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6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同时给予4℃冷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和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枕部,到达医院后,采用电脑降温毯实施亚低温治疗.B组为在医院急诊科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较两组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及存活率.结果 A组达到目标温度时间较B组短[(3.02±0.23)h vs.(5.64±1.12) h](P<0.05).A组自主循环恢复率高于B组(36.7% vs.23.3%)(P<0.05).A组存活率高于B组(20.0%vs.6.7%)(P<0.05).结论 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亚低温治疗安全、可行,并可明显缩短患者达到目标体温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院前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存活率.方法 146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发生地点分为院前组(n=87)和院内组(n=59).2组均给予心肺复苏治疗,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畅通呼吸道、电除颤等,比较2组复苏总有效率、自助循环恢复情况、血压、心肺复苏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院前组、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11.49%、74.58%,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分别为13.79%、79.66%,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8.60±1.03)min、(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院前组比较,院内组SBP、DBP、存活率显著升高,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显著缩短,乳酸浓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与第一旁观者的救治尤其相关,心肺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术必须向普通群众普及,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康志敏  马小宁  陈浩  王生池 《河北医药》2012,34(13):1948-1949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实施全身亚低温脑复苏的不良反映及并发症,分析颈动脉输注盐水诱导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将96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早期亚低温组(试验组)、常规亚低温组(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心肺复苏后0、24、48、72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72 h内应激性溃疡出血、抽搐、心律失常、肺感染、严重低血压、肺水肿、各种脏器出血等并发症累积发生率.结果 2组0 h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48、72 h 2组Plt结果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输注冰盐水诱导全身亚低温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脑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永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58-125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50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乳腺良性疾病47例(对照组)和62例(试验组)乳腺癌患者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乳腺癌组胛、APTT较正常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PLT计数较正常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Fi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APTT较正常组缩短,PLT计数较正常组增高,提示乳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有利于乳腺癌的发展和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乳腺癌患者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茶碱联用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氨茶碱组(n=20)心肺复苏时给予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对照组(n=20)心肺复苏时单用肾上腺素治疗,其它复苏用药两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及存活出院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氨茶碱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存活率提高(P〈0.01),A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氨茶碱联用肾上腺素明显促进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并能维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7.
谭桂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48-115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2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h内实施亚低温治疗(32-34℃),时程3~5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于降温前和降温24、48、72h及复温后各时段查血电解质,并搜集相应时段的24h尿查电解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降温前和复温后两组血清及尿K^+、Mg^2+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降温24、48、72h时段,亚低温组血清K^+、Mg^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亚低温组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Na^+水平在各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可能导致低血K^+、Mg^2+。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加强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唐芙蓉  杨韬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28-229
目的:探讨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6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脏骤停(CA)的病因、开始复苏的时间、早期除颤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65例心肺复苏患者中复苏成功12例,失败53例,抢救成功率为18.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脏骤停的病因、开始复苏的时间、早期除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后联合应用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对照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溶栓治疗后给予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 PLT )、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酶(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晻.05);对照组治疗后PLT明显低于治疗前,PT、APTT、FIB均比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给予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SysmexCA-50半自动血凝仪和Sysmex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20例重症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重型肝炎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bg)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非重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只有PLT、PC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他6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延长,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bg、PLT、PCT显著减少,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相关,MPV增大。结论重症肝病患者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有关治疗前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其及早预防继发性出血和抢救及预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军  陈鸿斌  朱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2):1098-1098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9例分成两组 ,亚低温治疗组19例 ,常规治疗组20例。分别比较昏迷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组平均昏迷时间18.5天 ,并发症5 26 %、存活率63 15% ,常规治疗组平均昏迷时间54.6天 ,并发症25.00 % ,存活率30.00% ,两组比较均为P<0.0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度颅损伤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能有效缩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昏迷时间 ,减少并发症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4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全身亚低温,对照组为头部戴冰帽局部降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苏5d后全身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头部局部降温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配合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精心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4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GH组)、42例子痫前期患者(PE组)、63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SPE组)以及同期的155例健康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以及晚期妊娠时的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振幅(MA值)等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四组研究对象晚期妊娠时的PLT、APTT、TT、F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PE组晚期妊娠时的PLT水平高于GH组、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以及SPE组晚期妊娠时的APTT、TT水平低于GH组以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组、PE组、SPE组晚期妊娠时的Fg水平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亚低温治疗时实时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变化,对患者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42例经诊断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疗法,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疗法的同时实施亚低温治疗。治疗中,对2组患者进行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血液学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结果亚低温疗法对于GOS(3~5分)患者和GOS(6~8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 P <0'.05)。亚低温疗法在缓解颅内压水平也有显著的效果( P <0.05),其中对于GOS 6~8分患者的降压效果要优于GOS 3~5分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得到改善的患者,pH值的变化明显( P <0.05),血液中的氧分压也出现了显著性升高( P <0.05),二氧化碳分压在亚低温治疗后出现下降。脑组织氧分压改善和颅内压的控制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GOS评分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和颅内压降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地改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颅内压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需要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评分)平均为21乔.38分。对照组13例为需要少量输血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ISS评分平均为16.00分。对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红蛋白浓度( HGB)、血小板计数( PLT)等项目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各项数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 P <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 P <0.05);大量输血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大幅升高,但血小板数值仍然较低;大量输血后第五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数值继续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应即时监测,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7.
高慧  胡生  李庆忠 《中国医药》2007,2(12):743-744
目的比较邦亭和止血敏在神经胶质瘤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早期神经胶质瘤患者分成邦亭组(30例)和止血敏组(30例)。邦亭组于术前90min肌肉注射1KU邦亭,再于术前30min静脉注射2KU邦亭;止血敏组于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止血敏0.1g至术毕。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邦亭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止血敏组。邦亭组PT、APTT、TT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止血敏组与术前相比则明显延长,2组患者术后FIB及PLT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邦亭组患者Hb及RBC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止血敏组显著降低。结论邦亭止血效果好于止血敏,能有效减少颅脑手术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脑颅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6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1)稳定较低体温组(55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2)亚低温组(54例),体温控制在33-34℃;(3)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稳定较低体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7%(29,55),死亡率为20.0%(11/55);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0.0%(27/54),死亡率为22.2%(12/54);对照组良好率为22.2%(12/54),死亡率为33.3%(18/54);稳定较低体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较低体温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亚低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亚低温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之一,容易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刘勇  李杨  关敬之 《北方药学》2015,(1):161-162
目的:探析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择期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联合应用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比较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 2例(4.8%),对照组发生DVT 7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本文对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发布前后98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其中42例按新指南复苏,加强了不间断胸外按压的足够频率和深度,加用胺碘酮、纳洛酮等,并行积极的病因处理。结果除了抢救时间窗外,按新指南复苏的抢救效果明显高于以往(P〈0.01)。结论除了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外,积极的病因处理,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可提高院外复苏的有效率。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院外早期应用抗炎药物,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