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56-2059
文章主要研究《得配本草》一书治疗心病的用药配伍。通过对《得配本草》所记载的心病相关资料整理研究,将收集到的86组治疗心病的药物配伍按照病种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书中治疗心病不同病种的药物配伍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得配本草》中治疗心病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周滢  张胜  陈西平  谭圣琰 《北京中医》2010,(11):836-837
邓中甲教授认为,以中药治疗疑难杂病时,应该重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突出中药药对在中药方剂的重要作用;每一药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相药物配伍。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复杂,气血痰瘀阻滞是根本因素,因此临床上辨证论治得当,用药精当,效果一定较好。邓师在肿瘤病临床上常用白芥子配浙贝、三棱配莪术、海蛤壳配瓦楞子、夏枯草配连翘、海藻配昆布等药对,主要就是针对造成肿瘤之气血痰瘀之阻滞进行配伍论治。  相似文献   

3.
周滢  张胜  陈西平  谭圣琰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36-837
邓中甲教授认为,以中药治疗疑难杂病时,应该重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突出中药药对在中药方剂的重要作用:每一药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相药物配伍.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复杂,气血痰瘀阻滞是根本因素,因此临床上辨证论治得当,用药精当,效果一定较好.邓师在肿瘤病临床上常用白芥子配浙贝、三棱配莪术、海蛤壳配瓦楞子、夏枯草配连翘、海藻配昆布等药对,主要就是针对造成肿瘤之气血痰瘀之阻滞进行配伍论治.  相似文献   

4.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十八反”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作者对历代96592首方剂中出现含“十八反”的方剂量进行梳理。1、“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历史沿革:金元时期张从正“十八反”歌现今流行最广,历代所载的反药,尤其是金元以后,增改较多,如《珍珠囊药性赋》载有反药54种,《本草蒙筌》23种,《本草纲目》36种,《得配本草》36种。  相似文献   

5.
咸补药性论     
咸为中药五味之一,《内经》最早论述咸味之药性云:“咸软”,“咸入肾”,“咸走血”。后代医药学家承袭了这一药性观点,迄今为止,对咸味药药性的论述,仅限于此。考察历代本草书籍,相关医药论著及临床用药,发现成味药物具有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敏  贾君君  张钰苓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82-1784
中药材品种的多基源性自古有之,在《唐本草》、《本草拾遗》等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图经本草》、《证类本草》等书中一药数图甚多,如《证类本草)中蓬羲茂有温州蓬获茂和端州蓬狡茂两图,人参有充州人参、潞州人参、滁州人参、威胜军人参四图。在中药材品种的发展变迁中,一  相似文献   

7.
掌握中药作用的选择性 ,使其准确地作用于人体的某特定部位 ,是临床用药所必须通晓的。中药学的“归经”、“引经”理论 ,是指导医生针对“病所”选择性用药的主要根据。而笔者通过对历代中医药理论的复习探索 ,认为影响中药作用的选择性的因素尚多 ,归纳总结于下 ,以供临床用药参考。1 中药形状与作用的选择性本草学家认为 ,药物的形态若与某脏腑相似 ,按同气相求之理 ,则该药即可作用于相应脏腑。如《本草思辨录》认为 :“竹青而中空 ,与胆为清净之府 ,无出无入相似。……故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其次 ,某药物的形状若可能具备某功能 ,…  相似文献   

8.
梁茂新 《中医研究》1990,3(4):39-41
《名医别录》是重要的古本草文献,大致晚唐以后便佚失了。笔者认为,辑复此书有五难:①《本经》药论内容是否被《别录》收载和收载的细节尚需证实;②《别录》的配伍宜忌中多大程度上收录了《本经》和《药对》的同类内容,尚待明确;③在我们已论证的《别录》诸病通用药之外,书中如何保留《本经》等书的同类内容,认识有待统一;④确定书中实际药物数量和具体药物难;⑤认定此书的编纂者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科治疗肝胆病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的2400份治疗肝胆病的中药处方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组方药味数、中药分类、单味药使用频率、有无配伍禁忌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处方由11~15味药组成的占88.13%;主要以清热药、理气药、补益药、解表药为主;使用频率大于6%的中药有20种;所有处方配伍均无配伍禁忌,所有单剂量均符合《中药学》规定范围。结论肝胆病专科处方用药具有一定特点,应掌握用药规律,对临床拟定处方以及药房药物采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药子的本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药子为常用中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甲状腺肿、咳喘等,并用于止血。黄药子在市场上和使用中一直存在品种混乱现象,历代本草中亦屡经变迁。谢宗万曾考证过黄药子等药[1],并记述于《中药材品种论述》一书中,黄胜白、陈重明的《本草学》及《中药志》、《新华本草纲要》等著作亦均有论述考证,但仍有部分问题未明且存在众多争议。本文在系统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其源流及变迁的同时重点对古今文献中的错误和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