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下对洗涤红细胞(WRC)的质量影响因素。[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均匀分成4份:一份不洗涤(对照组);一份在保存第10天进行洗涤(第一组);一份在保存第20天进行洗涤(第二组);最后一份在保存第30天进行洗涤(第三组)。终产品用生理盐水悬浮。4℃、24h内取样检验红细胞的活性与功能。[结果]4组均符合国家标准”。上清K’:对照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P〈0.01);ATP:各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P〈0.01);2-3-DPG:对照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P〈0.01);洗涤效果:红细胞回收率86.4%、白细胞清除率90.2%血浆蛋白清除率99.5%、细菌试验阴性。[结论]不同时间的悬浮红细胞洗涤后其中上清液中K^+、2-3-DPG的浓度有差异。可见,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最佳时间应为4℃保存10d内的悬浮红细胞,保存20d后的悬浮红细胞制备WRC会影响WRC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公路运输对血液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公路运输对血液保存的影响。方法依据"可靠性试验道路(引用标准GB/T12534)",在强化路(C级)、山路(D级)和越野路运输全血和悬浮红细胞4 h。运输前用无菌方式留取实验前血样5 ml,运输期间每间隔60、120、240 min以相同方式留取血样5 ml,保存期内每间隔7 d以无菌接驳方式留取血样5 ml,检测血K+、Na+、pH、游离血红蛋白(FHb)、红细胞ATP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全血及悬浮红细胞各项指标均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全血保存期内K+、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保存d7 FHb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增高、d28红细胞脆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悬浮红细胞保存期内Na+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保存d21 FHb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增高;第1组保存35 d K+增高(P<0.01),第2、3组保存d 28 K+增高(P<0.01)、红细胞脆性增加。全血和悬浮红细胞保存35 d红细胞ATP>1.5 mol/gHb。结论经过C级、D级公路和越野路连续运输4h对全血保存无明显影响,悬浮红细胞在保存d 35时血K+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洗涤红细胞(WRC)因基本去除了血浆及大量白细胞,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盐水保存的洗涤红细胞保存期较短,本中心使用MAP红细胞保存液[1]四联袋密闭系统进行洗涤,加MAP红细胞保存液,延长了红细胞的保存期。在做质量控制检测中出现血浆蛋白清除率不合格,在排除制备方法和人员操作外,推断因MAP红细胞保存液中含有腺嘌呤,腺嘌呤含有NH2,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全血质控品制备技术,检测其保存过程中综合性能指标的变化,确定合理的处理流程、保存期限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多人份采集时间≤10 d的B型RhD阴性健康献血者标本,将其混合后离心留取上清血浆,再将混合浓缩红细胞分成2组,MAP组:使用MAP红细胞保养液洗涤2次;Saline组:使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将2组洗涤后的红细胞分别与MAP红细胞保存液、对应混合血浆按照1∶2∶3的体积比混合。选择商品化IgG抗-D试剂做抗-D效价测定,确定出现最后1个2+凝集强度的稀释倍数,并按照此稀释倍数分别在2组质控品中填加相应体积的IgG抗-D。将2组混合悬液分装在硬质塑料试管中盖帽4℃保存,每天在室温放置1 h,分别在保存的0、35、42、49 d检测质控品标本红细胞与标准抗-B的凝集强度、IgM抗-A与反定A细胞的凝集强度、IgG抗-D与RhD阳性O型红细胞的凝集强度、上清液中Na+、K+、LDH、乳酸、FHb浓度、红细胞形态变化以及质控品中细菌繁殖情况。结果保存过程中2组质控品红细胞B抗原、IgG抗D抗体反应活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IgM抗A抗体反应活性虽出现波动(P<0.01),但凝集强度变化均在1+范围内;2组质控品K+、乳酸浓度均随保存时间延长明显增高(P<0.01),但保存35、42d时2组各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组质控品FHb浓度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但相同保存时间2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保存49 d时MAP组和Saline组FHb浓度分别为(857.1±301.5)mg/L和(595.3±334.9)mg/L,与保存0d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MAP组部分质控品FHb浓度已经超过中度溶血标准(1 000 mg/L);2组质控品保存末期(≤42 d)红细胞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皱缩并形成棘突,但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组质控品保存过程中都未见细菌生长。结论本室采用2种方法自制的全血质控品质量无明显差异,保存期都能达到42 d,且管间差异小、抗原抗体反应活性稳定,能够满足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的相关要求,适合在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保存洗涤红细胞,观察洗涤红细胞的保存期能否延长。方法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00ml(2U)20袋用0.9%Nacl生理盐水洗涤后,终产品分别用0.9%Nacl生理盐水和红细胞保存液(MAP)4℃保存。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无菌留样,检测血红蛋白、上清蛋白质、溶血率、无菌试验。结果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保存洗涤红细胞,分别对制备后9、18、23、27d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盐水组和MAP组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明显增加,无菌试验均(-),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要求,达到满意效果,可用于临床。结论在闭合无菌环境中制备且最后以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保存,洗涤红细胞保存期可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用MAP保养液保存的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其保存期内K~+浓度及其他相关性指标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去白和不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MAP洗涤红细胞,检测其在不同保存期的K~+和Na~+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渗透脆性、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等指标。结果去白悬浮红细胞较未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K+浓度升高速度慢,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Na~+浓度逐渐下降,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红细胞渗透脆性逐渐加强。结论临床输血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选择不同保质期的洗涤红细胞,特别是针对高钾血症和新生儿患者等可优先选择即时洗涤红细胞(24 h内),而对于预防血浆过敏及白细胞副反应等患者,可选用MAP保存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滤除白细胞对库存悬浮红细胞不同贮存时间溶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名健康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液400 mL/人(份),血浆分离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60份(300 mL/份),随机分为2组(30份/组):白细胞滤除组(滤白组)应用去白细胞输血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对照组未滤除白细胞.将2组均置于4℃常规保存,分别于保存0、7、14、21、28、35 d6个时间点取样,检测其游离血红蛋白(FHb)及保存液中Na+、K+.结果 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FHb分别由(9.48±1.67) mg/L和(6.7±1.08) mg/L上升到(198.89±28.38)m∥L和(177.12±21.03) mg/L,贮存>21 d后2组分别为(198.89±28.38) mg/L和(177.12 ±21.03) mg/L(P<0.05).Na+、K+未见明显变化(P>0.05).贮存至35 d时2组均在可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结论 不论滤白与否,悬浮红细胞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溶血率增加,滤白悬浮红细胞自贮存至21 d起溶血率明显高于未滤白悬浮红细胞,但到贮存末期滤白悬浮红细胞FHb仍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宁波市血液冷链系统在高速公路运输血液过程中的有效性,为监测血液运输冷链提供依据.方法:将50袋采血后6 h内的新鲜全血袋等量分装成4份,分别制备成2份全血和2份悬浮红细胞,其中1份全血和1份悬浮红细胞分成运输组,另外1份全血和1份悬浮红细胞分成对照组.运输组于本站拟定冷链条件下经高速公路运输5 h后置于4~6℃冰箱保存,对照组于4~6℃冰箱保存.在其后0、1、3、7、15、20 d各组取样后分别检测丙二醛(MDA)、Na+-K+-ATP酶、K+、Na+及pH.结果:全血及悬浮红细胞随保存时间的延长K+不断上升,Na+和pH不断降低,但均在标准范围内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悬浮红细胞中K+从第7天开始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全血在第20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Na+及pH差异均无显著性.MDA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上升,运输组与对照组比较,悬浮红细胞自第3天开始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自第7天开始差异有显著性(P<0.05).每组K+-Na+-ATP酶含量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自第1天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所有改变均是运输组大于对照组.结论:该血液冷链系统下行高速公路运输血液,不同血液制品中红细胞均有损伤,温度控制不是红细胞损伤的原因,高速公路运输中振动力和离散冲击力的共同作用可能才是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乳糜血制备的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溶血率。方法将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分对照、轻、中、重度乳糜血在2—6℃保存后测定其储存期末溶血率,并分别在储存期的d2、d7、d14、d21、d28、d30、d35取样检测红细胞的溶血率。结果 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对照组、轻、中、重度乳糜组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0. 156±0. 027)%、(0. 174±0. 049)%、(0. 271±0. 066)%、(0. 463±0. 127)%。MAP混悬洗涤红细胞乳糜程度不同,不同储存期红细胞溶血率均差异显著(P<0. 05)。结论在保存期内,使用轻中度乳糜血制备的MAP混悬洗涤红细胞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血液质量及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中心制备的合格悬浮红细胞60袋(400 mL/袋),随机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每组30袋.分别取2组保存1、7、14、21、28和35 d的血液标本(取10mL/次)测定血常规、pH值、Na+、K+、Cl-浓度、葡萄糖和游离Hb含量.结果 过滤组Plt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4 d Ph和WBC计数开始下降,过滤组则在保存期间没有明显变化.2组pH值在保存期间均持续下降,过滤组7 d~21的pH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保存期间的Na+浓度持续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K+浓度均持续上升,7d开始过滤组K+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葡萄糖持续下降,且过滤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游离Hb在1~28 d没有统计学差异,35 d过滤组的游离Hb更低.结论 悬浮红细胞在24h内滤白能对其保存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油化红细胞冻存前保留或去除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对解冻后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采取配对设计的方法,以甘油化红细胞冻存前保留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为试验组,去除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为对照组,制备生成6对红细胞添加液(甘露醇-腺嘌呤-磷酸盐,简称MAP)悬浮和6对0.9%Na Cl悬浮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比较分析其新鲜制备后甘油残留量、血红蛋白含量和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差异,以及保存期间FHb含量和上清钾离子(K+)浓度的差异。结果新鲜制备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留量、FHb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甘油残留量,FHb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受实验过程留样损失的影响,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H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存期间MAP悬浮和0.9%Na Cl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上清K+浓度和FHb含量均呈现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的总体趋势,其中MAP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后21 d、28 d,试验组与对照组FHb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后7 d上清K+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9%Na Cl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制备后12 h、24 h试验组与对照组FHb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后6 h、12 h、24 h上清K+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油化红细胞冻存前保留或去除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对新鲜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前者表现出更有利于红细胞稳定性保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储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方法 将储存3 d(3 d组,n=6)、16 d(16 d组,n=6)及31 ~35 d(31 ~35 d组,n=7)的悬红,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前、制备后0、16和24h取样测定其[K+]和FHb.结果 3d组、16 d组和31 ~35d组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h时[K+]分别为(3.26 +0.57)、(3.39±1.12)及(2.97 +0.95) mmol/L(P >0.05),且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3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 h时的FHb分别为(0.29±0.18)、(0.63±0.40)及(1.06±0.55)g/L,其中31 ~35 d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FHb明显高于3d组(P<0.01).结论 悬红储存时间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K+]影响不大,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h保存期内的[K+]均低于人体正常参考值上限,但对FHb含量有较大影响.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接近储存期末的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13.
噻唑橙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噻唑橙(TO)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处理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设实验组(n=10):悬浮红细胞经TO光化学法处理后,在4℃储存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pH、溶血率、钾浓度、ATP浓度、2,3-DPG浓度;对照组(n=10):悬浮红细胞未经TO光化学法处理,测定时间、项目同实验组。结果保存过程中实验组pH、2,3-DPG(μmol/gHb)及ATP(μmol/gHb)下降趋势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分别从0 d的7.03±0.07、9.43±1.14、4.23±0.58下降到35 d的6.57±0.06、0、2.40±0.49,对照组分别从0 d的6.95±0.09、10.67±1.17、5.18±0.64,下降到35 d的6.57±0.07、0、2.99±0.44;实验组和对照组35 d储存期末ATP浓度分别为0 d时的56.7%和57.7%。;实验组在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27±0.06)%,略高于对照组0.11±0.04%(P0.05),仍满足溶血率≤0.8%的国标要求;钾外漏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35 d时分别为(40.41±2.94)mmol/L和(28.33±3.34)mmol/L(P0.01)。结论 TO光化学法处理对储存过程中的红细胞的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站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下称“去白红细胞”),在不同的保存时间段内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变化,为确定去白红细胞的保存效期,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 用一次性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按标准操作规程离心、分浆后,红细胞悬浮于MAP液中,并通过去白细胞滤器,制成去白红细胞.提取400 mL全血制备的去白红细胞21袋,每袋各留取样品管6管,置4℃冰箱保存.用未过滤的悬浮红细胞做对照.于采血后d1、d7、d14、d21、d28、d35,测2组红细胞ATP和2,3-DPG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白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各对应天数的ATP含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2组细胞各自d1和d35比较,去白红检验值为2 454.17±217.98,1 275.52±126.86;悬浮红检验值为2 270.83±220.99,1 190.76±86.95 (P<0.05).2组红细胞2,3-DPG含量,除d21外,其余各时间段比较均无差异.组内d1和d35比较,2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去白红细胞在MAP液中保存至d35,其ATP含量(51.97%)与悬浮红细胞(52.44%)相似,均<70%.2,3-DPG含量优于悬浮红细胞.综合考虑其脆性、形态和游离血红蛋白变化等结果,我们推荐去白红细胞保存效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利用ACD-B抗凝的不足量血制备MAP悬浮红细胞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路线,临床评价该血液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34份实际采血量≥66%标示量的不足量血,按采血后不同储存时间分成3组,分别制备MAP(含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磷酸盐的红细胞添加液)悬浮红细胞,在35 d的保存期内检测相关理化指标;临床观察56例不足量血制剂的疗效和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在35 d的保存期内,采血后不同的储存时间对于相关制剂的K+浓度、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和游离红细胞膜蛋白(EM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07和0.002).在14 d的保存时间内4h组较正常的重要理化指标,除了K+在第14 d显著降低外,pH、Na+、FHb、2,3-二磷酸甘油(2,3-PPG)和EMP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期超过21 d的不足量血制剂的K+、FHb和EM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h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最小.结论 利用实际采血量≥66%标示量的不足量血,在采血后4h内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其35 d保存期末的红细胞理化和功能指标与足量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输注采血后4h内制备、储存7d内的该血液制品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内部标准,加强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控制。方法使用邻-甲联苯胺法对保存0d和35d的36例悬浮红细胞上清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进行浓度测定。结果悬浮红细胞0d和35d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10.8±14.2)mg/L和(558.3±94.5)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季和夏季悬浮红细胞35d游离血红蛋白分别为(464.9±50.1)mg/L和(651.1±66.0)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悬浮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站内指标,将完善血站对该类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尔3家公司的血袋各采20袋,过滤并制成悬浮红细胞;未过滤组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普通血袋采20袋,制成悬浮红细胞。2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 d,在储存期14、21、28、35 d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 6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11±0.06)%、21 d(0.20±0.10)%、28 d(0.31±0.13)%、35 d(0.42±0.15)%,20袋未过滤组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07±0.08)%、21 d(0.10±0.06)%、28 d(0.15±0.09)%、35 d(0.22±0.11)%,过滤保存21 d后溶血率有显著升高(P<0.05),但2组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3家公司血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未对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溶血率产生明显影响,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符合欧盟标准和AABB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不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悬浮红细胞、冰冻红细胞保存前、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的CPDA或MAP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 mmol/L、10 mmol/L、50 mmol/L,分别在库存期0 d、7 d、14 d、21 d、28 d、35 d检测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变化。结果随库存时间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_(50)呈总体降低趋势,尤其在库存期开始2周内降低明显,于库存期14d内下降了15.6%,随后下降较为缓慢,第35天下降了25.4%,在库存期末其值仅为采血当天的74.6%,且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_(50)较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低;L-精氨酸对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提高作用较悬浮红细胞大,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作用最为显著;终浓度为10mmol/L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提高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添加适宜浓度的L-精氨酸对库存期内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_(50)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全血于22℃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1-浓度.浓缩血小板22℃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1浓度.结果 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P>0.05);③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储存期末pH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储存期末pH值,以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6、0.56、2.43、0.36、2.50、1.85、1.75、0.32,P>0.05).结论 22℃保存24 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血22℃保存过夜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老化程度红细胞表面CD55、CD35和CD59数量,来探索老化红细胞清除机制中补体调节蛋白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份标本其毛细管分离的年轻、年老红细胞表面CD35数量,和21份样本年轻、年老红细胞表面CD55和CD59数量。另外检测了其中随机选取的3份标本的4℃保存红细胞和37℃保存红细胞表面CD35、CD55和CD59数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5份标本自身IgG抗体的敏感性。结果与毛细管分离的年轻红细胞相比,年老红细胞CD35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下降了约35%(P<10-22)。年轻、年老红细胞表面CD55和CD59数量也呈现显著性下降(CD55:下降约44.17%;CD59:下降约36.18%,P<10-12)。体外保存的红细胞结果有所不同。对于CD35,4℃和37℃保存的红细胞表面数量变化不大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D55和CD59,37℃保存的红细胞表面数量显著降低(P<0.01),而4℃保存的红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毛细管分离得到的年老红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IgG显著高于年轻红细胞,荧光强度是年轻红细胞的1.8倍(P<0.01)。结论年轻、年老红细胞自身IgG抗体敏感性不同,说明毛细管离心方法可以一定程度反映人体生理条件下红细胞的老化状态。随着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老化,3种补体调节蛋白的显著下降,可能会使更多的C3b在红细胞表面沉积,从而中和调理、增强吞噬。此外,体外红细胞的老化与生理条件下的老化可能存在不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