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燕 《中原医刊》2007,34(5):35-36
目的 通过川崎病患儿(KD)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8例KD患儿,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D-二聚体升高反映了川崎病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属于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15%-30%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可致猝死,可见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2003年~2005年我们收治的15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近40年来对该病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当广泛的领域。其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感染等过敏原激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本文对该病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损害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自日本医生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描述本病以来,该病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报道嵋。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损伤。本文探讨KD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过去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先报道,1970年后,世界各地相继报道,现仍以亚洲地区发病率高,我国也逐年增多。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的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儿童(80%是5岁以下),15%~20%未经治疗的儿童发生冠状动脉损伤,轻者终身治疗,重者发生猝死,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急性期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KD发生CAL。方法 对2004-01/06我院收治的102例KD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KD患儿中,作心脏超声检查发现CAL 32例(32.3%),其中冠状动脉瘤5例,冠状动脉扩张21例,管壁增厚6例。CAL与患儿的年龄、是否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MG)和使用MG的时间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增快可作为CAL的提示性指标。结论 一旦确诊KD,合理使用MG,可减少和预防CAL,有利于KD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瘤(CAA)后期可形成狭窄及闭塞。其病理改变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川崎病为儿童及青少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川崎病人45例做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川崎病的疗效。结论46例患儿中典型川崎病42例,非典型川崎病4例,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强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小儿出疹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同时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导致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最可能原因是延误诊治,现将我科2002~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免疫性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血管炎,约25%未经治疗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瘤,炎症相关性心血管并发症和后遗症是K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心血管异常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预测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玉杰  李岩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48-148
目的:临床观察白虎汤加减对小儿急性期川崎病(KD)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KD患儿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34例,B组对照组34例。A组在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川崎病68例,观察临床表现的消失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P均〈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白虎汤加减对小儿KD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运。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ase,KD)由13本学者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道,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我们对我院51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CAL)复发与阿斯匹林(ASA)疗程。方法:对8例确诊KD住院患者经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3例合并有CAL,服用ASA2个月停药。结果:3例有冠状动脉扩张(CAD)并均在恢复后期发生,2例在服用ASA2个月停药后0.5-1个月复发,后经再生续用药8-15个月未再复发,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预防ASA副作用。结论:延长ASA疗程可预防CAL发生,有利于CAL修复,并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由日本川崎富作先生于1967年首次报道,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KD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在未经治疗的KD病例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或虽规范治疗仍有部分KD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瘤。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oronary aneurysm,GCA)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推测由感染原的特殊成分产生免疫损伤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未经治疗约15%~25%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CAD),严重影响以后生活质量。我院对KD患儿早期大剂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WIG)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显著,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损害(CAD),亦有显著效果。我院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进行了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以探讨最佳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秦静延  杨方源  阳明玉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28-328,33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例急性期KD患儿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和24例KD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NCA)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测定有助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在我国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后期形成狭窄及阻塞、闭锁,其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故KD可能是动脉硬化与成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关注。我科于1989~2007年共收治川崎病78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