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并进行常规出凝血、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 Fg∶A)和纤维蛋白原抗原(fibrinogen antigen, Fg∶Ag)检测。用PCR方法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 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 寻找基因变异位点;用4个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变异进行功能预测;采用PyMol软件对变异蛋白进行结构分析;用Clustal X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2例先证者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延长且不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校正, Fg∶A明显降低, 分别为(1.25 g/L和1.17 g/L), 但Fg∶Ag含量正常, 分别为(3.50 g/L和3.81 g/L)。基因分析显示2例先证者均为FGB第7外显子c.1115 T>A(p.Val372Glu)杂合错义变异, 变异均来源于父亲。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均表示此变异为有害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家系(共3代6人)外周血,上层血浆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含量。采用常规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 TEG进行凝血功能综合评价及功能性Fg评估;利用下层血细胞提取DNA,采用PCR扩增Fg 3个基因FGA、FGB、FGG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突变。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 Phen-2、Mutation Taster和SIFT)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质的影响;同时采用Clustal 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物种保守性。结果先证者以及小女儿Fg:C、TT、PT明显异常,分别为0.88g/L、31.7s、16.0s和1.01g/L、26.6s、15.3s,而Fg:Ag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分别为3.54g/L和3.29g/L;家系其他成员凝血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功能性Fg TEG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小女儿存在Fg功能缺陷。先证者以及小女儿FGA基因2号外显子发生了c.104GA杂合错义突变,即CGT→CAT,导致p.Arg16His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表明,该突变可影响蛋白质功能并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结论该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FGA基因存在c.104GA杂合错义突变,此突变与患者的Fg:C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个FGA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含量;凝血酶法做纤维蛋白聚合试验。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g的FGA、FGB及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进行片段扩增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基因的保守性;用Mutation taster、Provean和Polyphen-2等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质功能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并采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改变。结果先证者TT为45.7s,明显延长,PT稍延长;Fg:C为0.91g/L,显著降低;其母亲、儿子和小女儿TT、PT和Fg:C的结果与先证者类似;先证者及家系其他人员Fg:Ag、APTT、FDPs、D-D均在正常范围内。与正常对照相比,先证者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聚集曲线斜率和最大聚集率明显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FGA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2185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u710Lys,其母亲、儿子和小女儿均存在c.2185GA杂合错义突变。Glu710位点在同源物种中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显示该突变位点会影响蛋白质功能;蛋白质模型分析表明,Glu710是一种带负电荷的极性氨基酸,在野生型中与Arg838形成氢键,当突变为Lys710后变为带正电荷的极性氨基酸,突变没有破坏氢键的天然网络,但Lys710与Arg838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消失,该位点的侧链缩短,从而降低了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发现了纤维蛋白原α链c.2185GA杂合错义突变引起Fg分子间静电变化,降低了结构稳定性,其与该家系引起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共9人)的外周血样,用自动化血凝仪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和抗原水平(fibrinogen antigen,Fg∶Ag);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后直接测序;用Swiss软件对突变蛋白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APTT、PT和TT均延长,Fg∶C(0.69 g/L)和Fg∶Ag(0.72 g/L)明显降低;其母亲、外祖母Fg∶C分别为0.99 g/L和0.83g/L,Fg∶Ag为1.02 g/L和0.87 g/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GG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7590位置的G〉T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D结构域的313位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Ser313Ile);其母亲和外祖母亦为Ser313Ile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则为野生型。模型分析显示Ser313突变为Ile后,同Asn319、Asp320之间的氢键消失,可能影响钙离子的正常结合。此外,该突变导致中性非极性的Ser变成了非极性、疏水性的Ile,使侧链变长,可能影响纤维蛋白原的折叠、构象及稳定性,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结论纤维蛋白原γ链Ser313Ile的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2个新的杂合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IFD)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 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个分别于2021年3月30日和2021年5月27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F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 并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 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A、FGB及FGG基因的变异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并预测变异蛋白的致病性, 同时模拟变异前后蛋白质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1为18岁男性, 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均明显偏低, 分别为0.80 g/L和1.00 g/L。先证者2为43岁男性, 其Fg:C和Fg:Ag分别为1.35 g/L和1.30 g/L, 均偏低;先证者1的父亲、先证者2的父亲及儿子的Fg:C和Fg:Ag均偏低。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及其父亲FGG基因的第7外显子均存在c.688T>G(p.Phe230Val)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2及其父亲和儿子FGA基因的第6外显子均存在c.2516A>C(p.As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个无症状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家系的凝血异常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8月3日因"患卵巢畸胎瘤准备行腹腔镜手术,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就诊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所的女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用Clauss法和衍算法(DFg-PT)检测先证者及其父母、儿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g:C),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Fg:Ag)水平。用PCR扩增仪进行纤维蛋白原(Fg)相关基因检测变异位点。结果先证者为32岁女性。先证者及其父亲Fg:C分别为0.71 g/L和0.87 g/L, 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先证者母亲及儿子Fg:C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及其父亲Fg:C/Fg:Ag比值为<0.7, 明显下降, 而母亲及儿子>0.7。先证者及其父亲的凝血酶时间延长, 而母亲及儿子正常。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儿子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父亲FGA基因存在已报道为良性的c.991A>G(p.Thr331Ala)错义变异以及FGG基因的c.1211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9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FⅦ活性和抗原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 9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FⅦ活性在2.0%~6.0%之间,7例先证者的FⅦ抗原显著减低.共发现8种F7基因突变,其中g.8355 A>T(Gln100Leu)、g.11243T>C(Ser269Pro)和g.11520_11521insT 3种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各1种,其余均为错义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均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发现5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g.27_28delCT、Cys329Gly、Arg304Trp和His348Gln突变在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临床表型有较大差异:2例His348Gln及1例Arg304Trp纯合突变可表现为轻型和无症状,2例g.27_28delCT纯合、杂合突变分别表现为中型、无症状,4例双杂合突变分别表现为1例(Ser269Pro和Cys329Gly)无症状、2例(Arg304Trp和Cys329Gly与Arg277Cys和g.11520_11521insT)轻型、1例(Gln100Leu和His348Gln)中型.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导致F7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表型与FⅦ活性、F7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ⅠB)、凝血酶时间(TT)、血浆FⅤ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通过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检测凝血酶生成量;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并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分别为17.9s/13.2s和46.9s/36s;FⅤ:C和FⅤ:Ag显著下降,分别为24%和28%;其父亲(Ⅰ1)、母亲(Ⅰ2)、妹妹(Ⅱ3)和儿子(Ⅲ1)FⅤ:C和FⅤ: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第13号外显子存在c.2390_2390del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以及第25号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错义突变(p.Asp2222Gly);其父亲和妹妹为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关系。方法 调查家系,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家系成员相同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通过凝血酶生成试验评估家系成员FⅩ的促凝活性。ClustalX-2.1-win和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分别用于分析突变位点氨基酸的保守性和致病性;Swiss-PdbViewer软件用于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突变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先证者FⅩ活性(FⅩ:C)和FⅩ抗原(FⅩ:Ag)分别降低至7%和14%(参考范围分别为:90%~114%和90%~110%);先证者平素无自发性出血现象,外伤后也无明显出血异常。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F10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61T>C(p.Cys121Arg)杂合错义突变及第8号外显子存在c.979C>T(p.Arg327Trp)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和女儿为p.Arg327Trp的杂合子,二姐和儿子为p.Cys121Arg的杂合子。先证者凝血酶生成潜力比值和峰高比值下降,而其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C,PC)缺陷症家系进行蛋白 C基因(protein C gene,PROC)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15人)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含量(protein C antigen,PC∶Ag)及其他凝血指标进行表型分析;用PCR法扩增先证者PROC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予以证实;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先证者PC∶ A和PC∶Ag明显降低,分别为26%和18.60%,家系中其他成员中有7人PC∶A降低,6人PC∶Ag降低.先证者的PROC第7外显子存在g.6128T>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Phe139Val,第9外显子存在g.8478G>C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sp255His;其祖母、父亲、三姑和四姑均存在g.6128T>G杂合突变,母亲、二舅、妹妹和儿子均存在g.8478G>C杂合突变.存在g.8478G>C突变的成员PC∶A下降明显.结论 先证者PROCg.6128T>G和g.8478G>C突变分别来自其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该复合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遗传性PC缺陷症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微循环学杂志》2019,(4):31-35
目的:分析一例乙型血友病(HemophiliaB,HB)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浓度;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凝血因子Ⅸ(F9)活性,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分析HB的关键致病基因F9基因序列并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先证者Hb含量降低,凝血功能示APTT延长,D-二聚体增高,F9活性明显下降;先证者母亲及女儿APTT及F9活性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和降低,其父亲、妹妹和哥哥的APTT及F9活性正常。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先证者携带F9基因半合子错义突变c.289TG(p.Cys97Gly),为首次发现的变异位点,先证者母亲及女儿各携带杂合突变。结论:F9基因第4外显子c.289TG(p.Cys97Gly)半合子变异可能为HB致病性变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activity,FXI:C),ELISA方法检测凝血因子Ⅺ抗原(FXI antigen,FXI:Ag)。对F11基因第1~15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和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并用Pymol软件对突变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70.3S,明显延长,FXI:C和FⅪ:Ag同时下降为6%和1.9%。先证者儿子FⅪ:C和FⅪ:Ag均下降为31%和39%。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F11基因第11外显子C.1296G〉T(P.Gly400Val)错义突变和第14外显子C.1691A〉T(P.Arg532Ter)无义突变;先证者儿子为C.1296G〉T(P.Gly400Val)杂合突变携带者。Pymol软件分析显示P.Gly400Val突变导致FⅪ蛋白氢键数量变化,使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根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 professional 2016.4),F11 NM_13142C.1691A〉T(p.Arg532Ter)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2015年指南判断为功能缺失型突变。结论F11NM_13142 C.1296G〉T(p.Gly400Val)和F11 NM_13142C.1691A〉T(P.Arg532Ter)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XI缺陷症的致病原因,引起FXI抗原和活性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13.
错义突变Thr318Met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一个凝血因子X(FX)缺陷症家系进行FX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X促凝活性(FX:C)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的FX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者FX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结果 先证者表型诊断为FX缺陷症;FX外显子区共发现3个与文献报道的FX基因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第8外显子区的为纯合突变C1098T。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父、母、弟和妹均为C1098T杂合子。结论 纯合错义突变C1098T引起的Thr318Met是导致本例遗传性FX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及其与出血的关系等。方法于生后24h内采取股静脉防凝血,对67例早产儿、42例足月新生儿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 T)、纤维蛋白原(FIB)。发现新生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29例,其中早产儿23例,足月新生儿6例。结果新生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低,发病率越高。其出血的发生率亦高,其APTT、PT、T T明显延长,与纤维蛋白原正常者相比,差异具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越低,新生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愈高,它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期妇女凝血以及纤维蛋白原生成和降解指标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孕妇妊娠期间的出凝血动态变化.方法:正常妊娠并顺利分娩的孕妇96例,序贯观察她们整个孕期和产后4-9周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g)含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以及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试验、vWF抗原、vWF活性、vWF胶原结合实验和多聚体分析对2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进行表型诊断.抽提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法扩增VWF基因的52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分析VWF基因突变.结果 2例先证者出血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血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抗原、vWF活性、vWF胶原结合功能均显著降低,多聚体分析显示2例先证者多聚体均缺无,先证者A基因分析发现第17外显子的纯合插入突变g.82888_82889insCATG,导致740位蛋氨酸往后编码10个异常氨基酸后终止.先证者B基因分析发现第20外显子g.94865G>A(Trp856X)和第28外显子g.110698_110699delinsG导致1481位甘氨酸往后编码42个异常氨基酸后终止的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g.82888_82889insCATG纯合插入突变和g.94865G> A(Trp856stop)与g.110698_110699delinsG的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了2例先证者的3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例姨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方法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Ⅶ促凝活性(FⅦprocoagulant activity,FⅦ:C)及其它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的PT和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5.1s和3%;其父亲、母亲、大儿子和小儿子的PT稍延长,FⅦ:C明显降低。先证者FⅦ基因外显子8存在11348C→T纯合突变导致Arg304Trp;其父亲为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子,其母亲、大儿子和小儿子均为Arg304Trp杂合突变和Arg353Gln杂合多态性。结论先证者纯合突变Arg304Trp遗传自近亲结婚且具有相同杂合突变位点的父母。Arg353Gln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该家系成员血浆FⅦ:C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个由近亲婚配引起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检测与基因突变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FⅤ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通过CAT法检测凝血酶生成量。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其家系成员相应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证实。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包括Mutation Taster、PROVEAN、SIFT及PolyPhen-2)预测和分析突变的致病性;用ClustalX-2.1-win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利用Swiss-Pdb Viewer构建蛋白模型分析突变对蛋白质空间构象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显著延长,分别为26.3 s/13.2 s和73.5 s/36.0 s;FⅤ:C和FⅤ:Ag明显降低,分别为3%和7%。先证者凝血酶生成试验峰高明显降低,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均显著延长,凝血酶生成潜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个白化病家系的TYR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TYR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序列,进行DNA测序。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2例患者的TYR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896G〉A(p.Arg299His)纯合突变,7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的TYR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896G〉A(Arg299His)杂合突变,7名家系成员和4名正常对照者则均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TYR基因第2外显子c.896G〉A(p.R299H)突变应为该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个姨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F7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9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FⅦ活性(FⅦ:C)等来明确诊断。PCR扩增先证者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突变位点,以反向测序验证所发生的突变;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 Phen-2和Mutation Taster)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利用Py MOL软件构建正常FⅦ蛋白空间模型,进行定点突变观察构型改变。结果先证者PT(36.1s)和FⅦ:C(2%)明显异常,家系中其余8位成员PT均略高于正常对照组和FⅦ:C均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1165 TG纯合型突变,即TGT→GGT(Cys329Gly),8位家系成员的F7基因分析均显示c.1165有杂合型突变;两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都提示此突变会引起蛋白功能变化,有致病性;F7基因蛋白构型显示突变后329位点与310位点之间二硫键消失,周边静电磁场发生改变。结论该家系F7基因存在Cys329Gly突变,是引起FⅦ缺陷症的主要分子机制,推测先证者纯合Cys329Gly突变基因分别遗传自近亲结婚的杂合子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