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立  朱丹  熊燕  谢晓红  张军 《解剖与临床》2008,13(4):237-238
目的:探讨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脑血管的显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MSCTA检查,将所得薄层图像传至AW 4.1工作站上,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血管后期重建。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颅脑1~4级血管。其中4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3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2.
蓝英勇 《医学信息》2018,(7):150-152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研究价值。方法 收集20例经DSA及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MRA及DSA检查。MRA检查后经MRP、MIP及VR法重建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0例患者DSA检查出23个动脉瘤,MRA VR重建检查出21个动脉瘤,检出率为91.30%,MPR及MIP检查出20个,检出率为87.00%。结论 1.5T 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微小动脉瘤存在一定的漏诊现象,应选择DSA进行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烟雾病中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影  张修莉  么刚 《医学信息》2006,19(6):1025-102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烟雾病中的重要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为烟雾病患者进行16排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0例患者脑基低动脉环不同程度闭塞性改变,横断面均见颞枕叶、丘脑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3例经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16排CTA可作为明确诊断烟雾病的非创伤性首选方法同时为烟雾病手术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其对明确诊断所起的作用.结果 MPR、VR和MIP方法均能显示病变,以MPR显示率最高,结合3种方法可以获得明确诊断.结论 CTA能够明确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MPR进行图像后处理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单侧肢体无力19例,口角歪斜14例,语言不清13例,昏迷8例,肢体运动不协调6例。所有患者头颈部CTA原始图像均上传星云工作站,并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图像进行手动后处理及上传AI工作站,分别重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对比AI重建与手动重建的图像质量及时效性。结果头颈部CTA对脑卒中患者诊断中,AI重建的VR图像3分为75%,2分为23.3%,1分为1.7%;MIP图像3分为76.7%,2分为23.3%;CPR图像3分为85%;2分为15%;手动重建VR图像3分为80%;2分为20%;MIP图像3分为81.7%,2分为18.3%;CPR图像3分为95%,2分为5%。手动后处理与AI重建方法 VR、MIP、CPR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I处理图像所需时间为(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 muhislice spiral compute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 DCE MSCTA),以及肝内血管系统重建并与肝癌病灶进行整合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6例肝癌患者采用上腹部3D DCE MSCTA扫描技术采集影像资料,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法重建肝内血管及肝癌病灶,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s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对照。结果:肝内血管与肿块关系: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由肝动脉发出供血动脉11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0例,其中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级数方面高于SSD法,VR法显示图像的立体感优于MIP法和SSD法,3D DSA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优于VR、MIP和SSD。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癌病灶三维重建与整合技术可以较好的显示血管和病灶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e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c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 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