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学》2013,(9):64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11,(9):64-64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认为,人体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昼夜变化戚戚相关,睡眠亦遵"天人合一"的原则。子时(晚11时至凌晨1时)、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是阴阳交替之时,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反之。《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故而"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相似文献   

5.
段生艳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062-2063
正肾阳虚而不能温煦脾胃,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黎明之前,阳气未复且阴气较盛,故脐腹作痛,肠鸣泄泻.中医称"五更泻".而小儿由于年龄越小,发病率则越高.本论以多年临床经验,实践总结出一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雪冰 《自我保健》2008,(7):40-41
通常情况下,到了夜里,我们人体内的阴气会逐渐加重,阳气会顺着经脉逐步下沉,在会阴处与阴气会合,进入梦乡。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烦心事多。就会造成阴虚火盛,阴气不足,无法在晚上把阳气收集合,于是产生了阴阳不和,从而出现失眠现象。  相似文献   

7.
冬季养生,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应四季阴阳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并总结出“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的理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生物处于冬眠阶段,以养精蓄锐,适应明春之生机。故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迟起以养阴气,日出而做,以避严寒,求温暖。现代医  相似文献   

8.
《医药与保健》2013,(12):25-25
人体讲究阴阳平衡,如果阴气不足,而阳热内盛,人体就会处于失调的状态。一般阴气是向下走的,而阳气是向上走的,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而火热之气总是向上蒸腾,所以阴虚内热的人,阴气不足不能制火,所以就会出现血压高、头痛、头晕、面红耳赤这些阳热在上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严重的可能导致中风。尤其是老年人,阴气本来就不足,更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14,(7):64-64
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相似文献   

10.
我们日常所说的“上火”其实是一种俗称,属于中医学“热证“范畴。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取决于阴阳平衡,认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不调则会引起病理改变。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有温煦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等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即生理性的”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能亢进,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即“阳盛则外热”。火热过盛而灼津,阴液耗伤、阴气亏虚,又会引起虚火内生,即“阴虚则内热”。熬夜上网易使人体生理功能失调,阳气太过或阴液不足,人体阴阳失衡,通常表现为心烦心悸、失眠多梦、面赤口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等阳气过胜的“上火”症状。或兼手足心发热。眼睛干涩、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上火”证。  相似文献   

11.
<正>1月,是一年中气温相对较低的月份,同时包含小寒、大寒两个象征“寒气来袭”的节气。小寒和大寒是冬至节气之后阴气最盛、阳气渐升的时节,古语有“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的说法。中医理论认为,此时为阴阳转化的初期,自然界阳气较弱,阴气相对强盛,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历六月,热入三伏,阳气盛极始衰而阴气渐生,同时湿气较盛,易致疰夏,故宜保护阳气、清热祛湿、防治疰夏。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不盛,阴气不充,易实易虚。发热、呕吐、泄泻极易伤阴或亡阳,常见萎靡、脱水及少尿。西医治疗此病多采用液体疗法及支持治疗,病程较长。故尔,我科在西医治疗此症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药治疗1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血压是夜间睡眠时最低,晨起后迅速升高到极值,这时的血压叫作“血压晨峰”.中医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夜间阴气盛肾精足而阳气衰减,故血压最低;晨起阳气升肝阳旺而阴气衰退,故血压最高.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上火”“头痛”“耳鸣”等范畴.眩即目眩、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炎暑渐消,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干燥多风,早晚气温较低,故秋季养生应遵循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注重养阴防燥。总的来说,秋季进补主要遵循"初秋平补、仲秋润补、晚秋滋补"的养生原则,仲秋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燥",所以饮食多侧重于"燥者润之"、"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就是说应选择一些润燥益气之品,少吃辣味食物,以健脾、益肝、清肺为主,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与健康》2012,(9):6-9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也就是说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一般将农历十、十一、十二月称为冬三月,祖国医学认为,此时天寒地冻,阴气盛而阳气衰,故冬天进补正当时。但进补是有讲究的,不是人人都需要进补,也不是单纯进补品、服补药就可以达到健身壮体的目的。中医学认为,冬季为"闭藏"之季。由于阳气潜伏,阴气盛极,万物生机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理功能处于抑制、降低状态,此时若用药物对人体进补的话,药物的补益作用往往有推波逐浪之势,可促进人体功能活动,增进脏腑活力。  相似文献   

18.
陈日益 《保健医苑》2023,(10):56-57
<正>中医历来注重“天人相应”和“阴阳平衡”的重要养生理念,即人体要顺应四季变换调节好阴气与阳气,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春夏季,人们要养护自己的阳气,这样在秋冬季节来临时就可以抵御风寒;而秋冬季要滋养人体的阴气,这样才能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眼下已入深秋,日照时间渐短,天气逐渐变冷,外界环境由阳盛向阴盛过渡,正是人们养护体内阴气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医学》2014,(11):64-64
太阳所谓肿腰(月隹)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月隹)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  相似文献   

20.
李斌 《自我保健》2010,(1):40-40
中医认为,女性内分泌失调可采用补偏救弊的方法来调整。比如出现痤疮多因阴气过盛,郁而不发,黄褐斑多因气血两亏,阳气受遏。因此,通过平衡阴阳或疏通气血则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