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医院内菌株(如肠杆菌科、金黄色葡萄球菌)到医院外菌株(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淋球菌),其耐药性从对单种药物耐药发展至多重耐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ESBL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1]。病原菌产生耐药的3种主要机制为:产生灭活酶、靶位改变和对膜通透性变化。其中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几乎每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即有新的水解该抗生素的ESBL产生[2]。ESBL的基本概念:由质粒介导的β-内…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时可导致严重感染[1],且该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1耐药机制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1.1.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PA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2],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3]。研究表明,携带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广谱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和(或)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4]。1.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大多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5],β-内酰胺酶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及绝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水解耐酶的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单酰胺菌素...  相似文献   

4.
唐跃华  梁玉全  董少琛  卢解红 《海南医学》2006,17(8):134-135,17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比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95%,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64%、10.23%,9.85%和9.09%.20株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株检出VIM、IMP、TEM、DHA和oprD2基因缺失,其中有3株菌同时携带3-4种耐药基因.结论1、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霉类和头孢Ⅰ、Ⅲ代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低于15%.2、本院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株携带VIM、IMP、TEM、DHA耐药基因和有oprD2基因缺失.耐药表型相同的菌株可以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耐药表型不同的菌株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5.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是革兰阳性球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在革兰阴性细菌中因PBPs的改变导致耐药的出现却十分少见,这一观点忽视了革兰阴性细菌中PBPs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文章对PBPs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与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利用2-巯基丙酸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筛查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简便方法,了解产金属酶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2-巯基丙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来检测金属酶.结果:27株耐亚胺培南细菌共检出产金属酶菌株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8株产金属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及亚胺培南全部耐药,仅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细菌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产金属酶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临床分离株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控制和治疗MRS感染提供帮助。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PI和GPS卡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检测,MRS的检测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4版的新标准检测。结果从各种标本中分离出101株葡萄球菌,MRS的检出率为79.2%,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92.1%,MRS的产酶率为100%,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的产酶率为61.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与产酶菌株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和非产酶菌株。检出的MRS以MRCNS为主,其中有56.3%来自血液标本,全部MRS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酶抑制剂敏感率最低,,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MRS菌株已成为儿科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尤其是MRCNS要远远高于MRSA,应引起重视。MRS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酶抑制表现出了高度耐药性,要合理应用抗生素,以控制该类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一株荧光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和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双纸片协同法进行金属酶检测,PCR扩增I型整合酶及金属酶基因,分光光度计测定酶粗提液对抗生素的稳定性。结果: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耐药,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酶的编码基因位于I型整合子上,酶粗提液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水解能力与对青霉素的水解能力接近。结论:IMP型金属酶的产生是该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相关主题词探讨β-内酰胺酶类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本世纪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选择81例无胰岛素抵抗(NIR)患者作为正常对照,分为NIR阿司匹林组(NIR+AS)38例、NIR氯吡格雷组(NIR+CL)43例;选择伴有IR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IR阿司匹林组(IR+AS)38例、IR氯吡格雷组(IR+CL)42例。分别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RP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的变化差异。结果 NIR+AS组发生AR 4例(10.53%),IR+AS组发生AR 11例(28.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5);NIR+CL组发生CR 6例(13.95%),IR+CL组发生CR 14例(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血小板抵抗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东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现状,为预防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性检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检出病原菌6 992株,其中多重耐药细菌2 458株,多重耐药率为35.15%。CRPA、CRABA、ESBLs、CRE、MRSA、VRE的检出率分别为44.5%(550/1 236)、70.5%(418/593)、33.9%(914/2 696)、3.4%(93/2 696)、61.7%(476/772)、1.2%(7/568)。ESBLs和VRE以中段尿标本检出为主,CRPA、CRABA、CRE和MRSA以痰标本检出为主。多重耐药细菌检出科室主要集中在ICU、神经外科、老年科、康复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60岁患者1 662例(占67.6%)。MRSA和MSSA、 VRE和VSE、 CRE和CSE、ESBLs+和ESBLs-、 CRPA和CSPA、CRABA和CSABA 对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分别为58.8%(10/17)和5.9%(1/17)、84.6%(11/13)和30.8%(4/13)、 95.5%(21/22)和9.1%(2/22)、40.9%(9/22)和4.5%(1/22)、25.0%(3/12)和0%(0/12)、93.3%(14/15)和0%(0/15) (均 P<0.01)。结论 多重耐药细菌检出情况较严峻,为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ICU和老年患者居多的科室,应注意手卫生,减少医疗侵袭性操作,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减少患者和医院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中心及外周呼吸阻力的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总呼吸阻力分成中心呼吸阻力(Rc)和外周呼吸阻力(Rp)的评估方法.方法用强迫振荡技术把Mead呼吸模型的有效阻力分成中心呼吸阻力(Rc)和外周呼吸阻力(Rp),将其值分别与理论预置值对照,以符合程度评定该分离方法的合理性.结果人的Rc、Rp分离值误差最大为3%,狗的Rc、Rp分离值误差最大为7%,一般误差在1%左右.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归一化频率f/f1范围对于正常人以0.06~0.6为佳,狗则以0.16~1.6为最好.当Rc增加时,该频段范围不受影响.而Rp的增加则使归一化频率f/f1朝增加方向移动.结论利用强迫振荡有效阻力的频率依赖性可以进一步分离中心和外周呼吸阻力.  相似文献   

14.
HLGR肠球菌的检测及肠球菌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HLGR)的肠球菌的检出情况及肠球菌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测1999—2000年和2003—2004年两个时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球菌。结果在1999—2000年间,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出率是40.0%(16/40),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氯霉素、氨苄西林、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是65.0%(26/40)、70.0%(28/40)、55.0%(22/40)、42.5%(17/40)、7.5%(3/40)、27.5%(11/40)、0,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在2003~2004年间。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出率是50.0%(30/60),肠球菌对上述相应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80.0%(48/60)、61.7%(37/60)、55.0%(33/60)、38.3%(23/60)、53.3%(32/60)、51.7%(31/60)、8.3%(5/60),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占1.7%)。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区HLAR肠球菌的检出率在逐渐增加。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除四环素、利福平和氯霉素外,其余均呈增加趋势,万古霉素仍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临床上治疗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必须根据分离株的耐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张晓兵  廖杨  龚雅利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7,36(10):899-900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状况、耐药性以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从患者不同标本分离鉴定肺炎链球菌,采用NCCLS标准K-B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PCR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A。结果分离129株肺炎链球菌,其中青霉素敏感率为42.4%,红霉素耐药率为80.6%。104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中,ermB基因检出率为97.1%,mefA基因检出率为41.3%,41株同时含有ermB和mefA基因。结论本院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耐药性高,红霉素耐药基因主要为ermB。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院内肠杆菌科细菌常见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根据NCCLS推荐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结果:5年间,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耐药分析显示,亚胺培南一直对所有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均<20%.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除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其它肠杆菌细菌抗菌活性好.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比例逐年增高,分别从1999年的9.7%、18.4%上升到2003年的26.3%和33.9%(均P<0.05).产ESBLs菌株对头孢噻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结论:院内细菌耐药性监测不仅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稳定性,选择化学结构不同的聚乙烯醇、苯酚、三聚氰胺对脲醛树脂进行了改性。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得到了具有良好耐热、耐水性的脲醛树脂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微胶囊的形貌;用FT-IR表征了微胶囊的化学结构;用TGA分析了微胶囊的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3种改性后的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其中苯酚改性的微胶囊热稳定性最好;聚乙烯醇改性微胶囊的疏水性下降,苯酚和三聚氰胺改性的微胶囊的疏水性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8.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1(M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例正常成年骨组织和 4 5例骨肉瘤组织中 MRP1,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例正常骨组织中 MRP1的表达均为阴性。 4 5例骨肉瘤中 MRP1阳性 32例 (71.11% ) ,其中高分化骨肉瘤阳性率2 8.5 7% (2 / 7) ,中、低分化骨肉瘤阳性率 78.95 % (30 / 38)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且随着骨肉瘤分化程度的降低 ,MRP1表达率升高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0 .84 4 )。根据肿瘤大小、Enneking外科分期、血清碱性磷酸酶 (AL P)含量、患者性别、年龄及就诊前病程长短等分组 ,MRP1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成年骨组织中 MRP1表达阴性。骨肉瘤组织中有 MRP1的表达 ,MR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 MRP1可能为骨肉瘤原发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世玲 《河北医学》2013,19(3):434-436
目的:通过对细菌耐药机制的分析,探讨临床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方法:结合已有文献报道和多年临床经验,分析细菌的耐药机制,探讨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结果:细菌的耐药机制分为遗传学机制和生化机制,其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膜通透性改变、新靶位的产生和改变等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其滥用,能有效较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蚊媒传染病在全球广泛分布,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蚊虫的防控,然而杀虫剂的长期广泛使用导致昆虫对其适应性增强以及抗药性产生,因此,了解杀虫剂抗药性机制对蚊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代谢抗性是昆虫杀虫剂抗性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过程涉及复杂的酶系反应和毒物代谢途径上的代偿改变,而对于蚊虫而言,不同种属的蚊虫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