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肌电活动的变化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 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的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 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节律为主,胃电图能为GERD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胃动力检测系统检测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门诊30例FD患者餐后胃动力,同步提取胃阻抗信号和胃电信号,并对FD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治疗1周后,复查餐后胃动力并再次症状评分.结果 经多潘立酮治疗后FD患者腹胀、腹痛、早饱、嗳气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组症状改善较明显(P<0.05).胃电主功率百分比治疗后[(58.03±8.05)%]较治疗前[(52.07±7.01)%]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PDS组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组主功率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DS组主功率百分比[(46.50±4.08)%]显著高于EPS组[(41.99±3.10)%](P<0.01);PDS和EPS两组各频段功率百分比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潘立酮可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异常的胃电活动,阻抗胃动力紊乱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经多潘立酮治疗后PDS组较EPS组阻抗胃动力紊乱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胃动力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基于小波转换的阻抗式胃动力采集系统检测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的胃动力,并检测空腹血糖(FBG)和HbA1c.结果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胃动力异常的发生率为53.85%,主要胃肠症状为腹胀、早饱、嗳气.2型糖尿病患者的胃动力主功率百分比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5).HbA1c≥6.5%组患者的胃电主功率百分比较HbA1c<6.5%组显著降低(P<0.01).老年组胃动过缓功率百分比较青、中年组均显著增高(P<0.05).FBG及病程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胃动力障碍无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胃动力障碍发生率高,HbA1c≥6.5%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胃动力障碍,FBG及病程与胃动力障碍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胆汁反流程度与体表胃电节律变化以及胃排空运动之间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DGR致病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青岛市立医院门诊诊断为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58例(DGR组)和健康者21例(对照组)进行24 h胃内胆红素监测、胃镜、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分析胃电参数及其与胃排空、胆汁反流和Hp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胃电慢波主频率[(1.94±0.04) cpm比(2.93±0.07) cpm;(2.12±0.03) cpm比(3.35±0.05) cpm]、餐前及餐后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74.46%±0.56%比85.55%±1.06%;63.97%±0.64%比86.13%±1.49%)、餐前/餐后功率比(PR)(1.68±0.02比2.75±0.09)均低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胃动过缓百分比(18.04%±0.36%比7.76%±0.78%;23.73%±0.91%比8.47%±0.55%)、餐前及餐后胃动过速百分比(8.93%±0.26%比5.75%±0.66%;13.02%±0.40%比7.66%±0.27%)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反流组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胃电慢波主频率[(1.68±0.07) cpm比(2.13±0.07) cpm;(2.18±0.09)cpm比(2.76±0.06)]、餐前及餐后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69.71%±0.43%比80.35%±0.68%;56.36%±0.85%比72.34%±0.80%)、餐前/餐后功率比(PR)(1.47±0.04比2.02±0.04)均低于低反流组(P<0.05).高反流组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胃动过缓百分比(22.94%±0.68%比13.47%±0.61%;29.61%±1.14%比17.55%±0.51%)、餐前及餐后胃动过速百分比(9.94%±0.54%比7.02%±0.42%;17.04%±0.70%比10.71%±0.20%)均高于低反流组(P<0.05);③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餐前、餐后各胃电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DGR患者胃钡条排空者明显低于对照组(37.9%比90.5%,P<0.05).DGR组胃排空延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两者比较差异,(60.3%比9.5%,P<0.05).高反流组与低反流组比较胃排空延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比51.7%,P>0.05).结论 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和胃运动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病理性DGR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节律,以及奥美拉唑治疗对其胃电节律及症状的影响.方法 以38例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20例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1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取glasgow评分表及胃电图描记方法评价2周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的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变程度及胃电节律的变化.结果 2周奥美拉唑治疗后,3组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不良评分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胃溃疡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下降较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健康志愿者胃电节律未观察到改变(P>0.05).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电正常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则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仅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电节律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耿青  杨斌  孙燕  钱伟  侯晓华 《胃肠病学》2005,10(6):351-354
背景:胃电刺激已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方法。目的:观察、比较单导联和两导联长脉冲胃电刺激对胃电节律紊乱和呕吐相关样症状的作用。方法:以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一种血管加压素)建立犬胃动力紊乱模型,将多导电刺激器与胃浆膜电极相连,输入最佳刺激参数以控制胃慢波,评估盐水组、垂体后叶素组和单导联、两导联胃电刺激组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垂体后叶素的30min里的症状评分并全程记录四导联胃肌电活动。结果:垂体后叶素能诱导胃电节律紊乱和呕吐相关样症状(P<0.05)。单导联和两导联长脉冲胃电刺激均能纠正胃电节律紊乱(P<0.01),但对呕吐相关样症状无明显缓解作用(P>0.05)。两导联胃电刺激纠正胃电节律紊乱的最佳刺激能量(320ms×mA±43ms×mA)显著低于单导联胃电刺激(2 750ms×mA±186ms×mA)(P<0.01)。结论:单导联和两导联长脉冲胃电刺激能纠正垂体后叶素诱导的胃电节律紊乱,但不能缓解呕吐相关样症状。两导联胃电刺激控制胃慢波所需的刺激能量较单导联胃电刺激低。  相似文献   

7.
胃癌患者阻抗式胃动力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阻抗式胃动力学指标特点.[方法]采用阻抗式胃动力诊疗仪对健康成人、良性溃疡及胃癌患者进行空腹及标准餐后阻抗式胃动力检测,记录胃运动节律、平均振幅、频段能量比等指标.[结果]①胃癌与胃溃疡患者的胃动力明显异于健康成人;②胃癌与胃溃疡患者在胃运动节律、平均振幅、胃动力总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进展期胃癌与胃溃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BorrmannⅡ、Ⅲ型胃癌与胃溃疡患者对比,在胃运动节律、胃动力总评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胃癌患者餐前平均振幅均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及胃溃疡患者(P<0.05).[结论]与健康成人对比,胃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胃动力学异常,与胃溃疡患者对比,进展期胃癌胃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胃节律紊乱患者的胃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估价胃节律紊乱患者的胃运动状态。 方法 体表胃电图(EGG)示胃节律紊乱的患者30例,分为胃节律过速、胃节律过缓和胃节律不齐3组。在内镜下测定餐后胃窦部蠕动压,并与1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然后给予口服吗丁啉每次20 mg,每日3次,4周后复查EGG。 结果 胃节律过速时胃窦部运动指数最低(0.18±0.15,对照组为5.98±1.57,P<0.01);其次是胃节律过缓(1.28±0.78,对照组为5.98±1.57,P<0.01);而胃节律不齐可有较高的运动指数(3.15±1.66,对照组为5.98±1.57,P<0.05)。服吗丁啉后,各类型的胃节律紊乱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随之胃运动也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 不同类型的胃肌电紊乱是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运动低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胃电活动特征, 探讨糖尿病胃电紊乱的发展规律.方法: 2005-11/2006-05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54例, 根据糖尿病并发症及上消化道症状的有无分为3组: 无并发症及上消化道症状组, 有并发症而无明显上消化道症状组, 有并发症及明显上消化道症状组. 记录空腹30min和餐后60 min的体表胃电活动.结果: 糖尿病患者胃电节律异常发生率为74.1%. 餐前胃电活动表现为: 正常节律(46.3%)、胃动过缓(31.5%)、无节律(14.8%)、胃动过速(7.4%); 餐后胃电活动表现为: 胃动过缓(37%)、正常节律(35.2%)、无节律(20.4%)、胃动过速(7.4%). 有并发症及上消化道症状组的PR值显著高于无并发症及上消化道症状组(1.07±1.17 vs 0.93±0.14, P = 0.022).有并发症及上消化道症状者早饱症状的严重程度和PR值负相关( r = -0.535, P = 0.040).结论: 糖尿病患者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最常见, 不同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胃电活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探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中心理状态变化,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和胃电节律紊乱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按罗马Ⅲ标准前瞻性分析FD患者85例和正常人30例的HAMD他评抑郁量表,HAMA他评焦虑量表及SCL-90项症状自评量表,同步检测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及胃电节律紊乱情况.结果:FD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状态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和胃电节律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状态变化对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有关且影响很大(P<0.01,C=0.4908),后者对前者的改变及影响程度较低(P<0.05,C=0.2519):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与胃电节律紊乱有关且相关性相同(P<0.01,C= 0.4279);心理状态异常与胃电节律紊乱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0.1866).结论:FD患者心理状态异常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最密切,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胃电节律紊乱之间有一定关系,心理状态异常与胃电节律紊乱之间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