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型糖尿病患儿皮下连续输注胰岛素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CSII)与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 (MSII)治疗 1型糖尿病(T1DM)疗效。方法 利用CSII控制血糖为一组。MSII控制血糖分为两组 ,A组予MSII合用二甲双胍 ;B组单用MSII;并测定 3餐前后及凌晨 2∶0 0时血糖。结果  3组血糖均可控制达标。CSII平均达标天数、胰岛素用量明显短于MSII组 ,A组达标天数也短于B组。结论 CSII控制血糖 ,达标时间短 ,血糖平稳下降 ,能够抑制黎明现象 ,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低 ,适合T1DM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已确诊的1型糖尿病(T1DM)患儿病程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情况。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聊城儿童医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12家医院登记系统为基础调查多中心1995年12月至2014年6月胰岛素治疗下的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发生DKA的频度和诱发原因。其中,T1DM确诊后发生的第1次DKA为组1A,第2次DKA为组1B。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T1DM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横断面调查病程中无DKA发生者为对照组,即组2。结果 12家医院共新诊断了1676例T1DM患儿,其中89例患者在病程中发生了100次DKA,发生比率为5.3%(89/1676),发生频率为5.9%(100/1676)。且各中心的DKA发生比率不同,波动在1.1%~24.1%之间。组1A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31±3.03)% vs.(8.26±1.53)%,P<0.01]及胰岛素剂量[(0.85±0.42)IU vs.( 0.71±0.31)IU,P<0.01]明显高于组2。组1A的胰岛素泵使用率高于组2(25.0% vs. 11.2%,P=0.01)。而且,前者的自我血糖监测达标率(12.1% vs. 40.1%, P<0.01)及复诊次数达标率(21.2% vs. 46.6%,P<0.01)明显低于后者。组1A的DKA诱因主要是感染(33.7%)、中断胰岛素注射(21.3%)、饮食异常(20.2%),1例患者为胰岛干细胞移植后DKA。组1B仍以感染为主要诱因(4/10),1例患者因为胰岛素泵故障而发生DKA(1/10)。不同病程内发生的DKA诱因分布不同(P<0.01),1年内主要以中断胰岛素注射为主,占39.3%(11/28);1年以上中断胰岛素注射仅占13.1%(8/61),主要以感染(22/61)和饮食异常(16/61)为诱因。DKA发生率高的医院主要是以感染为诱因,达50%(12/24),而DKA发生率低的医院感染诱因占28.1%(18/64)(P<0.01)。结论 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DKA发生率为5.3%,各中心不同,最高达24.1%。DKA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差,不能规律的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及门诊复诊,应该强化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泵使用者及胰岛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成为新的教育关注点。DKA发生率高的医院需要强化患者学习感染时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纠正带泵患儿的误区,充分发挥胰岛素泵的优越性.方法 分析7例T型糖尿病患儿带泵并发酮症酸中毒(DKA)的原因,查找原因并作出相应对策.结果 7例患儿均出现高血糖,最高血糖>30mmol/L,HbAIc 9.7%.发生DKA原因,4例机器原因(堵管,机器无报警,皮下软管折曲,滑脱);1例因饮食不控制,随意增加胰岛素用量;1例未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致皮肤感染;另1例并发全身感染,未及时就诊.结论 佩带胰岛素泵也会并发DKA,应积极查找原因并作出相应对策.加强心理及健康教育,进行饮食控制,注意运动疗法,带泵期间多检查泵的工作状态,并积极处理并发症,才能使泵发挥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儿童1型糖尿病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DK/DKA)的疗效。方法本院内分泌科2003~2005年收治的1型糖尿病并DK/DKA患儿43例,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予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比较二组患儿血糖、尿酮体、血pH值变化,住院时间长短。结果1.治疗组血糖下降相对稳定,纠正酸中毒后无反复。2.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低血糖,对照组2例出现。3.住院时间治疗组[(11.92±4.72)d]较对照组[(17.35±4.83)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并DK/DK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52例住院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T1DM患儿,包括酮症酸中毒(DKA组)21例,以及非酮症酸中毒(非DKA组)31例,其余100例为非T1DM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T1DM及DKA的相关性。结果 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平均为(53.6±27.8)nmol/L,显著低于非DKA组的(69.7±27.9)nmol/L和非T1DM组的(81.8±28.3)nmol/L(P<0.05);非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T1DM组(P<0.05)。结论 T1DM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低,尤以DKA患儿最为明显,维生素D在儿童T1DM发病中的潜在保护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强化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预防的关键。胰岛素泵通过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来实现糖尿病的强化控制,通过与持续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组合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由于儿科人群的复杂性,上述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幼年儿童的疗效与成年患者相比仍不理想;最新的传感器增强胰岛素泵对改善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优于传统的胰岛素泵,具有自动测定血糖、自动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仿生胰岛素临床试验获得初步成功,但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疗效和合理使用方面还存在较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1型糖尿病(T1DM)患儿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治疗对血糖控制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91例应用CSII方式治疗1年以上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再发生情况,通过与75例应用MDI治疗的T1DM患儿...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对糖代谢的影响 ,随访10例胰岛素泵治疗的T1DM患儿 ,分别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胰岛素用量、严重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发生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后HbA1c 显著下降 ,治疗前为8.97 %±1.69 %,治疗后为7.51 %±1.17 % (t=2.52 ,P<0.05) ;胰岛素用量无显著下降 ;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表明胰岛素泵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 ,明显降低HbA1c,减少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是儿童及青少年T1DM常规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泵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 将2005-2008年收治的1型DKA患儿64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精变化、DKA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血糖下降相对稳定,酸中毒纠正时间治疗组[(16.91±4.223)h]短于对照组[(23.31±3.797)h](P<0.001),且无反复.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出现低血糖,对照组出现1例.住院时间治疗组[(15.63±2.458)d]短于对照组[(20.88±3.348)d](P<0.001).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索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ж������ν�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危急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死因大多为脑水肿。DKA是由于体内有效的胰岛素浓度绝对或相对减低所致。常合并有胰岛素抵抗或反调节激素产生过多[1]。反调节激素包括:胰高糖素、儿茶酚胺类、可的松、生长激素。绝对胰岛素缺乏常见于1型糖尿病(T1DM)初诊时、T1DM不正规治疗或使用胰岛素泵发生故障者;相对胰岛素缺乏见于各种应激、感染、创伤、胃肠疾病等的反调节激素增加。激素改变的结果是增加肝、肾葡萄糖的产生和外周对葡萄糖利用的受损,最终导致高血糖和血液高渗透性;另外增加脂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