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中隔偏曲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将方状软骨及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或上颌骨鼻嵴或后方的犁骨切除,但是在分离鼻中隔双侧黏骨膜时常因棘或嵴的张力而破裂,所以鼻中隔穿孔是并发症之一。我科应用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同时结合应用射频等离子技术,对鼻腔宽敞侧代偿肥厚下鼻甲消融,无1例发生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恢复快,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谭现锋  王领台 《中外医疗》2008,27(14):104-104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筛骨垂直板作支架加钧突黏膜修补鼻中隔大穿孔的可行性.方法 在鼻内镜下剪取适量大小自体筛骨垂直板覆盖中隔大穿孔,切除钩突及附近区域黏膜,移植于自体筛骨垂直板外侧,术后堵塞鼻腔.结果 16例患者移植钩突黏膜全部成活,未形成新的穿孔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自体筛骨垂直板作支架加钩突黏膜修补鼻中隔大穿孔,既取材方便,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鼻腔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鼻塞4年,于2003年3月14日收入院。患者双侧进行性鼻塞,无疼痛,伴嗅觉减退。检查见右侧鼻腔有一淡红色肿物,表面光滑,质硬,鼻中隔极度左偏,与左侧中下鼻甲接触。鼻窦MRI示:双侧鼻腔占位性病变,侵及双侧筛窦、上颌窦及蝶窦,伴上颌骨及牙槽骨、筛骨、蝶骨鞍底骨质破坏,考虑为侵袭性生长恶性肿瘤,拟诊:鼻腔鼻窦肿物(右)。2003年3月2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在30°鼻内镜下见鼻中隔极度左偏,左侧鼻腔狭窄,右侧鼻腔被大量肿物堵塞,触之硬,肿瘤呈膨胀性分叶状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楚,分块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一侧或两侧局部突起,或者鼻中隔向一侧或者两侧弯曲,而引起鼻腔及鼻窦生理功能障碍并产生症状者(比如鼻出血、鼻阻塞、头痛等)。患者如果经常有持续性或者间歇性的鼻阻塞、流脓性鼻涕、头痛、头晕、流鼻血等症状,那么就有可能是鼻中隔偏曲引起。有鼻部创伤史,儿童时期患腺样体肥大,有家族性鼻息肉、鼻部肿瘤患者为好发人群。根据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可分为软骨部偏曲、骨部偏曲和混合型偏曲。按鼻中隔偏曲的形态分类有"C"形或"S"形,"C"形是鼻中隔软骨部以及筛骨垂直板向某一侧偏斜,"S"形是筛骨垂直板偏  相似文献   

5.
鼻中隔腺样囊性癌临床罕见,今报告2例。例1 男,30岁,教师,因右鼻腔肿瘤鼻塞,病理初诊为鼻腔混合瘤于1986年2月住院。两年前始感右侧鼻堵,有时血涕。查鼻背右侧略隆起,右鼻腔前部被暗红色肿物填满。探查时出血不多,  相似文献   

6.
<正>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曾给10例行“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不满意者行再次矫正术,效果满意。体会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均因鼻中隔偏曲曾行“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最短者为术后3周,最长者为术后2年;术后均感鼻塞无明显改善,其中一例术后仍感头痛。检查:1例为高位偏曲,鼻中隔方形软骨大部分已切除,但由于高位偏曲未纠正,鼻中隔仍偏向于左侧鼻腔。1例是鼻中隔软骨部距状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鼻腔通气功能变化.方法:选取鼻中隔穿孔病人54例,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自体颞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法组(A组)、自体带蒂鼻腔底黏骨膜瓣修补法组(B组)及单蒂黏骨膜或软骨膜瓣翻转联合游离颞肌筋膜瓣修补法组(C组),观察3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A、C组(P<0.05~P<0.01),B、C组损伤黏膜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A组(P<0.01),C组在创面愈合时间亦优于B组(P<0.05),而3组愈合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鼻腔最小截面积均显著高于A、B组(P<0.05~P<0.01).结论:单蒂黏骨膜或软骨膜瓣翻转联合游离颞肌筋膜瓣修补法治疗鼻中隔穿孔在疗效及改善鼻腔通气功能方面均优于自体颞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法和自体带蒂鼻腔底黏骨膜瓣修补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游离下鼻甲黏骨膜瓣联合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对深圳市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鼻中隔穿孔患者进行研究,在鼻内镜下采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方法分离鼻中隔穿孔周围的黏软骨膜及骨膜,取左右鼻腔合适大小的下鼻甲黏骨膜瓣两片和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固定于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完全覆盖鼻中隔穿孔。结果术后4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穿孔,15例鼻中隔穿孔Ⅰ期愈合,其余6例Ⅱ期愈合,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穿孔,15例鼻中隔穿孔Ⅰ期愈合,其余6例Ⅱ期愈合,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8个月,鼻中隔未见再穿孔。结论鼻内镜下双侧游离下鼻甲黏骨膜瓣联合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取材方便,未见排异现象,无不良反应,成活率高;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行killian切口,将鼻中隔软骨前、后、下分别与两侧大翼软骨内侧角、筛骨垂直板及犁骨、上颌骨鼻嵴相衔接处分离,并在此分别形成的前、后、下三条受力线及核心受力区切除条状软骨和骨质,解除其应力,从而矫正鼻中隔,即三线减张法矫正5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鼻中隔基本恢复平直,术后随访6~18个月,56例患者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鼻塞、鼻出血、头痛、眩晕及耳鸣等多种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鼻中隔血肿、穿孔、出血及外鼻畸形,无鼻中隔摆动及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符合鼻中隔偏曲的生物力学规律,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更符合功能性、微创手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报告  患者 ,男 ,6 6岁 ,因右侧鼻塞伴反复出血 2个月来诊 ,检查见 :右侧有黑色肿物 ,累及下鼻甲 ,边界不清 ,表面不光滑 ,呈现结节状。钳夹取活检时组织较脆 ,易出血。活检病理结果示 :(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明确后 ,于全麻下行鼻侧切开鼻腔肿瘤切除加右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主要源于右侧鼻腔外侧壁 ,右下鼻甲前端及鼻底黏膜已被累及 ,肿物大小约 3cm× 3cm× 1cm ,沿肿物边缘 1cm完整切除 ,各鼻窦未累及。切除下鼻甲及部分鼻外侧组织。清扫颈部淋巴结 15枚 ,最大约 1cm× 1cm大小 ,切除物送病理。病理诊断为 :(…  相似文献   

11.
正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为较少见的一类肿瘤,腺样囊性癌合并真菌感染,更为少见。我们报道一例鼻中隔腺样囊性癌合并真菌感染,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特征及预后。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3年前行"鼻息肉切除、鼻中隔矫正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军人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德国storz0°鼻窦内镜及手术监视系统,采用三线减张法,于鼻中隔前部切除宽约2mm软骨条,分别于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鼻中隔软骨与鼻底犁骨嵴、上颌骨鼻嵴连接处压迫、推移鼻中隔软骨,使之脱位,形成鼻中隔方形软骨顶端连接,前后下三边游离的鼻中隔软骨片,使鼻中隔充分减张,矫正偏曲,切151缝合,膨胀海绵填塞并于48h内撤出,术后2周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本组鼻中隔偏曲患者98例手术均1次获得成功,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主观症状消失者[鼻阻(95/98)、头痛(90/93)、间断性鼻出血(42/44)、嗅觉减退(40/45)]或明显好转者[鼻阻(3/98)、头痛(3/93)、间断性鼻出血(2/44)、嗅觉减退(5/45)]。术后复查见大部分患者(95/98)鼻中隔外形改善良好;术后半年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军人鼻中隔偏曲是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及部队战斗力的常见疾病。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严重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报告76例蝶鞍区肿瘤经鼻蝶窦入路手术,采用鼻小柱“V”型切开,术中保留鼻中隔软骨,将取出的筛骨垂直板及部分犁状骨骨片作为修补鞍底之材料,余下部分仍复回原位,以保持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4.
1993~1998年,作者共收治2例发生于鼻腔的腺样囊性癌,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男,60岁,1993年8月以“鼻腔反复出血2a”为主诉入院。体检:左侧鼻腔有新生物,淡红色,易出血。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于1993年8月行左鼻侧切开手术,肿瘤摘除,术后未进行放疗,1a后复发,再次手术,2a后死于局部复发病例2,患者,男,45岁,1996年6月以“左鼻塞伴头痛3月余”为主诉入院。体检:鼻背左侧隆起,左鼻腔内侧壁内移。CT报告:“左侧鼻腔内有一不规则形状软组织肿块影像,左侧上颌窦骨壁可见虫蚀状缺损”。术前病理报告:“腺样囊性癌”…  相似文献   

15.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通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临床上较常见。偏曲侧鼻腔通气引流受阻,可导致鼻窦炎。在偏曲的尖端常形成骨棘,多位于筛骨垂直板软骨部和犁骨的连接部,骨棘可刺人鼻甲或压迫中鼻道,可引起鼻阻塞或反射性头痛。我科于2005年9月-2006年9月对32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整形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较常发生于腮腺、颌下腺等大涎腺的低度恶性肿瘤,易向肺部等处转移。发生于鼻腔鼻窦者较少见。本科92年曾收治1例。女,40岁,因鼻塞渐重二年余并流稀水样涕,涕中带血丝等,在当地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治疗无效,来我院。检查:麻黄素收缩鼻腔粘膜后见双鼻腔后部淡红色肿物。后鼻孔鼻咽部灰白乳头状肿物,约2×3cm;上腭粘膜中部见绿豆大粉红色肿块4粒。CT检查:鼻咽顶壁、双鼻腔中后部肿物,蝶骨底,枕骨斜坡骨质破坏,双侧翼腭窝增宽、蝶窦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双上颌窦,筛窦炎症。经鼻腔取活检及术后病检均诊为:腺样囊性癌。全麻插管下行上腭进路癌肿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女,53岁。因右鼻阻塞10余年来诊,于1990年2月18日住院。10年前始出现右侧鼻塞,流涕,有时鼻涕带血,未引起注意。鼻塞进行性加重,近2年右鼻腔完全阻塞,且可见肿物填塞。1年前在某医院以鼻息肉手术治疗,未能将肿物摘除。查体:全身无特异。右鼻侧隆起,右鼻腔见灰白色肿物充填,表面光滑,无分泌物,触之质韧、不易出血,根蒂看不清。右侧鼻后孔可见同样肿物,未突出鼻咽部。查血WBC4.8×10~9/L,N0.76,L0.24;E.S.R8mm/h。X线摄片示:右鼻腔有软组织阴影,鼻中隔被推向左侧,右上颌窦内壁有破坏,窦腔未见异常。颅底X线摄片未见异常。入院后取活检,诊为右鼻腔血管纤维瘤,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鼻中隔穿孔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6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根据穿孔直径大小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穿孔直径小于0.5 cm,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瓣减张的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B组0.5 cm穿孔直径≤1.5 cm,采用自体大腿阔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的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C组穿孔直径大于1.5 cm,采用带蒂鼻腔外侧黏骨膜瓣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后,发现A组患者均痊愈;B组患者8例好转,12例愈合;C组患者7例好转,13例愈合。结论: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最佳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修补术后的保湿,抗感染可以加快伤口愈合,依据穿孔大小选择副损伤最小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材料,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方法:50例均在内镜直视下保留鼻中隔软骨,切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或凿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颌骨鼻嵴。结果:单纯鼻中隔成形术23例,鼻中隔成形术与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27例,均治愈。结论: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例1女,47岁。因进行性左鼻阻伴间断性鼻衄4年人院。体检:全身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见左侧鼻腔中段,下鼻甲游离缘以上充满红色四块样肿物,表面有白色膜样物,肿物单发,表面光滑质中等,无触痛,活动度差。其基部位于鼻中隔中上部,基底2cm×1.3cm,肿物与鼻中隔交界边缘粗糙,糜烂明显,其外缘与鼻腔侧壁相抵,无粘连。局麻下行肿物活检术,肿物表面可见一层菲薄的淡红色不完整的被膜,内部为灰白色息肉样组织,质韧,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混合瘤。例2男,38岁。因进行性右侧鼻阻伴血性涕5年入院。查体:全身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