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人群504例,男性189例,女性315例,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结果:根据检测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率较低,早期检测骨密度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1803例女性公务员定量超声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市健康女性公务员人群骨强度指数(SI)与年龄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方法应用超声定量骨强度仪对1803例广州市健康女性公务员行跟骨骨强度参数测量。结果广州市女性公务员SI峰值在21~3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值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特别在50岁以后,下降幅度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生率67%,骨量累积减少率25%。结论骨强度与年龄有很大的相关性,定量超声(QUS)能反映骨质随年龄的变化,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临床荟萃》2012,27(6):474-476
目的 探讨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现状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长期居住在凉山彝族地区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760例(男381例,女379例),准确记录性别、年龄及种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1~5)前后位BMD测量,并按5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倍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结果 随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P<0.05),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女性高于男性(P<0.O1).结论 年龄及性别是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运动是骨量减少的保护因子:彝族老年人骨质疏松较汉族老年人发病偏少(P<0.05),可能与彝族人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及体力劳动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2288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沈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沈阳地区2001~2005年来我院体检的2288例健康受试者进行BMD测定,以同部位、同性别峰值BMD减低2SD为诊断骨质疏松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沈阳地区男性BMD峰值在30~35岁,女性则在30岁左右,之后BMD开始下降,女性50岁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快速丢失,致使此期男女BMD值差异更大(P〈0.05)。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Ward’s区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本分析为沈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发生与年龄、性别的关系:5200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筛查出的骨质疏松者及低骨量者,分析其年龄、性别与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关系。方法:使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信阳市中心医院经医师推荐的各科门诊5200例患者的右胫骨中段进行超声定量检查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发生检出率为23.92%(女25.38%,男17.02%);低骨量检出率为30.85%(女32.80%,男21.54%),女性与男性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2,4.5,P&;lt;0.01);50岁以后的女性,骨超声传导速率即骨密度及骨强度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结论: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正相关,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明显受绝经影响,也与其生活习惯,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保健意识强弱有关。低骨量者明显高于骨质疏松者,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发生与年龄、性别的关系:5 2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筛查出的骨质疏松者及低骨量者,分析其年龄、性别与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关系.方法使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信阳市中心医院经医师推荐的各科门诊5200例患者的右胫骨中段进行超声定量检查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发生检出率为23.92%(女25.38%,男17.02%);低骨量检出率为30.85%(女32.80%,男21.54%),女性与男性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2,4.5,P<0.01);50岁以后的女性,骨超声传导速率即骨密度及骨强度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结论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正相关,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明显受绝经影响,也与其生活习惯,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保健意识强弱有关.低骨量者明显高于骨质疏松者,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了解靖江地区不同人群骨质疏松症(OP)状况和变化规律,探讨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诊断的应用。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2010-2012年靖江地区1 565名不同人群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其血清中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钙离子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按照年龄和群体进行分析。结果靖江地区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血清BG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血清ALP水平在60岁以上人群中明显升高。钙离子在各类群体和年龄中没有明显变化。30岁以上人群OP发病率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OP发生率为33.3%。结论靖江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人群骨密度变化规律不同,老年人、机关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骨量流失严重,是OP的高危人群和防治对象;OP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监测血清BGP和ALP水平对OP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郭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254-2255,2258
[目的]探讨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的状况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期居住在凉山彝族地区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800名(男女各400名),准确记录性别、年龄及种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1~L5)前后位BMD测量,并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 标准差(s)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结果]随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P<0.05),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彝族老年人骨质疏松较汉族老年人发病偏少(P<0.05),可能与彝族人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及体力劳动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9.
徐州地区1204例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徐州地区中老年骨密度,分析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GE-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徐州地区2005-2008年1204例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分别做股骨上端及第2~4腰椎椎体测量,并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骨密度减低2.5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徐州地区男、女各部位骨密度逐年降低,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1),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对中老年人应加强普及骨质疏松预防知识,对于55岁女性和65岁男性,同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重庆市南岸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以早期进行一、二级预防。方法选取南岸区6个社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调查,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共813例,年龄40~84岁,按年龄分为4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腰椎椎体骨密度值。结果中老年男性、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步丢失,出现骨质疏松,其中腰椎发生的骨量丢失最快。男性与女性在40~50岁组中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6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中老年女性患者在50岁以后易患骨质疏松症,而男性则在60岁以后进入骨质疏松高发期,不同性别人群应针对病因,加强锻炼,做好骨质疏松症的一、二级预防,防止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并发症,提前做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运动对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的重建处于负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大多无症状,多数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一旦发生骨折,就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我们回顾性研究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为中老年人合理参加健身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中国很多学者对不同地方做过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抽样调查仍相对缺乏,目前的文献仍不能很好地全面描述国内骨质疏松症的总体流行病学趋势。 目的:对中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的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骨质疏松症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2000至2013年发表的有关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的文献进行归纳和统计学分析。提取资料中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段分别进行汇总,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对32篇文献进行分析,提取40岁以上人群样本总量58254例,其中男26844例,女31410例。中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体患病率13.2%,其中男性11.8%,女性1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随年龄增加,男性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逐渐增加,男性增长则相对平缓,女性进入50岁后,患病率明显增高。从Lumbar,Neck,Troch,Ward's 4个检测部位来看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在北方地区以 Lumbar 检出率最高,可能与北方地区重体力活动相对南方地区多,加速了腰椎的退变有关。南方地区以Ward's检出率最高,有待进一步研究。男性人群中近5年的患病率较5年前明显增加,女性人群中近5年的患病率较5年前明显减小。提示中国为骨质疏松高发地区,开展骨质疏松宣传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的几率以及骨量减少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患者504人,男性患者189人,女性患者315人,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结果:根据检测发现,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几率较低,这样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可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是中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我国2018年公布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女性的患病率达51.6%,男性的患病率达10.7%。众所周知,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定量CT在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将我院(2020年01月-2021年12月时期)中老年人群接受双能X线及定量CT检查的中老年人100例,以前者为金标准,骨质疏松为诊断54例为疏松组,并将46例不符合骨质疏松诊断者根据其结果分为骨量减少组31例和骨量正常组15例。分析疏松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定量CT结果情况,并比较三组在定量CT椎体骨密度检测值结果,评价定量CT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疏松组不同年龄定量CT,年龄50-64岁高于65-80岁者,不同性别中,男性高于女性(P<0.05)。三组患者中,定量CT椎体骨密度检测值上骨量正常组高于骨量减少组高于疏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金标准相比,定量CT在骨质疏松的诊断准确率为96.30%(52/54),骨量减少诊断准确率96.77%(30/31),骨量正常诊断准确率100.00%(15/15),总诊断准确率为97.00%(97/100),差异与金标准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诊断中,以定量CT检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定量CT结果不同,女性及高...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P)是指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减少,正常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骨韧性及刚度的减低,临床上出现腰背疼痛,驼背畸形。并可因轻微外伤诱发骨折的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本病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为其特征。据统计,其发病率约占人口的十分之一,高龄人群发病率更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世界约有2亿骨质疏松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中国很多地方做过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调查,但对于地处西部的贵阳地区,尚缺乏对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全面系统的随机调查。目的:调查贵阳地区成人骨密度,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11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贵阳地区共1334例年龄为20~79岁的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测定部位包括腰椎1~4椎体、右股骨近端,以峰值骨密度减低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10岁一个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贵阳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20~29岁的女性人群中出现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和骨丢失率较高的异常现象。提示对于女性小于50岁和男性小于60岁,应加强普及骨质疏松预防知识,50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还应同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该调查为贵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崇文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①调查对象:选择1998-06/09居住在北京市崇文区具有正式户口的常住男女人群,按照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年龄在40~85岁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②实验方法和评估指标:骨密度测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308名中老年人腰椎(L2~L4)前后位及股骨上端的骨股颈、三角区(Ward's)和大粗隆的骨密度;问卷调查分为一般情况、月经和生育史、药物应用史、饮食习惯和体格检查情况。结果:308名中老年人接受调查,其中男140名,女168名。年龄40~85岁,平均(60.80±10.12)岁。①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中老年人腰椎和股骨上端骨密度测量结果:大粗隆、骨股颈和三角区骨密度无论男女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②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情况:腰椎、大粗隆和三角区部位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股骨颈部位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以股骨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女性以三角区检出率最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③Ward's三角区骨密度单因素分析:年龄、绝经后年限、生育次数与Ward's三角区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居住环境采光条件、每周蛋类摄入量、身高和体质量与Ward's三角区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男性和女性、服用钙剂组和未服用钙剂组、服用避孕药物组和未服用避孕药物组、受背痛困扰组和未受背痛困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Ward's三角区骨密度多因素分析:年龄、体质量、绝经年限(女性)是引起骨密度降低的3个重要因素。结论:对于男性人群腰椎骨密度正常,但有明显骨质增生者应参考股骨上端骨密度方能作出正确评价。绝经后高龄妇女、低体质量的人群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与老龄骨折发生率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骨质疏松是老年期骨折的主要因素。为调查老年人骨折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老年人健康保健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对292例60岁以上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老年期骨折的好发部位以髋骨为首,前臂次之,脊椎第三。女性骨折发生率是男性的2.4倍,70岁以上是老年女性骨折好发的年龄段,而男性好发年龄迟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男性峰值骨量一般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疾病。据我国发达地区的多家报告,50岁以上人群骨折发生率上升30%~100%,尤以绝经后妇女为著。但在经济和医疗水平均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对该病报告较少。表明提高不发达地区医生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重视是当务之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骨微结构退化、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危性增高及骨折危险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病因是多元性的。Albright[1]于1948年提出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雌激素缺乏理论。现已证实成骨细胞上有雌激素受体,缺乏雌激素导致促进骨吸收的细胞因子释放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