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采用PVP治疗的98例单节段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5例;年龄54~95岁,平均77.2岁。病程15~120 d,平均43 d。骨密度T值为—6.7~—2.5,平均—3.8。所有患者均使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置管。根据术后CT观察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将患者分成渗漏组和未渗漏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骨密度、手术节段、术前手术节段椎体前缘和中部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合并椎体骨壁裂口、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体体积比方面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50 min,平均40 min。骨水泥-椎体体积比为7.84%~38.99%,平均24.88%。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9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49例手术节段发生骨水泥渗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骨水泥-椎体体积比和术前合并椎体骨壁裂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手术节段、术前手术节段椎体前缘及中部压缩程度、矢状面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和术前合并椎体骨壁裂口是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时,术前合并椎体骨壁裂口和骨水泥-椎体体积比越大的手术节段,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表面温度变化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椎体成形术中注入椎体内骨水泥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方法:对5例(6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过程中用计算机控制热电偶型温度传感穿刺针动态检测骨水泥(PMMA)表面部位温度变化。结果:5例(6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平均3.1ml(1.5l~4.8ml),2~3min后骨水泥表面温度开始升高,10~18min恢复正常。峰值温度为38.5~45.0℃,持续峰温时间0.5~2.5min。峰值温度与注射PMMA量呈正相关(r=0.98,P<0.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射5ml以内PMMA不会产生对椎体组织损害的高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好,47例)和B组(骨水泥弥散差,126例).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和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X线正位片上骨水泥弥散是否过椎体中线呈对称分布,将74例单椎体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骨折接受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分为未过椎体中线组(26例)和过椎体中线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再骨折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7(13.7±3.7)个月。两组疼痛VAS评分术后3 d及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压缩不超过50%的楔形椎体骨折,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骨水泥不同弥散范围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弥散等级分级理论,对不同等级下的止痛效果、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椎体成形术患者57例,根据正侧位X线片简便判断出骨水泥分布等级并进行分组,对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各组间止痛效果、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57例获得平均7个月的随访.57例中14例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外渗的情况,未出现神经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每个椎体内注入骨水泥量1.5~5.0(2.6±1.1)ml,57例根据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组,VAS、ODI评分各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3个月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周1级组与3级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3个月后各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各级骨水泥弥散等级均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疼痛缓解程度与骨水泥弥散程度不成比例关系;但在椎体成形术后早期骨水泥弥散等级对脊柱功能障碍指数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认为该分级方法对PVP术后早期脊柱功能评价存在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3月,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患者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Oneway ANOVA(P<0.05).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完成,6例术后片可见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1例可见肺部少量骨水泥栓塞,但均无明显相关症状.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VAS及SF-36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49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弥散分布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行椎体成形术的80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骨水泥在伤椎椎体中的弥散体积比,结合骨水泥在正侧位片上的弥散状态,分为1级组(<25%,n=36),2级组(25%~50%,n=24)和3级组(50%~75%,n=20)。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组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 ODI均有所改善(P<0.05);三组术后、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后凸角均比术前减小(P<0.05),且2级组和3级组术后、术后6个月小于同期1级组(P<0.05),但2级组和3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术后6个月椎体前柱均比术前增高(P<0.05),且2级组和3级组术后、术后6个月椎体前柱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O型,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疼痛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6(25.1±7.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A组>B组>C组(P<0.01)。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A组0.05)。3组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年、2 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骨水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36-184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范围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参照术后X线片或CT重建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骨水泥没有弥散于骨折线区域;B组:骨水泥仅弥散于骨折线区域;C组:骨水泥弥散于整个椎体。记录术前、术后第3 d、术后3、6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及个人生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为3.5~6.0 ml,平均(4.7±0.8)ml。3组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第3 d,第3、6个月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及ODI分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患者术后第3 d VAS评分及OD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ODI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较A组明显,随访3个月后3组患者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在疼痛及生活质量上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内骨水泥是否弥散于骨折线区域可能是影响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2种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1-10—2013-10诊治的并筛选合格、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A组:骨水泥用量按照CT测定骨折椎上下椎体体积平均值的15%注入。B组:骨水泥用量按照常规用量即腰椎骨水泥注入量为6 ml;胸椎骨水泥注入量为4 ml。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6~30(9.9±1.2)个月。2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1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A组3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发生神经损伤,2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A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2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骨折椎体体积的15%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发症少、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基于Mimics软件计算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内骨水泥量与骨水泥/椎体体积比的新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2012年1月~3月共有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接受椎体强化术(14个椎体),均使用标准化定量推注管道注入骨水泥,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准确记录骨水泥量,将他们记录的平均值定义为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术后对患者手术节段进行CT薄层扫描,再将CT数据输入Mimics软件,利用Mimics软件计算测量注入椎体的骨水泥量及椎体体积,并计算出椎体内骨水泥/椎体的体积比,将2名检测者计算出的骨水泥量平均值定义为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将计算出的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与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这一新方法的准确性.并对2名不同检测者按照同样操作流程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及椎体体积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2例患者(14个椎体)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2名医师记录的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为4.99±0.60ml,检测者A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和椎体体积分别为5.01±0.61ml、26.66±2.93ml,检测者B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和椎体体积分别为5.02±0.59ml、26.64±2.92ml,检测者A及B测量出骨水泥体积的平均值(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为5.02±0.60ml,椎体内骨水泥/椎体体积比为0.19±0.03(0.13~0.23).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与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水泥估计量及椎体体积计算量在2名不同检测者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mics软件可精确计算椎体内骨水泥量,并测量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这一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椎体强化术骨水泥量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