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HPLC法同时测定黄芩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芩中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分析天津市15家零售药店中黄芩的质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SB-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8nm。结果: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的进样量分别在0.085~2.727μg(r=0.9999)、0.021~0.672μg(r=0.9999)、0.037~1.181μg(r=0.9999)、0.016~0.504μg(r=0.9993)、0.006~0.185μg(r=0.9997)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5%(RSD=2.63%)、97.09%(RSD=2.49%)、102.1%(RSD=2.87%)、97.5%(RSD=2.41%)和100.4%(RSD=2.86%)(n均为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7,(6)
目的建立黄芩射干汤中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研究黄芩、射干药材与复方指纹图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黄芩射干汤的指纹图谱,以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对偏差和紫外光谱相似性为考察指标,探讨全方指纹图谱与处方中黄芩、射干药材相关性,并对共有指纹峰进行化学成分确认。结果共得到23个色谱峰,确定了特征峰的药材归属,指认了其中11个化学成分。其中7个色谱峰来源于射干药材,分别是芒果苷、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和白射干素;4个峰来源于黄芩药材,分别是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为黄芩射干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4,(35):3293-3296
目的:为黄芩多指标成分同步质量控制提供更加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含量,比较两种方法的分离情况、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甲酸(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UPLC法色谱柱为Aquity BEH C18(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柱温为40℃,流速为0.4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两种方法在各自对应条件下的分离情况良好;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RSD<4%;平均加样回收率均>96%(RSD<5%,n=6);样品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LC法较HPLC法具有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且节省溶剂的优势。UPLC法可以成功代替HPLC法,应用于黄芩药材多指标成分的同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6.
季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5):86-86
目的 探讨宁夏产4种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 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47:53);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8nm,柱温:30℃.结果 泾源县产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最高,隆德县产黄芩中黄芩素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宁夏不同产区黄芩中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8.
9.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5,(7)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芩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乙腈(A)-体积分数为0.05%的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min:A-B(体积比为30∶70),5 min:A-B(体积比为50∶50);9 min:A-B(体积比为60∶40)],流速:0.4 m 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结果 6个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和千层纸素A)的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分别为24.4~292.1(r=0.999 5)、8.5~102.4(r=0.999 7)、6.8~82.0(r=0.999 5)、3.1~37.4(r=0.999 5)、0.6~6.7(r=0.999 5)、1.2~14.8 mg·L-1(r=0.999 6);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9%、100.8%、97.7%、100.1%、97.6%、98.9%。结论本方法可被用于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12.
黄芩提取物的抗炎免疫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几种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对黄芩提取物(SBE)的抗炎免疫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试验作为炎症早期的渗出和肿胀模型,炎症中期的白细胞游走状况通过显微镜下测定小鼠羧甲基纤维素囊中的白细胞数目变化表现,采用大鼠巴豆油性气囊肿的形成试验作为炎症晚期的肉芽肿增生模型;采用碳粒廓清试验来考察SBE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连续灌胃给药5d,SBE(5、10g.kg-1)可以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可以显著减少小鼠羧甲基纤维素囊中白细胞的游出数目,并显著抑制大鼠巴豆油性气囊肿的形成;SBE(0.3、0.6、1.2、2.5、5g.kg-1)连续灌胃15d能显著抑制正常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论:黄芩提取物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抗炎药物。 相似文献
13.
HPLC指纹图谱鉴别滇黄芩与黄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鉴别不同产地的滇黄芩与《中国药典》收录的黄芩。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含1.0%甲酸)-水(含1.0%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4nm,柱温为30℃。结果:不同产地的滇黄芩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不同产地的黄芩之间指纹图谱相似度也较好;但滇黄芩与黄芩的相似度仅为0.859,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方法为深入研究滇黄芩与黄芩的质量标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河北道地药材黄芩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河北道地药材热河黄芩的 HPLC 指纹图谱,得到对照图谱,并与不同产地黄芩药材指纹特征相比较,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黄芩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 HPLC 法测定了热河黄芩等26个不同产地黄芩样品。色谱条件:C~(18)柱(250mm×4.6mm,5μm),乙腈-0.25%磷酸溶液-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nm,流速1mL·min~(-1),柱温30℃。结果:建立了 HPLC 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结论: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法能简便、快速地鉴别和区分不同来源的黄芩药材,为全面控制黄芩药材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栽培黄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测定栽培黄芩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9个组分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在线提取,硫酸磺化后直接测定法;选用DB-1毛细管柱,通过柱程序升温手段,对9种农药进行分离测定。结果所测定的3批栽培黄芩样品和1批野生黄芩中总六六六和总滴滴涕的质量分数均小于等于1.463×10-5%。结论可用于栽培黄芩的有机氯农药测定。所测定样品及野生对照药材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均低于相关标准,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黄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部位,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黄芩提取物经反相C18填料进行固相萃取(SPE)制备不同浓度甲醇醇梯度洗脱部位,以体外抑制AChE能力评价其抗阿尔茨海默症(AD)作用,采用高分离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RRLC-MS/MS)对黄芩抑制AChE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黄芩提取物的50%甲醇洗脱部位的AChE抑制活性明显强于其他洗脱部位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为其体外抑制的活性部位,经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15种化合物。结论:黄芩具有体外抑制AChE活性,其主要有效部位为50%甲醇洗脱部位,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为代表的黄酮类成分。 相似文献
19.
黄芩含药血清对3种巨噬细胞的抗炎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黄芩提取物(SBE)含药血清对正常的及细菌脂多糖(LPS)激活的3种单核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SBE灌胃大鼠后,在0.5~6 h内,眼眶取血,分离血清,将血清加入正常的及LPS活化的3种巨噬细胞培养液内,培养24 h后,检测培养液内NO含量.结果 SEB不同给药时间的含药血清,在不影响细胞存活率的情况下,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正常的及LPS激活的3种巨噬细胞NO的释放量.结论 SBE含药血清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及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20.
Hai-Lin Long Guo-Ying Xu An-Jun Deng Zhi-Hong Li Lin Ma Yao Lu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13,15(7):756-760
One new flavone, 5,7-dihydroxy-8,2′,3′,6′-tetramethoxyflavone (1), and one new flavonol, 5,7,6′-trihydroxy-2′-methoxyflavonol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evidences, especially 1D and 2D NMR and HR-ESI-MS experiments. The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se new compounds lie in the substitution at both C-2′ and C-6′ positions of B-ring by hydroxyl or methoxyl group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