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FT)的多层螺旋CT( MS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位于胸部6例,腹腔2例,盆腔1例。 MSCT检查见:较小病灶边缘规则,较大病灶呈分叶样;6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7例密度较均匀,2例见不规则坏死区,1例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强化。结论:SF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其MSCT的影像学特点,可有助于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7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En V ision二步法标记,观察V im、CD34、CD99、bc l-2 Des、SMA、HMBE-1、CK、S-100蛋白在SFT组织中的表达。结果7例SFT分别发生于胸腔、腹腔、纵隔、眼眶及胸壁软组织,临床表现为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1.5 cm×1.5 cm×1 cm~20 cm×20 cm×18 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V im、CD99均为弥漫强阳性,bc l-2 5例阳性,Des、SMA、HMBE-1、CK、S-100蛋白阴性。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一直是胸部影像诊断的难点和重点。多层螺旋CT可提供肺结节的解剖和病理生理信息。近年来,灌注成像技术激发了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无创性评估的兴趣。本文着重综述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男性乳腺SFT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观察,行免疫组化EnV ision两步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FT常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周围常有纤维性假包膜,常为无痛性渐增大的肿块,部分病例有囊性变,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梭形或卵圆形瘤细胞围绕圆形和分支状血管,呈漩涡状、束状及假栅栏状排列,细胞界限不清。免疫组化标记CD34、BCL-2、CD99和vimentin均阳性。结论 SFT是临床少见的肿瘤,发生于乳腺的SFT非常罕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可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鉴别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5.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tumor,SFT)过去认为是间皮组织肿瘤,发生于胸腹膜腔,肿瘤中的梭形细胞由间皮细胞向纤维母细胞分化而来。现在认为是一种间叶性肿瘤,肿瘤细胞起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并有明显的血管外皮瘤样血管。SF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主要位于胸腹膜腔,近年来胸腹膜外的SFT报道增多,其中以头颈、上呼吸道、腹腔和周围软组织常见。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广泛应用,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逐渐走向临床,尤其是64层以上螺旋CT的推出,极大地提高了MS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的成功率和准确度。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表明CTA无疑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文章就CTA成像的临床应用、CTA图像的影响因素作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近些年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对其认识逐渐加深,因而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SFT的命名及分级标准改变较大。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对中枢神经系统SFT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16层螺旋CT表现特征、合并症及其解剖的优势分布。对临床病理证实的IPF38例行16层螺旋CT检查,其中26例追加薄层CT扫描。观察IPF的CT征像和合并症,评价其CT征像在解剖中优势分布。其中蜂窝肺14例(36.8%),10例(71.4%)主要分布于中下肺的外带、以双肺下叶基底段显著,4例(28.6%)呈弥漫性分布,11例(78.6%)病程在3年以上。小叶内间质增厚16例(42.1%)、小叶间隔增厚20例(52.6%)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23.7%),分别优势分布于中下肺的外带、双肺下叶基底段,双肺下叶及右肺中叶中内带。磨玻璃样密度影15例(39.5%),优势分布于肺的外带,主要以双肺下叶基底段显著;其中10例(66.7%)病程在1年以下。结果表明IPF的16层螺旋CT征象能反映其病理变化,在解剖分布上有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0.
脊柱损伤是一种常见严重创伤,其治疗周期长,合并脊髓损伤者往往出现残疾且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医疗和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影响脊柱损伤治疗方案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神经学状况、脊柱是否不稳、脊髓压迫情况等。多层螺旋CT(MDCT)单独应用于此类患者即可快速、可靠地判断脊柱损伤的类型、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脊柱不稳的程度等,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本文对脊柱损伤的MDCT特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显示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其在占位性病变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疑有肝脏疾病患者行增强后肝门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对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P对肝内门静脉第5级以上分支的显示率为94.5%;170例肝内门静脉可分为3种类型;二维及三维图像对病变定位不相符合率为36.8%。结论:MSCTP可以用来准确评价肝内门静脉解剖并对肝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人肠系膜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其解剖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与尸体标本上观察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肠系膜动脉。方法 选取正常人230例,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观测肠系膜动脉,然后对正常肠系膜动脉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 活体扫描成像测量人肠系膜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 2.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位置、分支类型及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3. 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分支的级别。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V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F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患者中1例为少年,6例均为成年人,年龄14—50岁,平均37岁。5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2例为术中偶然发现。肿瘤分别位于腹腔/盆腔(3例)、颈部(2例)、左腹股沟(1例)和左小腿(1例)。眼观:肿块境界清楚,卵圆形或结节状,质地坚韧。镜检:肿瘤由大量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其间夹杂少量梭形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在胶原化的纤维组织间可见散在的钙化灶或砂砾小体,间质内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灶,部分病例中可见生发中心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34、S-100蛋白、actin、desmin、h-caldesmon和ALK1等标记。随访6例,均无复发。结论CFT是一种不同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CFT不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成年人。组织学上应与伴有钙化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Wnt通路中核心蛋白β-catenin及其下游基因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β-catenin以及bcl-2、cyclin D1、c-myc在SFT肿瘤细胞中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定位.结果 22例SFT中,β-catenin原位杂交阳性表达者14例(63.64%),免疫组化阳性表达者16例(72.73%),两种检测结果呈正相关.22例SFT中,bcl-2、cyclin D1和c-myc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82%(18/22)、63.64%(14/22)、18.18%(4/22).免疫组化β-catenin阳性表达的16例中,强阳性染色率为43.75%(7/16),弱阳性染色率为56.25%(9/16).在良性组和潜在恶性组之间,β-catenin、bcl-2、cyclin D1、c-myc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β-catenin在两组中强阳性染色率分别为13.33%(2/15)和71.43%(5/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nt通路的激活存在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免疫组化法检测β-catenin蛋白强阳性染色对判断SFT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疾病的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介绍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以及不同肺动脉疾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及CTA可准确、直观地显示肺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是诊断肺动脉疾病的快速、有效和无创的先进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形成脂肪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fat-forming solitary fibrous tumor,FFSF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由血管外周细胞瘤样结构和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过去曾被命名为脂肪瘤性血管外周细胞瘤(lipomatous hemangiopericytoma,LHPC)[1]。由于该肿瘤极为罕见,加之201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FFSFT,目前许多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因此该肿瘤极易被误诊为血管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现为腹膜后间隙孤立性肿块的淋巴瘤的CT特点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40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表现为腹膜后间隙孤立性肿块的淋巴瘤的CT资料,探究其影像解剖学特点。结果 本研究中的淋巴瘤有两种类型:单纯肿块型(n=13)和单发肿块伴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型(n=27),两种类型肿块在有无包绕血管(P=0.004)、主动脉漂浮征(P=0.001)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其短径(P=0.230)、解剖位置(P=0.427)、CT强化程度(P=0.184)、强化均匀度(P=0.933)、肿块边界(P=0.408)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对腹膜后间隙孤立肿块型淋巴瘤的诊断及其解剖学细节的显示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腹部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迟6s,总扫描时间45s。所得数据传输至GE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胰腺灌注软件(去卷积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测量39例正常胰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BF的测量值为(9684.05±1701.43)ml/(min·kg),BV的测量值为(1362.26±827.10)ml/kg,MTT的测量值为(3.72±3.06)s,PS的测量值为(829.80±278.99)ml/(min·kg)。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相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R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扫描技术,使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成像,探讨MSCTA在肝癌中的血管成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11月~2009年11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室行上腹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的41例肝癌患者(既往无任何腹部手术史)的原始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50±4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