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0年7月到2014年6月,采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行甲状腺癌根治术150例。结果 切除单侧甲状腺叶加峡部用时25~45分钟,平均30分钟,显露隧道区喉返神经长度1.2~2.0cm,平均为1.8 cm,随后完成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用时10~25分钟,平均15分钟,无器质性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颗数4~13颗,平均7颗。2例因肿瘤浸润切除小段喉返神经,Ⅰ期修复,6月后声带恢复正常运动。结论 甲状腺癌根治术中采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有助于避免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  相似文献   

2.
刘跃武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2):138-140,F0004
1中央区清扫的意义 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分为中央区(Ⅵ区)和侧方区(Ⅱ、Ⅲ、Ⅳ、Ⅴ区)。中央区包括甲状腺旁、气管周围和喉返神经周围的淋巴结。侧方区包括颈内静脉周围的淋巴结。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价值:一是中央区是甲状腺癌最常见和最先转移的区域,其转移先于侧方区;二是中央区转移癌如果不予切除最终将会导致气管侵犯、梗阻从而引起患者死亡,尤其是一些老年和分化不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区淋巴结指喉前,气管前及两侧气管旁淋巴结,是甲状腺癌最常见转移的一组淋巴结。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即是清扫该区域的淋巴脂肪组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经口甲状腺切除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术式。通过口腔前庭向颈部建立手术腔隙施行微创手术。适用于甲状腺良性病变以及没有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优点是颈部无疤痕;手术入路相对临近;暴露良好并可以一次处理双侧甲状腺病变和中央区淋巴结。本例患者诊断为甲状腺癌,经口施行了甲状腺全切除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清晰暴露上位甲状旁腺并全程解剖喉返神经。利用超声刀安全稳固处理甲状腺上动脉和下动脉,失血少,术野清晰,而且术后无需置放引流管。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术野区疼痛以及下唇周围麻木,通过术后镇痛和休息可以得到完全恢复。经口甲状腺切除术需要严格选择病例并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施行才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起作者采用显微解剖术治疗各种分化型甲状腺癌,从1970~1989年Sahlgrenska大学医院曾治疗1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时病人平均年龄为50±18岁(12~85岁),女154例,男41例。手术范围为全甲状腺切除和仔细的中央颈淋巴结清扫,其平面目舌骨至无名动脉,游离气管和喉返神经,抵达后纵隔,整块切除尽多的气管前和气管旁脂肪组织以及淋巴结,连同甲状腺一起。如有外侧淋巴结转移,则作外侧颈淋巴清扫,采用放大镜和无出血技术,一切符合显微解剖的先决条件。切除标本按1988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进行病理分类,按美国癌肿联合委员会(A…  相似文献   

6.
全麻甲状腺全切+左Ⅱ~Ⅳ区淋巴清扫+中央区淋巴清扫+左侧喉返神经吻合术。切断左胸骨甲状肌上端,辨认喉上神经外支后,切断甲状腺上血管,沿真被膜解离,下极处辨认喉返神经后处理血管,注意保护上下旁腺。全长暴露左侧胸锁乳突肌深面,切开左侧颈鞘,保护副神经,自下而上,自前向后,清扫左侧Ⅱ-Ⅳ区淋巴结,在左侧颈静脉角处注意结扎,防止术后乳糜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行淋巴结再清扫的38例病理检查证实均有乳头状癌转移。其中34例位于原右侧中央区清扫区域,发生率为89.5%,4例(10.5%)位于原左侧中央区清扫区域。右侧复发者淋巴结位于右颈总动脉深面的气管右侧、右喉返神经内侧和右肺尖上方所构成的三角内,左侧复发者淋巴结位于锁骨深面的气管左侧和左颈总动脉之间。术后7例(18.4%)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2.6%)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6/38,15.8%)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再次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风险大,因此,首次清扫务必彻底和规范。特别不要遗漏斜行的右颈总动脉深面,位于气管右侧、右喉返神经内侧和右肺尖上方的这一区域。  相似文献   

8.
建立操作空间,切开颈白线,显露甲状腺。分离峡部下缘显露气管,并以气管为辨识,靠左侧横断峡部,分离椎状叶同时清扫Ⅵa区LN,分离部分硬固定,增加腺体游离度。显露并脱帽法离断上极血管,沿真假被膜间游离腺体外侧,分离右甲状腺下极血管,显露右喉返神经,显露下甲状旁腺。分离Berry韧带,显露保护喉返神经外上方的上甲状旁腺,完整切除右甲状腺叶。取出标本,展示并保留标本,右下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分离气管左侧清扫Ⅵc区左侧界,切开胸腺上部清扫Ⅵc下界,沿右颈总动脉表面清扫Ⅵb区外侧界,沿右喉返神经表面分离清扫Ⅵb区LN。进一步游离喉返神经下段,分离并清扫Ⅵb区喉返神经后方LN,中央区清扫结束展示清扫后右甲状腺区域。缝合颈白线,放置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经颈入路切除Ⅰ型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5例Ⅰ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刀及双极电凝镊行精细化被膜解剖经颈入路切除Ⅰ型胸骨后甲状腺肿。结果桥本甲状腺炎12例,甲状腺腺瘤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1例,甲状腺癌12例。行单侧甲状腺全切除术5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58例;12例甲状腺癌患者中9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0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0 m 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5 d。术后无出血及皮下积液的发生。发生气管部分软化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随访72例,失访3例,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患者。发生甲状腺旁腺损伤2例(2.7%),因甲状旁腺损伤导致暂时性低钙血症2例(2.7%),发生单侧喉返神经损伤3例(4.0%),发生喉上神经外支损伤1例(1.3%)。结论本组病例的分析结果提示,采用超声刀及双极电凝镊行精细化被膜解剖经颈入路切除术治疗Ⅰ型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安全、可行的,能减少甲状腺切除术的并发症,可有效地保留甲状旁腺及功能,保护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病人全切术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1月~2019年11月间收治的PTC病人80例,所有病人根据病情进行全切术联合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右侧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喉返神经作为界限将右侧中央区域淋巴结分为浅层区(Ⅵa)与深层区(Ⅵb),对所有清扫的淋巴结病理标本进行及时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记录所有病人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PTC病人中共有47例病人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8.8%,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为(13.65±2.15)个,平均淋巴结阳性数为(5.61±1.17)个。其中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阳性12例,阳性率为15.0%,浅层淋巴结阳性率为55.0%,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阳性合并浅层淋巴结阳性率为12.5%,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率为6.3%。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肿瘤直径≥10 mm、右侧喉返神经浅层淋巴结阳性及颈侧区淋巴结阳性是影响PT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数量、肿瘤大小、右侧喉返神经浅层淋巴结阳性及颈侧区淋巴结是影响PT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这部分病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应包括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