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妄想性抑郁症的遗传情况。方法:对81例妄想性抑郁症和140例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进行了病历、家访和信函调查。结果:两组病人的亲属所患的精神疾病的总数无明显差异(P>0.75);妄想性抑郁症病人的亲属所患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明显多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P<0.05);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所患的双相情感障碍也多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P<0.025);而两组病人的亲属所患的妄想性抑郁症无明显差异(P>0.5)。结论: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比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亲属易患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2.
妄想性抑郁症55例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5例妄想性抑郁症与9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幻听、焦虑、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等症状出现率较高,自杀率为非妄想性抑郁症的3.7倍,往往需要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妄想性抑郁症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55例妄想性抑郁症与9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幻听,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等症状出现率较高,自杀率为非妄想性抑郁症的3.7倍,往往需要联合治疗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4.
妄想;抑郁和自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妄想;抑郁和自杀行为夏友春,陈德沂,严善明Rare等(1983)研究认为,住院自杀的精神病人中,以妄想性抑郁症为多DI.但也有不少人将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观念和行为作了比较,没有发现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m.目前国内还未见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对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妄想性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差异,对71例妄想性抑郁症与13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妄想性抑郁症的精神病家族史、幻觉、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等出现率显高于非妄想性抑郁症;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行为危险必理非妄想性抑郁症的1.99倍;妄想性抑郁症可能需联合治疗。提示妄想抑郁症可能抑郁症中的一种独特的亚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病前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99例晚发性抑郁症和114例早发性抑郁症在遗传史,发病诱因,既往躯体疾病,性格特征,临床症状以及BEAM和TCD异常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晚发组的遗传史显著少于早发组(P<0.01),而发病诱因和既往躯体疾病显著多于后者(P<0.05,P<0.01),兴趣丧失和自杀行为多于后者(P<0.05),自责自罪少于后者(P<0.05),而严重性,活动减少,悲观,躯体症状和焦虑无差异(P>0.05),BEAM和TCD异常明显多于后者(P<0.01),结论:性格内向的老年人易在应急下诱发抑郁症,发病后兴趣丧失和自杀行为明显增多,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减少生活中的应激因素,加强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检查和治疗,对减少晚发性抑郁症将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本文对78例抑郁症患者按照有无妄想症状分为2组,结果显示妄想性抑郁症组焦虑激越、绝望、自杀行为比非妄想性抑郁症组发生率高,可见于各种临床亚型。两组病前性格有显著性差异P〈0.05。妄想性抑郁症以联合用药为多,非妄想组以单用药为多。  相似文献   

8.
对83例妄想性抑郁症和133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在阳性家族史、内倾性格,临床症状中的自责自罪和自杀行为方面显著高于非妄想性抑郁症;治疗时多采用三环抗抑郁剂联合抗精神病药;伴有的妄想依次为罪恶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改变的细胞学基础。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以9名外科手术腰麻者的脑脊液作为对照.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吞噬细胞,治疗前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精神分裂症治疗前青春型的脑脊脑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比偏执型更为突出(P<0.01),与治疗后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3)精神分裂症治疗前病程在半年以内者脑脊液淋巴细胞减少比3年以上者突出,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2),与治疗后相比,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免疫在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服刑能力鉴定中精神分裂症与拘禁性精神障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调查60例拘禁性精神障碍与130例精神分裂症,就服刑相关资料、病情特点、服刑能力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拘禁性精神障碍女性比例较高、羁押至发病时间短(P描〈0.05),刑期较短、起病急、病程短、出现睡眠障碍较多、思维散漫少见、症状内容多与拘禁相关(P描〈0.01);精神分裂症慢性起病较多、病程长,幻觉妄想、思维散漫、情感不协调、无自知力及无服刑能力较多(P描〈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羁押至发病时间及病程长、思维散漫、妄想及情感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拘禁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有不同的特点,性别、羁押至发病的时间、病程、是否存在思维散漫及妄想、情感协调性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症。方法对81例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100例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及6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具有每次发病时间长、易复发的特点,临床表现以罪恶妄想、疑病妄想、虚无妄想、贫穷妄想多见,抑郁症状以无助、无望感及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加用与不加用抗抑郁剂比较,在治疗起效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对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适当的社会支持、治疗上加用抗抑郁剂是缩短疗程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中妄想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状的差异。方法:对65例精神病性抑郁症及1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差异的比较。结果:精神病性抑郁症妄想的发生率及多种妄想并存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缺乏夸妄想,但罪恶、疑病等妄想发生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对象不如精神分裂症泛化,2次住院的妄想再现率明显低于精神分裂症。结论: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妄想继发于情感症状,处于从属地位,没有与情感背景完全对立的妄想,与精神分裂症的妄想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球轨迹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异性方法应用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测试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26例,抑郁症患者36例,正常人35名。经判别式分析获得正分为精神分裂症性障碍,获得负分为非精神分裂症性障碍。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平均获得2.076分,抑郁症组和正常人组平均分别获得0.267分和0.538分。该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71.1%。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球注视点和认知性探究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以及反应性探究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眼球轨迹运动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具有的特定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于后。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1)本文病例均符合CCMD -2 -R中抑郁症诊断标准 ,HAMD≥ 17分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者 ;(2 )分为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两组进行分析 ;(3)妄想性抑郁症共 32例 (2 6 .4% )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为 (33 .8± 5 .85 )岁 ,伴自杀行为者 18例 (5 6 .3 % ) ;(4)非妄想性抑郁症共 89例 ,其中男 5 9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 (32 .43± 10 .12 )岁 ,伴自杀行为者 12例(13 .5 % )。1.2 方法  (1)详细分析病史记录 ,包括所用…  相似文献   

15.
老年期与非老年期妄想性抑郁症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例老年期妄想性抑郁症和36例非老年期妄想性抑郁症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两组抑郁的表现相仿,属同一疾病单元。前者疑病、焦虑激越、思维困难、自杀行为等症状出现率较高,有明显的精神及躯体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新型抗抑郁药治疗妄想性抑郁症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对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48例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和76例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各分为两组,分别用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结果: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治疗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均有效。  相似文献   

17.
262例抑郁症自杀行为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认识。方法:C地262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分类,将可能与自杀相关的因素列为观察指标逐个进行危险度分析,将P<0.25的指标与类别再进行有序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当其他因素控制后,因子“妄想”在自行行为、仅有自杀意念及无自杀意念3组中,自杀危险度相差3.46倍。因子“失眠早醒”的自杀危险度则相关2.89倍。结论:有妄想、失眠早醒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较易发生自杀。  相似文献   

18.
酒精中毒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9例酒精中毒和34例精神分裂症(对照组)患者自杀行为和病态心理动因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酒精中毒患者中自杀行为发生率22.1%,较对照组16.7%高;两组精神症状比较以听幻觉,思维散漫和易激惹有显著差异(P<0.05);幻觉是酒精中毒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症状归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归因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精神分裂症症状归因方式问卷(SAQs)对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进行症状归因调查,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局部一整体、可控一不可控2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妄想型与非妄想型在内在一外在、暂时一永久、可控一不可控3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3)除内在一外在维度外SAQS其余3个维度与BPRS总分、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和敌对猜疑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倾向于整体的、不可控的归因,并且妄想和精神症状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症状归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心理咨询门诊与普通专科门诊抽样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巍 《精神医学杂志》2006,19(4):245-247
目的调查本院心理咨询门诊与普通专科门诊就诊疾病谱的差异,了解两者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差异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1/20抽取1995~2002年间的门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心理咨询门诊病例79份,普通专科门诊病例143份。自行设计表格对就诊者的性别、年龄、初诊诊断和服药、住院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两者就诊疾病谱的差异,以及两者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差异和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心理咨询门诊就诊者以心境障碍和神经症为主(分别达25%和27%),普通专科门诊以精神分裂症为主(48%,t=14.66,P<0.005);(2)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上,心理咨询门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的应用率较高(50%vs 14%,P<0.005),两处就诊者的预后也存在差异。结论心理咨询门诊与普通专科门诊在初诊中存在一定的分工;两者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我国有待建立规范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全社会对非重性精神疾病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