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方针政策,针对我国当前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着眼于我国骨植入材料及器械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定于2014年8月2日-4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2014年全国骨材料与器械产学研医管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立足临床实际需求,融合产-学-研-医-管各产业链优势资源,通过各专题会形式充分研讨骨材料与器械国内外前沿科学技术,提炼临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我国十三五相关规划的制订建  相似文献   

2.
<正>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方针政策,针对我国当前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着眼于我国骨科植物材料及器械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将召开"2014年全国骨科材料与器械产学研医管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立足临床实际需求,融合产-学-研-医-管各产业链优势资源,通过各专题会形式充分研讨骨材料与器械国内外前沿科学技术,提炼临床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器械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我国十三五相关规划的制订建言献策,并展示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主办、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承办的2018年"全国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学术大会暨'一带一路'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国际交流会"定于2018年9月8-9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协办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次会议设院士论坛、大师讲坛、创伤骨科与修复材料及器械、脊柱外科与修复材料及器械、关节外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是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下属的全国二级学会,经中国科协正式批准并备案,于2013年12月2 0日在深圳成功举行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分会宗旨为,在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的指导下,推进中国骨植入材料与器械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业务范围涵盖人体206块骨骼及其附属组织的修复材料与器械,涉及骨科、口腔科、颌面外科、整容外科、神经外科、显微外科、运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 目的:总结近年有关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 2009-10。检索关键词: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复合物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同种异体骨作为可被宿主生物学吸收重建的永久性植入材料,其相对于其他材料有很大优势。对于四肢良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较大的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6.
可降解镁金属骨科植入器械在骨修复重建功能过程中,能够逐渐被机体代谢吸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可降解镁金属骨科植入器械进行简要介绍,针对该类器械应用的风险点,整理注册审评过程中的关注点,并对该类产品注册审评中医疗器械补正资料通知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和提出解决方案,为产品研发转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携带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透明质酸-磷脂酰丝氨酸(BG-COL-HYA-P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在体内成骨的能力.方法 携带hBMP7基因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载体在体外分别转染兔BMSC,再将转染后和未转染的兔BMSC分别与BG-COL-HYA-P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7 d后植入3组兔桡骨缺损模型,每组6只兔.各组在分别术后8周、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组织学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以正常兔桡骨为对照组(n=3),术后12周比较各组骨缺损修复组织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rAAV2-hBMP7转染的兔BMSC与BG-COL-HYA-PS复合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内表现出明确的成骨能力和骨修复能力,而形成的新骨最大压力载荷值低于正常桡骨组织[(188.46±12.24)N比(203.25±19.29)N,P<0.05].结论 用hBMP7修饰BMSC复合仿生型BG-COL-HYA-PS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较强的骨修复能力,但形成的新生骨组织与正常骨组织比较仍然有早期生物力学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个人简介梅伟,医学硕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市骨科医院业务副院长、郑州市脊柱脊髓病医院院长、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脊柱外科学)学科带头人。任职情况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骨科微创分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颈椎学组委员、继续教育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脊髓损伤学组组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脊柱学组组长,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畸形分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9.
背景:Bio-oss骨粉、奥邦骨修复材料均为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但其对兔股骨缺损后修复效果的系统性评价鲜有报道。目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和组织病理学染色相结合,系统评价Bio-oss骨粉和奥邦骨修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2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2)与实验组(n=20),均于一侧股骨体部外侧面建立2个大小为4 mm(洞空直径)×6 mm(洞孔深度)的洞穿型骨膜骨质缺损,对照组填充生理盐水,实验组其中一个骨缺损部位植入Bio-oss骨粉,另一骨缺损部位植入奥邦骨修复材料。术后8周,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2种材料修复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1)大体观:术后8周,实验组骨损伤修复区伤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化脓等症状,动物行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2)影像学检查:术后8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Bio-oss骨粉植入后骨粉周围存在大量的新生骨组织,骨缺损空腔较大,未被新生骨组织完全填充;奥邦修复材料植入后可见骨缺损腔内围绕修复材料形成了大量的新生骨组织;三维重建显示,两种骨填充材料都能与局部骨创面组织接触,促进周围成骨分化成新生骨组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多孔钽材料具有无毒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前期体内外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国产多孔钽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促成骨作用。此次实验是多孔钽-骨界面成骨机制的探讨。目的:观察多孔钽兔股骨植入后钽-骨结合界面成骨形态特点及成骨相关因子整合素β1及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探讨多孔钽骨内植入钽-骨界面骨整合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双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同一动物左侧股骨内植入多孔钽棒为实验组,右侧股骨内植入异体骨为对照组。术后2,4,8周于骨缺损部位取材,石蜡切片、硬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多孔钽与宿主骨交界处成骨形态特点;扫描电镜观察多孔钽-骨界面成骨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整合素β1及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多孔钽棒植入后与宿主骨结合紧密。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界面纤维膜早期疏松、较厚,晚期致密较薄,界面出现片状成骨;(2)硬组织切片观察:2周时钽-骨界面已出现新生骨及小血管并向孔隙内生长;4、8周时钽-宿主骨界面新生骨增多并与宿主骨连接成片,骨小梁成熟;(3)扫描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晚期骨质成熟并见板层骨;(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多孔钽骨植入2周时实验组整合素β1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合素及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在2,4,8周时均呈递减趋势;(5)结论:多孔钽有利于成骨细胞在其表面及孔隙内黏附,整合素β1及纤维粘连蛋白在成骨初期钽-骨界面表达增高,可能对早期成骨起促进作用,而在骨成熟期表达则降低,有利于骨整合及改建。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 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寻找具有良好生物特性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一直是骨科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各种骨修复材料及方式较多,但没有一种能够非常完美地替代人骨。 目的:针对组织工程学和钛板及钛网植骨修复骨损伤的研究作一综述。 方法: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2000-01/2011-10),以组织工程,人工骨修复,钛板,钛网植骨为关键词。将近年发表的针对性强的文章纳入研究范围,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排除与传统材料或方法修复骨损伤和陈旧的文献。对查阅到的最新研究及临床应用有实用价值的文献详细分析并加以总结概括。 结果与结论:初次检索到204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最终将27篇文献纳入研究。传统方法修复损伤的骨常常遇到组织相容性不佳,材料不足,无法随个体生长等问题,极大降低修复体的应用效果,而钛网植骨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排斥反应小,可任意塑形,植入后能与宿主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且有一定的固定支持作用,从而能获得满意的骨缺损修复。 关键词:人工骨;组织工程;钛板;钛网植骨;骨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32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中加入β-磷酸三钙可调控其降解速率和强度,加载骨形态发生蛋白可增强材料的诱导成骨能力。 目的:检验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制作兔左侧桡骨12 mm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材料、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材料,并设置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 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时,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材料组、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组、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组骨缺损都得到较好修复,其中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组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佳(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修复。表明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材料可很好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产生排斥反应,降解速度与成骨的速度相适应,其降解不会影响周围环境的pH值。该材料在微米尺度上具有互联孔洞结构,孔隙尺寸为100-500 µm,孔隙率为70%-90%,结构和成分与自体骨相似,能够更好的诱导自体骨生长,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其机械耐受性、可塑性、强度接近松质骨。 新短肽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通过FMOC/tBu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的具有17个氨基酸的新型活性短肽中包含磷酸化的丝氨酸及天冬氨酸,能够极好地模拟天然骨基质的促发及指导矿化的功能,在局部形成偏酸环境,促进局部的钙磷沉积、成核和生物自组装矿化。短链多肽活性位点能充分暴露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生物活性更强。 背景: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具有仿生的化学组成及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已被用于某些骨缺损修复;新短肽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生物活性,因此将新短肽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制备成复合支架材料可望提升骨修复效率和效果。 目的:探讨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 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上,培养3,7 d后,利用RT-PCR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 mRNA相对表达。将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对照组)分别埋置于SD大鼠皮下,植入12,35 d后进行Masson染色后组织学分析。将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材料(对照组)分别植入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箱状缺损处,植入5,15周后进行大体与X射线检查。实验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复合材料组培养7 d的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高于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组(P < 0.05);②皮下埋植实验显示两组材料和组织界面均未引起明显的急性炎症反应,植入后35 d实验组可见更多的纤维细胞与材料嵌合;③骨缺损修复实验中,大体观察显示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植入5周时缺损区已有缩小趋势,植入15周缺损表面比较平整;X射线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缺损区缩小趋势更明显;④结果表明,新型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具有比胶原基质矿化磷灰石更为优良的生物活性与骨缺损修复能力。 ORCID: 0000-0002-1196-5954(张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具有与天然骨十分接近的多孔结构,植入人体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降解和吸收,发挥强大的引导和桥梁作用。目的:观察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58例腰椎疾病患者,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47-81岁,经后正中入路实施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或者同时实施髓核摘除、腰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植骨材料为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利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后随访18个月,观察疼痛缓解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过程,切口均Ⅰ期愈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随访未出现感染、螺钉移位与松动、固定节段相临椎体滑脱与移位等并发症,未发生与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植入后1,6,12,18个月的下肢和下腰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植入前(P0.05)。随访12个月植骨融合率为84%,18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90%。表明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过程中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可缓解下肢痛及下腰痛症状,利于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生长因子、种子细胞、载体支架为基础的骨组织工程研究取得的成功,向人们展示了再造骨组织器官的美好前景,然而在临床应用方面往往效果不理想。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组织工程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移植物血管网缺乏造成的细胞供养障碍而导致失效。 目的: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植入新西兰兔桡骨缺损处观察其成血管作用。 方法:将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备成微球囊,然后与磷酸钙骨水泥混合,并与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制备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60只成年新西兰兔建立15 mm桡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植入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混合材料。于术后4、8、12周,通过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核素骨扫描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血管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光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及核素骨扫描结果示血管化程度是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结果显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在动物体内有较好的成血管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生物活性陶瓷人工骨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羟磷灰石(HA)作为人体硬组织损伤后置换,修复材料是目前国内外生物材料科学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及骨引导与诱导作用。研制了HA、FHA、CHA、HA-BGC、TCP五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陶瓷材料。本文参照有关标准采用了9种生物学试验方法,对材料的安全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溶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内刺激试验、致敏试验、热原试验、植入试验(90天)和Ame’s试验的结果表明符合GB/T16886或GB/T16175相关标准要求。该研究证实了五种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是一类应用较安全的骨替代材料,可用于骨植入。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 骨缺损修复材料: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骨修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动物源性异种骨,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究开发对病损或缺失的骨组织进行有效修复和功能重建的人工骨修复材料具有广泛的临床需求和重要的意义,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 骨组织工程:主要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种子细胞、诱导因子及支架材料,通过培养的细胞在预制形态的三维支架上生长,之后植入骨缺损部位,在生物材料逐步降解的同时,种植的骨细胞不断增殖,从而达到修复骨组织缺损的目的。 背景:目前临床大量需求的自体骨存在来源不足、供骨区并发症等问题,而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存在免疫排斥、疾病传播等问题,应用受到限制,人工骨修复材料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重要解决途径。 目的:综合叙述锌、镁这2种二价阳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的国内外最新基础研究进展及成骨诱导机制。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至2019年收录的有关Zn、Mg增强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生物活性及成骨诱导相关研究的文章,检索词为“锌,镁,羟基磷灰石,体内,体外,成骨活性,骨修复,骨缺损;Zinc,magnesium, hydroxyapatite,in vivo,in vitro,osteogenic activity,bone repair,bone defect”。 结果与结论:尽管可降解活性元素Mg和Zn及其在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上的应用有较多研究,但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金属或合金植入体方面,对于Mg-羟基磷灰石和Zn-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研究也大多制备成纳米颗粒、致密块体材料或作为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活性涂层来应用,关于将Mg和Zn元素与羟基磷灰石功能复合制备成仿骨结构多孔骨修复材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同时金属离子材料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当特定金属从支架、植入物或其他释放装置中局部释放时,需要深入了解它们在健康和病变组织的细胞调控和细胞-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其次,大量的体内实验证实金属离子可以从支架局部释放而不会产生全身毒性,但有致癌效应;此外还需要有更广泛的知识,了解将支架改善的生物学性能与金属离子释放效应联系起来的机制。 ORCID: 0000-0001-8645-7623(张亚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珊瑚人工骨复合物(复合骨 )在拔牙窝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拔除 12只成年狗两侧上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人工骨(珊瑚骨 )作为对照。并于植入后 4、8、12周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和 [99Tcm]-MDP核素骨显像等方法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复合骨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复合骨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珊瑚骨组(P <0.05 );4和 8周复合骨组核素浓聚程度高于珊瑚骨组,12周两组核素浓聚程度差异不明显。结论:复合骨在牙槽骨缺损中的骨修复能力和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珊瑚骨.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发现,牡蛎壳等很多海洋生物外壳等形成矿物质盐的过程与人体实际情况较为接近。 目的:观察天然牡蛎壳纳米体复合型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30只成年大耳白兔,制作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天然牡蛎壳纳米体复合型骨材料,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医用硫酸钙可注射型植骨材料,植入后2,8,12周进行X射线检查,了解植入骨材料周围组织生长结合情况;于第12周末获得双侧桡骨,利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检测桡骨抗弯曲强度,并利用彩色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成骨情况。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2周,两组骨材料密度较周边正常骨组织呈偏低,缺损与材料间边界清晰,未发现明显骨修复现象;植入后8周,两组骨材料均被较厚软组织全部包裹,实验组血管成分显著减少;植入后12周,两组骨材料紧密结合相邻组织,包裹骨材料的组织质地较韧,二者之间无界线,实验组桡骨表面形态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形态和质地结构方面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区别,对照组仍存在明显投射分界影像。实验组桡骨抗弯曲强度和成骨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天然牡蛎壳纳米体复合型骨材料修复骨缺损可以获得更好的桡骨抗弯曲强度,并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