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男20例,女31例,年龄0.5个月~13岁,平均(5.5±4.0)岁。采用先键动脉导管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封堵前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PDA最小内径,并与X线造影测值比较,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复查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51例患儿中46例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PDA最窄处直径造影测量为(5.5±1.6)mm,而超声心动图结果为(5.80±1.5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例PDA中5例直接依据超声结果选择封堵器治疗。术后即刻造影17%(9/51)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48h超声心动图仅5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CDFI示大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患儿术后左心腔、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减小,肺动脉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PDA介入治疗前筛选合适患者、判断PDA的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对术后治疗效果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听诊对其检出率并不十分满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应用为PDA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对1993年以来手术诊治的50例PDA患者的超声检测结果,结合外科手术所见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有利  光雪峰 《云南医药》2008,29(2):200-20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出生后一般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塞,如1岁后仍未完全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它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0%。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多用二维超声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其漏诊率高,手术并发症多。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彩色多普勒、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负荷超声心动图,90年代的造影超声心动图和三维超声心动图,90年代中后期出现并迅速发展的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e,TDI),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介入诊断与治疗迅速发展,为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导管是位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一根管道,是胎儿循环的重要通路。胎儿在母体内不能直接从外界取氧,肺无呼吸作用。肺动脉在入肺之前,大多通过动脉导管入降主动脉,循脐动脉到胎盘换氧;但出生后又必须及时阻断,使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单纯PDA患者采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皮经股静脉封堵治疗PDA,应用X线造影术观察即刻疗效,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X线主动脉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的直径平均6.8±1.1(3~12)mm,封堵器直径平均12.6±1.3(6~18)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 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29例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个月随访,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治疗中超声心动图监测的价值.方法 将生后7d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PDA早产儿(PDA直径小于5mm) 1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口服布洛芬治疗;对照组60例,未服用布洛芬.超声心动图监测动脉导管关闭率.结果 观察组PDA直径<3m者,闭合率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 (P<0.05).观察组PDA直径为3-5 mm者,治疗后闭合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 (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监测有助于评估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疗效,并可根据PDA直径大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王晓光  潘家华  徐健  黄向阳  袁奇 《安徽医药》2007,11(10):914-915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对左室功能改进的检测及评价。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PDA介入治疗术6例,平均年龄3.8岁,PDA肺动脉端直径<2.0 mm1例,直径≥2.0 mm5例,均选用AGA公司Amplatzer PDA封堵器,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 h,1月,3月随访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包括有无残余分流、肺动脉端分支血流速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等)。结果6例患儿PDA介入治疗后即刻血压较术前升高4例,但术后1~3 d均可恢复正常;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术后LVEDD、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EF、FS较术前略有下降,术后1月超声检查残余分流消失,EF、FS均恢复正常。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但术后易导致的血压波动,产生高血压,部分患儿可能会导致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对PDA患儿术前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98年至 2 0 0 2年 9月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 (ASD )、动脉导管未闭(PDA) 12例封堵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及仪器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9月 ,我院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引导 ,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 7例、PDA 5例 ,共12例病人 ,男性 4例 ,女性 8例 ,年龄范围 12~ 4 5岁 ,除 2例失败外 ,其余 10例成功。仪器为ATL30 0 0超声诊断仪 ,经胸超声探头频率 2 5~ 3 5MHz ,TEE采用多平面经食道探头 ,频率 5MHz ,并同时录像。1 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近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例 PDA患儿均采用 Amplatzer蘑菇伞法 ,在透视下经 6 F输送器置入 PDA蘑菇伞封堵器 ,术中造影显示 1例PDA蘑菇伞呈管型 ,3.9m m× 7.7m m ,另 1例呈漏斗型 ,18m m× 9.4 mm ,分别选择 14 /12 mm和 16 /14m m PDA蘑菇伞封堵器 ,术后 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4 8h及 3个月、0 .5 a分别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2例均一次性放置 PDA蘑菇伞封堵器成功 ,术后随访 0 .5 a,U CG检查动脉水平分流完全消失。结论 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 PDA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时间,新生儿动脉导管生理及病理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勤超声心动图对出生24h~7d的新生儿(I组)及6个月~3岁患儿(Ⅱ组)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内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连续三次动态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结果:新生儿动脉导管多数可自然关闭,关闭时间多在24~72h,少数3d后关闭.本组仅1例经4月的连续观察,动脉导管依然未闭.未闭的动脉导管内血流速度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多普勤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早期诊断PDA,也可进行跟踪观察,动态检测动脉导管的关闭时间,对诊断PDA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附110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贵宪  王联群 《天津医药》1993,21(12):716-718
我院自1963~1990年收治动脉导管未闭1384例,手术治疗1107例,手术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0.36%。术后出现并发症96例(8.67%)。本文就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后主要并发症予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封堵技术治疗1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女10例,男4例,年龄3~72岁,所有病例均经体格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证实为PDA。操作方式:静脉氯胺酮麻醉后穿刺右股静脉,送入端孔导管(根据年龄选择型号)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穿刺右股动脉,送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造影,观察动脉导管位置、形态、大小,将端孔导管经动脉导管送入降主动脉,置入交换导丝,撤出端孔导管,沿导丝送入鞘管至降主动脉,撤出导丝及内鞘,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安装于输送器内芯内端,X线透视下将其送至降主动脉,小心推出封堵器单盘,待其完全张开后,将外内芯一起回撤,  相似文献   

14.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药》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讨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4例无外科手术适应证的PDA伴重度PAH患者行靶向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术及术后近期效果。患者在予西地那非和(或)波生坦治疗1~3周后行封堵术,4例均封堵成功,试封堵后30 min测肺动脉收缩压较封堵前降低。封堵器释放后降主动脉造影示4例封堵完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心脏超声示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肺动脉压力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成人PDA伴重度PAH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 介入封堵术临床可操作性强,近期疗效明显,但围手术期须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16.
雷涛  陈英  张毅春  朱利飞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495-2496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中风患者与卵圆孔未闭密切相关;本文对28例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分析以评价脑中风病人与卵圆孔未闭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9年2月~2003年2月共检测入选的28例脑中风患者,并与54例健康人作对照,脑中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有3例右上肢动脉栓塞形成,2例左上肢动脉栓塞形成,6例右下肢动脉栓塞形成。(1)健康对照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范围28~76岁,均排除器质性疾病。(2)28例脑中风患者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范围30~76岁,经临床及头颅CT确诊。1.2方法: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7.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Amplatzer封堵器(ADO)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38例确诊 PDA患者,应用 ADO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 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平均 3 8±11(2 5~6.9)mm,ADO大小平均 7.9±1.3(6~14)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显示31例无残余分流,6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l例存在少~中等量残余分流;37例24~48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分流消失。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37例无严重并发症,l例术后第2天出现溶血,第4天消失。随访1.2±0.4(0.5~2)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李季  周楠  谢晓阳 《中国药业》2006,15(11):33-33
患者女,19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于2005年12月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6.8℃,脉搏90次/m in,呼吸18次/m in,血压120/70m m H g(1m m H g=0.133kPa),心前区可扪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U C G)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0.6cm×0.9cm,管型),未发现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经术前准备后拟行未闭动脉导管降压加垫结扎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经左侧第4肋间进胸,在肺门附近扪及震颤,于降主动脉根部打开纵隔胸膜,发现左肺动脉主干与降主动脉之间有0.6cm×0.9cm的未闭动脉导管,仔细游离过线,待麻醉降压至70/50m m …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CHD),约占儿童CHD的15%,单纯PDA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 000[1],早产儿患病率约为60%[2]。PDA男∶女为1∶2。1938年Gross成功完成了第1例PDA开胸结扎术,虽然外科手术修补PDA疗效确切,但外科手术创伤大、需开胸,术中需体外循环,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且术后并发症较多。1967年Porstmann首次采用Ivalon栓子介入治疗PDA成功后,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只需要基础麻醉、无需输血、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受到患者及家长青睐。目前,心导管介入治疗成为治疗PDA的主要手段。本文就PDA封堵器研究、PDA大小的确定、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