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3-08/2005-12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2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血管闭合器止血组98例,人工压迫止血组1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动脉鞘尺寸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血管闭合器止血组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根据动脉鞘的尺寸选用适当规格的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人工压迫止血组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术后6h拔除动脉鞘管,人工压迫止血。③记录两组止血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止血时的血管迷走反应、术后1周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血管闭合器止血组98例患者,96例成功,成功率97.9%。3例穿刺处出血,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造影止血时间(0.58±0.23)min,下肢制动时间(2.5±0.6)h;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时间(0.67±0.40)min,下肢制动时间(4.4±0.7)h;术后1周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②人工压迫止血组114例患者,止血成功率100%。3例发生穿刺处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9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冠状动脉造影止血时间(12.4±6.5)min,下肢制动时间(17.2±5.3)h;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时间(28.3±9.4)min,下肢制动时间(20.4±4.6)h;术后1周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结论采用Angio-Seal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较手压止血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未增加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并有减少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刘云兵  吴屹  罗彩东  赵亮  王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103-103,135
目的 评价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①选择2003—08/2005—12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2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血管闭合器止血组98例,人工压迫止血组1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动脉鞘尺寸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血管闭合器止血组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根据动脉鞘的尺寸选用适当规格的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人工压迫止血组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术后6h拔除动脉鞘管,人工压迫止血。③记录两组止血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止血时的血管迷走反应、术后1周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血管闭合器止血组98例患者,96例成功,成功率97.9%。3例穿刺处出血,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造影止血时间(0.58&;#177;0.23)min,下肢制动时间(2.5&;#177;0.6)h;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时间(0.67&;#177;0.40)min,下肢制动时间(4.4&;#177;0.7)h;术后1周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②人工压迫止血组114例患者,止血成功率100%。3例发生穿刺处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9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冠状动脉造影止血时间(12.4&;#177;6.5)min,下肢制动时间(17.2&;#177;5.3)h;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时间(28.3&;#177;9.4)min,下肢制动时间(20.4&;#177;4.6)h;术后1周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结论 采用Angio—Seal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较手压止血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未增加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并有减少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止血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患者随机分为血管缝合器组(缝合组)120例和人工压迫止血组(压迫组)26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成功率和迷走神经反射、切口渗血、假性动脉瘤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缝合组术后止血成功率为98.3%,压迫组为9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5%,压迫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安全可靠,可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拔除股动脉鞘管及徒手压迫止血的时间。方法 两组行PCI后的患者,分别在4-6小时和1小时内拔除鞘管,手工压迫止血时间分别为30分钟以上(A组)和不超过10分钟(B组)。观察比较两组血管并发症。 结果 354例中,血管并发症共12例,A组7例,B组5例,包括再发出血、股静脉血栓形成和血管迷走反射,无假性动脉瘤发生。经χ2检验,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股动脉鞘管可在PCI术后1小时内拔除,同时徒手压迫止血时间不超过10分钟即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和Starclose闭合器在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封堵穿刺点的即刻成功率、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与穿刺有关并发症。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77例,其中135例予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点,142例予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点,比较二者术后即刻封堵成功率、术后24小时及1周内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皮肤破溃感染、动脉夹层、迷走反射等与穿刺有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手术成功率、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Starclose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6例,Angio-Seal组14例(P〈0.05)。术后1周Starclose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8例,Angio-Seal组18例(P〈0.05)。结论 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堵股动脉穿刺点较Angio-Seal闭合器更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适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术后止血方式的不同,将582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CAG)和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分为A组(220例)和B组(362例)。A组患者使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B组患者采用手工压迫股动脉止血,对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及迷走反射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在止血成功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止血成功率及出血并发症上并不优于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同时其价格较昂贵,因此在选择病例时需非常谨慎,而不能作为经股动脉途径冠脉诊疗术后的常规止血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血管闭合器广泛应用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应用这些闭合器值得关注.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3种股动脉血管穿刺闭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3/2008-07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和材料: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380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38例的患者共918例,男562例,女356例,年龄24~83岁.Starclose血管闭合系统和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Boomerang血管封堵器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方法:918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4组.人工压迫止血组(n=271):采用压迫止血,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降至65 s以下时拔管压迫止血10-20 min.Boomerang封堵器组(n=178):封堵器送入动脉鞘管,展开止血全后,调整封堵器方向后用固定夹固定,冠状动脉造影后20 min拔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依肝素量不同决定拔除时间,而后人工加压至出血停止.Perclose缝合器组(n=183):术后立即送入Perclose操纵杆,打结缝合穿刺点.Starclose闭合器组(n=286):冠脉造影或介入术后直接利用一个环形可弯曲的小镍钛合金闭合夹从血管外对穿刺口周围进行闭合.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每例的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总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失败病例数量.结果:9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tarclose闭合器组和Perclose缝合器组在缩短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Boomerang封堵器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P<0.01);其中Boomerang封堵器组亦较人工压迫止血组有明显缩短(P<0.01).②采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法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0.05).③人工压迫止血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2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12例止血失败;Boomerang封堵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5例失败;Perclose缝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失败;Starclose闭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失败.结论:3种血管闭合器包括Starclose、Perclose和Boomeran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Starclose闭合器的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李海燕  罗莎莉  林玲  王琳  董蔚 《护理研究》2005,19(9):794-79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探讨应用该闭合器后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通过股动脉造影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病人70例,对发生出血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后发生出血16例,出血与患高血压、大量吸烟以及围手术期应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有关。[结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应用于高血压者要特别注意观察,术后应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发生出血的几率增加,可延长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9.
李海燕  罗莎莉  林玲  王琳  董蔚 《护理研究》2005,19(5):794-79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探讨应用该闭合器后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通过股动脉造影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病人70例,对发生出血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后发生出血16例,出血与惠高血压、大量吸烟以及围手术期应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有关。[结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应用于高血压者要特别注意观察,术后应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发生出血的几率增加.可延长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后应用两种血管穿刺闭合器在股动脉径路止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结果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对照.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6-03/2007-08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或确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36例,男246例,女 190例,年龄44~75岁,平均(62.4±12.5)岁.所有患者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60例,Boomerang封堵器组140例,Perclose缝合器组136例.②实验仪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610070521A, 型号: B610),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54145-6H, 型号: 12673).③实验方法:a:压迫止血法: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送回病房,4 h后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65 s以下时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b:Boomerang封堵器法:严格按操作规范置入血管封堵器,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依术中肝素量不同而不同.c:Perclose缝合器法:严格按操作规范缝合穿刺点血管.④实验评估:记录止血时间,指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制动时间,指从手术结束到患者下地活动时间;观察有无血管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 > 5 cm)、穿刺口渗血、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动静脉瘘、血管迷走反射等;计算止血成功率. 结果:共纳入观察患者43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发现 Boomerang封堵器组止血成功率96.4%,Perclose缝合器组止血成功率90.5%;不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还是介入治疗,两组患者与人工压迫法比较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5,P < 0.01);介入治疗中,Perclose缝合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2%,Boomerang封堵器为5.7%,均较人工压迫组(14.7%)明显减少(P均< 0.05).结论:Perclose缝合器与Boomerang封堵器用于股动脉穿刺后止血迅速、有效、安全,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法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股动脉冠状动脉诊疗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28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07例采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止血器组),121例采用手工压迫止血(手工组)。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止血成功率无差异(P〉0.05),止血器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较手工组短,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卧床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均P〈0.01)。结论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YM—GU—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术后的股动脉穿刺点多采用人工压迫和机械压迫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病人卧床时间长易产生腰背酸痛、腹痛腹胀等不适,有出现渗血、形成血肿、假性动脉瘤甚至栓塞等风险。血管闭合器(arterial closure devices,AcD)常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穿刺血管的止血。此方法与人工徒手压迫比较,术后无需留置动脉鞘管,无需回病房拔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患者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行股动脉压迫止血的操作配合方法以及相关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成功率为100%,均未出现皮下血肿、穿刺点感染、假性动脉瘤和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其中2例发生卧床排尿困难,成功止血后予协助床旁下床解小便得到缓解;3例患者诉腰背部轻度酸痛,解除压迫器后稍作改变体位舒适度得以改善。结论将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于TACE术进行无创闭合止血是消化系统经血管介入治疗的一次创新举措,具有压迫穿刺点准确,止血效果明显等优点,有效缩短了患者卧床制动时间,降低了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了患者舒适度.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常规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的止血方法。但由于术中所用肝素剂量、选用动脉鞘管直径以及病人体重的不同,造成止血难度不一、效果不同。且拔管后压迫时间长,病人需较长时间卧床,穿刺一侧肢体制动(≥6h),术后穿刺部位易出现血肿、皮下瘀斑及拔管综合征。我科自2003年2月以来对100例冠状动脉造影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与Percloser血管缝合器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评估血管缝合器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的63例患者,分为Angioseal(A)组与Percloser(P)组,观察止血时间、卧床及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少于P组(P<0.01),并且A组平均止血时间也明显少于P组(P<0.05);但两组平均卧床制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共有3例缝合失败,其中A组1例,P组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3例(A组1例,P组2例),A组发生较大血肿1例,经重新加压包扎后消失.结论:两种血管缝合器止血用于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其中Angioseal操作更加简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总结护理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9月做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止血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病人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5例发生并发症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05例病例中发生并发症15例,15例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痊愈,治愈率达100%.结论 术后护士严密观察穿刺伤口情况及生命体征,根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时发现处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并发症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传统绷带压迫法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76例)和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 动脉压迫止血器组鞘管部位渗血、血肿形成、迟发出血、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腰背酸痛、术肢疼痛、腹胀、排尿反射及烦躁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传统绷带压迫止血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可减少术后穿刺局部的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减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00例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采用 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52例)分别于压迫1 h、2 h开始给气囊减压放气.比较两组术后出血、血肿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创口疼痛、桡动脉闭塞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术后减压时间改为1 h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68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00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1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PCI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出血和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闭塞、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外周血管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人治疗较经股动脉途径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者差异情况。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38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53例和股动脉组18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患者局部血肿、伤口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P〈0.05、P〈0.01及P〈0.01);动脉痉挛或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PCI术后不易发生伤口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迷走神经反射,且患者更加舒适,但应注意防止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