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CE-MRA)诊断和评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患有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38例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选择FLASH3D冠状位压脂序列。快速注射大剂量顺磁性对比剂后,根据计算出的延迟扫描时间,采集下肢相应部位的增强图像。增强图像与其相应阶段非增强图像经减影处理和最大强度投影法处理后,得到下肢动脉血管三维图像。对2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图像与3DCE-MRA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图像经减影及最大强度摄影(MIP)后处理均得到清晰的下肢动脉三维MRI,发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32例,共检测出在11个血管阶段中发现狭窄病变237处。在同时具有DSA与3DCE-MRA图像资料的28例中,3DCE-MRA发现狭窄病变201处,DSA检查发现狭窄病变218处,两项检查诊断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DCE-MRA技术在观察和测量下肢动脉血管分级、狭窄部位、程度等方面,具有与下肢动脉DSA相同的检查效果。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行MSCTA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和DSA检查,按国际关节血管学会标准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级并分型,比较MSCTA诊断同“金标准”之间的接近程度。结果DSA和MSCTA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α=0.05,P〉0.05)。结论MSCT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和DSA相当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探讨步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步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48例下肢病变患者行下肢步进加DSA检查,图像采集曝光时,用控制手柄控制检查床的移动,使检查床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同步,以获得一系列与血流速度一致的实时对比剂追踪下肢血管的影像。结果48例下肢步进DSA检查均成功完成,并且获得了DSA的动态图像,35例造影图像质量优良占病例总数的72.9%,清楚地显示动脉血管的主干、分支、走行、分布及异常分流,病变的大小、形态、解剖部位、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其余13例均作了常规分段DSA造影,占病例总数的27%。结论常规下肢造影路程长,范围广,需要分段多次造影。而下肢步进DSA技术可获得连续的动态血管及血流图像;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减轻了患者因造影剂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和毒性反应;减少造影次数。  相似文献   

4.
胡建新 《河北医药》2012,34(19):2921-2922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的时间分辨率对比剂动态显影技术(TRICKS)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其中动脉狭窄、闭塞36例、下肢静脉曲张21例,动静脉畸形4例)行常规MRI扫描后,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应用TRICKS技术进行动态血管造影。分析MRI图像,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例或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利用TRICKS技术得到的下肢血管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静脉充盈情况及病变血管的程度、病变范围,所得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及DSA检查结果符合。结论在低场磁共振上利用TRICKSMRA完成的下肢血管图像对下肢血管观察满意,操作简单,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和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国际关节血管学会标准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级并分型,比较MSCTA诊断同DSA之间的接近程度。结果MSCTA诊断区别狭窄分级结果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和DSA相当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步进DSA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1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步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技术及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64-MSCTA检查,扫描范围下腹部至足尖,层厚1.25mm,螺距1.375。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完成扫描。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评价成像技术对图像的影响,分析及讨论其诊断结果。结果8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急性血栓形成3例,下肢动脉瘤2例,基本正常8例。下肢动脉病变征像包括软硬斑块、狭窄、闭塞、扩张、侧支循环及血栓形成。其中12例进行手术治疗,10例行DSA检查,所见与64-MSCTA一致。结论64-MSCTA检查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构、病变清楚,诊断准确率高。该技术将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患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并用多种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的内容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高级血管分析及曲面重建等。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将股动脉、髂内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胫腓动脉分支和主干显现出来。其中有65例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及狭窄的情况,5例为动脉瘤,6例为下肢搭桥术,2例为动脉血栓,1例为大动脉炎,1例为动静脉瘘,3例为夹层,5例为正常表现。并应用DSA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经对比,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下肢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结论在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陶林森 《黑龙江医药》2013,26(1):141-14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超、CTA及DSA造影检查,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结果:18例糖尿病患者均表现为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及CTA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髂动脉及胫前、足背动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行胰岛素控制血糖、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踝肱指数明显提高.结论: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霞  刘小红  郭欣  刘传金  郑磊 《江西医药》2021,56(6):835-837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MSCTA检出76个动脉瘤,检验结果阴性患者4例,检出率为95.00%.M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瘤颈最大径、脑动脉瘤最大径数据相似(P>0.05).瘤体形态检测结果显示,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瘤壁血栓伴钙化检测结果中,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数据明显低于DSA检查结果,而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 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检出率较高,能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和结构等相关诊断数据,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先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情况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结果 19例患者中,22条肢体有明显病变,血管狭窄大于40%;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14例,治疗后造影显示血管再通;18条肢体明显好转,2条肢体部分好转,2条肢体无效,总有效率90.9%。结论 DSA能准确评价缺血肢体的血运情况,对手术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血管内治疗对于下肢ASO患者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影像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瑜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3):538-539
随着影像成像技术的深入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图像处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DSA图像形成需经过复杂的成像环节才能获得,如操作不当或技术问题,会丢失部分信息或产生伪影而降低影像质量。笔者通过成像方式和技术参数的调整设定,获得了满意的影像质量效果。本研究总结经下肢动脉DSA检查患者51例的影像学资料,对下肢动脉DSA检查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劭坤 《医药论坛杂志》2014,(6):F0003-F0004
目的 探讨多层容积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诊断下肢血管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2月。2014年01月间79例下肢血管CTA图像及临床资料,与DSA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判断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符合率。结果 全部79例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与DSA图像对比符合率达到90%以上。结论 多层容积CT双下肢血管成像能够明确诊断下肢动脉性疾病血栓、狭窄、闭塞及血管畸形,为下肢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病变的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2年7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造影及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检查,对64层螺旋CT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36例患者CTA均清晰显示检查范围内动脉血管影像,图像分辨率较高,可显示各级主要分支血管,与DS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可靠、快捷、无创的下肢血管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场、超高场磁共振的出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无创地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成为可能.临床上常用的MRA方法分为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和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ment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法.TOF法MRA对于下肢动脉血管,尤其是有病变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段动脉内血流方向的改变常会影响检查效果,并其一次检查范围有限,扫描时间长等因素,已逐渐被扫描时间短、范围大、成像质量高的CE-MRA所取代.本文探讨透视触发技术在三维(3-Dimensional,3D)下肢动脉对比剂增强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静  张雁  谢延香  孙艳军  冯亚茹  来锦  蔡秀丽 《河北医药》2009,31(16):2177-217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用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的血管检查方法,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及显示脑血管解剖结构的金标准[1]。本院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DSA检查,护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8.
袁家长  魏杰  李亮  邵平 《安徽医药》2016,37(8):1022-1025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立医院疑似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性病变的50例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测,其中30例患者自愿在CTA检后1周内接受数字血管减影(DSA)检测,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0例患者CTA的图像质量及分辨血管狭窄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 参照DSA的结果,CTA对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情况(≥50%)的准确度为95.55%(275/288),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98.1%(106/108)与93.9%(169/180),两组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的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999)。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性病变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CTA),其中4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CTA清晰显示28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其中26例患者可见大小、数目各异及分布不规则的斑块形成。共观察476段血管,其中0级302段,Ⅰ级54段,Ⅱ级50段,Ⅲ级42段,Ⅳ级28段。结论 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硬化的位置、斑块的性质和准确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是下肢动脉硬化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于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怀疑或确诊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CTA),使用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照。结果:本组患者所有CTA图像成像清晰,血管管壁钙化、管腔闭塞及狭窄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经DSA检查对照,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符合率为99.2%,下肢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8.4%。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对于临床诊断、随访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