,尽早发现这些病变 ,对此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从内镜、生物标志物及病理学诊断讨论早期大肠癌…  相似文献   

20.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