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 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 结果 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 结论 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电磁导航观察并测量经鼻内镜入路(EEA)至腹侧颅底重要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数据。方法 在10具新鲜尸头上利用电磁导航测量中央、旁中央腹侧颅底的解剖结构,其中颈内动脉(ICA)最为重要。结果 电磁导航有助于判断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腹侧颅底的ICA分为5段+7大分支,各自的长度、走行等均做了测量和记录。结论 ICA的识别和保护是EEA处理腹侧颅底病变的关键,电磁导航辅助可以提高EEA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临床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下经鼻一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参数。方法:乳胶灌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在神经内镜下及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鼻-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按手术步骤分鼻腔内、蝶窦内及蝶鞍和周围结构3部分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蝶窦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中的关键结构。蝶窦后壁常见的解剖标志有鞍底、斜坡凹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蝶骨平台;其中,斜坡凹陷是确定鞍底最可靠的标志。此入路可分别向前、中、后颅底方向扩展,内镜下可清晰显露硬脑膜下及海绵窦内部分结构。结论:采用内镜经鼻-碟窦入路是显露颅底中央区病变的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扩大经鼻手术入路中的几个重要解剖标志,为经鼻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对10 例尸头标本进行扩大经鼻入路神经内镜解剖, 操作方法为双鼻孔入路,颅底开放范围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及中上斜坡,外侧完整暴露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斜坡段。 结果 确认了筛前、筛后动脉的正常解剖位置,探明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的解剖构成,内镜下观察重新对海绵窦进行解剖分区,并从经鼻内镜视角对展神经进行解剖分段。 结论 熟悉上述经鼻入路重要解剖标记,对于提高该手术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上咽旁间隙的解剖,为临床上内镜经鼻处理上咽旁间隙的病变提供解剖学标志。 方法 在新鲜头颅标本上进行内镜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暴露上咽旁间隙,测量翼内板、翼外板与茎突之间的距离;测量蝶骨棘、翼外板与颈动脉管入口之间的距离。 结果 共完成10例(20侧)新鲜头颅标本的内镜下上咽旁间隙的解剖,翼内板与茎突之间的距离为(28.1±3.3)mm, 翼外板后缘距离茎突的距离为(18.9±4.9)mm;翼外板与蝶骨大翼交界处距离颈内动脉管入口的距离为(14.1±3.7)mm,蝶骨棘位于颈动脉入口的前方为(6.7±1.5)mm。咽颅底筋膜、腭帆张肌和翼内肌是上咽旁间隙重要的软组织标志。 结论 内镜下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处理上咽旁间隙病变中,可使用骨性标志翼外板根部和蝶骨棘协助定位颈动脉管外口,从而有助于咽旁段颈内动脉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侧颅底三维断层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60例,分别作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咽隐窝至茎突根部的距离分别为(9.56±1.37)mm、(4.05±0.85)mm、(31.48±2.4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侧颅底横、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咽隐窝、内耳道内结构和听小骨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解剖标本。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棘孔、耳蜗导水管、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是显示咽隐窝与咽旁间隙位置关系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翼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江凯  王新东  张彬  何勇 《解剖学报》2015,46(2):227-231
目的 探讨翼管神经血管束的解剖结构及其作为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256例慢性鼻炎患者的蝶窦冠状位CT中翼管与蝶窦底壁的位置关系,三维重建26例患者蝶窦CT片,测量翼管相关解剖数据;解剖6具湿性成人尸头,观察翼管神经血管束周围解剖结构关系,评价翼管神经血管束等作为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 结果 翼管完全突入蝶窦内为18.8%(48/256),半突入蝶窦腔内为32.8%(84/256),完全走行蝶窦底壁骨质内为48.4%(124/256)。翼管前口及圆孔内径分别是(4.6±0.5)mm、(2.7±0.7)mm,翼管前口边缘至圆孔边缘、蝶腭孔边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6.0±2.4)mm、(3.6±0.9)mm和(16.9±1.9)mm。翼管神经是翼腭窝内寻找蝶腭神经节、上颌神经的重要标志;翼管位于蝶窦底壁及外侧壁交界处,翼管神经血管束指向颈内动脉膝状部,也是海绵窦前部和Meckel腔的标志。 结论 翼管神经血管束作为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颅颈交界区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颈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颈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粘膜、头长肌和颈长肌、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经鼻入路完全暴露颅颈交界区,最短距离为(89.75±2.80)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寰枢椎处,椎动脉在枢椎下缘距正中线距离最短,为(15.70±2.12)mm;左侧寰枢椎处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大于右侧(P<0.05).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