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为1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制订下肢皮肤顽固性溃疡的循证护理方案并实施。 方法 针对患者临床表现提出问题,计算机检索UpToDA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学会网站、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HO及各类专业协会网站中有关慢性伤口护理的临床指南、证据总结及系统评价。对证据进行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和有效性的评价后,将其应用于患者并观察应用效果。 结果 最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5篇,证据总结1篇,系统评价6篇。结合患者意愿,在传统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包括:暂不停用羟基脲,使用Wagner分级系统对伤口进行全面评估,采用生理盐水和复方黄柏液涂剂清洗伤口,首次采用超声清创,并根据伤口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清创方法,选择合适的敷料并配合全身治疗。经过16 d的积极治疗,患者伤口感染得到控制、无明显分泌物,无自述疼痛,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伤口面积缩小,伤口周围皮肤干燥症状消失,好转出院。 结论 针对糖尿病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可以通过循证的方法,给予患者针对、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闫淑珍  徐晓菲  高阳 《天津护理》2006,14(3):165-16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是累及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也是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临床少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多为数月或数年,临床上以血小板显著增多、畸形、功能异常、出血或血栓形成及脾肿大为主要表现。骨髓增生活跃,一般的血小板计数在800×109/L(100×109-300×109/L)以上,此病国内报道较少,现就1例高龄PT患者的护理介绍如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81岁,高血压病史3年,生活自理,活动自如,以往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2004年8月21日18 时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突发语言不利,左侧肢体活动受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单采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252000山东省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初瑞雪孟卫东张书广吴晓军李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一骨髓增生性疾病,该病的治疗多以化疗为主。笔者则采用血小板单采术结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报告如下。患者李×,女,47岁,农...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45岁,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伴恶心、呕吐5h于2006年5月19入院。患者5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未给予特殊处理。该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史。急诊查体:BP130/80mmHg,营养中等,神清失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更新率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更新率(turnover)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有无血栓症状将2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分成两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网织血小板(RP),选择26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应用羟基脲加α-干扰素对血栓病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有血栓ET病例的RP百分数(14.8%±7·2%)比无症状病例的(4.5%±2.3%)和健康对照的(3.3%±1.5%)显著增高(P<0.05);RP百分数在无血栓病例和健康对照中无差异。有血栓病例的RP绝对值比无血栓病例显著升高[(176±37)×109/Lvs(46±12)×109/L]。有血栓ET病例接受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后,RP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ET病例形成血栓时,与无血栓病例和健康对照相比,其RP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显著升高,有血栓的ET患者用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综合征,以血小板持续增高,巨核细胞异常增殖,易发生血栓和出血并发症为特征。本文综述了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血栓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闫淑珍  刘杨  姚华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72-672,F0003
羟基脲(HU)是用于治疗人类恶性、特别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综合症的药物。目前国内最常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生症(PT),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增生症(ET)的化疗药物。PT是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临床少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多为数月或数年,临床上以血小板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8.
隋晓俊  兰婷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0):1071-1071
患者男 ,42岁 ,因“胸痛 8h”于 2 0 0 2年 3月 1日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 ,无长期服药史。查体 :T 37 2℃ ,P 80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3/8kPa ;急性痛苦貌 ,双肺呼吸音清 ,无干、湿性罗音 ;心率80次 /min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于右肋下 2cm ,剑下 1cm ,脾于左肋下 3cm。血常规示 :RBC 5 5× 10 9/L ,WBC18 8× 10 9/LPlt 2 30 0× 10 9/L。血清心肌酶示 :肌酸激酶 (CK) 876U/L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47 8U/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96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1994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诊治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7岁(27~92岁)。临床表现血栓者8例(20.0%),脾大者6例(15.0%),出血者3例(7.50%),因其他原因化验血常规确诊本病者16例(40.0%),仅有头昏、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者7倒(17.5%)。就诊时中位血小板计数985×10^9/L(699×10^9/L-1200×10^9/L);40例均进行了骨髓活检,其中3倒局部有网状纤维增生,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4例检测JAK2/V617F阳性。随访28例,1例转变为骨髓纤维化,未发现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例。23例羟基脲(Hu)和17例羟基脲+干扰素(IFN)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0%和94.1%。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临床表现以血栓、脾大和出血多见,以羟基脲或羟基脲+干扰素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疗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E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为E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ET的病因和病理特征。结果:9例ET患者中,表现为乙状窦血栓形成及脑梗死各1例;2例表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表现为腰椎骨髓信号异常及膀胱形态改变;2例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表现为单纯脾肿大。结论:ET患者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血栓形成、出血、淋巴结或脾肿大等征象时,提示患者有发生E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胡滨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3176-3177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将22例住院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减,配合西医使用羟基脲、干扰素治疗,并设单纯用羟基脲、干扰素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优于对照组(72.73%,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且能较好稳定病情,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多发生于两足并以灼热、疼痛,皮肤潮红,局部温度升高及脉跳有力为特征[1]。继发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国内未见报道,儿童患者罕见。2010年6月监利县人民医院收治红斑肢痛症患儿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外周血中血小板明显增多并多伴功能异常,临床常表现为出血和(或)血栓形成.研究发现多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存在jak2基因和mpl基因突变,引起相关蛋白功能发生改变.现就国内外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传染病,主要是由原发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不规则性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同时伴有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清中可测得嗜异性凝集抗体和EB病毒特异性抗体。飞沫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程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临床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成人发病相对少见,我科于2010年12月2日收治了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左小腿溃疡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患者于54天后康复出院,现将临床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并发多器官栓塞、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24h特别护理,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观察血象,注意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严格气管切开护理,防治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结果经药物治疗1周后,患者血小板降至正常,第14天脱离呼吸机,无坠积性肺炎和压疮发生;治疗38d后颅神经损伤恢复,四肢肌力大部分恢复;至发病第60天,患者四肢肌力完全恢复。结论ET并发多器官栓塞、多组颅神经受损及因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停止的重症GBS患者病情复杂、危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吸痰,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血气分析资料及时调节呼吸机的潮气量和压力,及时翻身、叩背和吸痰,加强营养,能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的发生,被动肢体活动和按摩能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6.
43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临床特点及疾病自然过程.方法 对本院1980年5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8例患者中,男201例,女237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有出血症状者101例(23.1%),有栓塞者86例(19.6%),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13例(3.0%),脾大150例,肝大60例.无症状者149例(34.0%),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者145例(33.1%).初诊时中位血小板数为1000×109/L.255例作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51例局部伴有网状纤维增生.从114例患者中检出9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阳性率为78.9%.180例作染色体核型检查,6例(3.3%)染色体异常.261例随访时间>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12~300)个月.17例(6.5%)进展为骨髓纤维化(MF).1例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例6年后转为PV,20年后转为MF.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各1例.结论 ET是以血栓和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无症状者比例高.主要进展为MF,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63岁。因胸痛20h入院,胸痛持续不缓解,伴喘气、呼吸困难,起病后4h在外院行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I,AVL,V1~V6导联水平上抬约0.4~0.9mV),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等治疗,胸痛、喘气缓解不明显,转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无吸烟等病史,偶尔饮酒。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T36.5℃,P90次/min,R22次/min,BP90/60mmHg,神志清楚,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双中下肺可闻及湿性哕音。心界向左扩大,HR90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的治疗多采用3 2 P及骨髓抑制剂 ,包括马利兰、马法兰、氮芥尿嘧啶、羟基脲 (HU)、对苯丁酰氮芥、硫涕巴 (thiotepa)及我国合成的靛玉红及甲异靛等。1985年开始应用anagrelide ,1990年以后开始应用IFN α。  ET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真性红细胞胞增多症 (PV)研究组”制定的标准[1] :①BPC >6 0 0× 10 9/L ,血细胞比容 <0 6 4;②骨髓可染铁、血清铁蛋白正常 ;③Ph染色体或bcr/abl基因重排阴性 ;④无骨髓纤维化 ,即使有也须少于活检标本面积的 1/ 3,无明显脾肿大 ,无不…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传染病,主要是由原发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不规则性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和皮疹,同时伴有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清中可测得嗜异性凝集抗体和EB病毒特异性抗体。飞沫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病程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临床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成人  相似文献   

20.
总结50例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护理。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处理血小板危急值;及早有效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的各项护理措施;全面评估病情,及早发现各种栓塞症状及体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治疗性的药物治疗护理、血小板单采术护理。本组2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患者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