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性,70岁。主诉阵发性头晕、胸闷1年,加重5天入院。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图1,见第172页,后同)为入院当天Ⅱ导联连续记录。末5个心动为基本窦性心律,P_8-P_9=0.90秒,P_(12)-P_(13)=0.66秒,有窦性心律不齐。P-R间期为0.16秒,窦性冲动从正常房室结径路下传。前8个P-P间距为1.32—1.35秒,可能为2:1窦房阻滞,P-P间期固定为0.09秒(作者:原图描记长达2分钟,图中是节选其中一段),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0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5年余。因劳累、心悸、胸闷、气短于1986年12月20日就诊。附图(见第104页)Ⅱ导联连续记录示P波形态有3种:1.直立圆钝的窦性P波(P_(11-15));2.逆行P-波固定于R波之后(P_(1、3、5、7、9、12-14、16)~-);3、形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房性融合波(P'_(2、(?)、8、10))。细加测量P_(11)-P_(15)与P'_2-P'_(?)间距相等(4.52秒),也为P'_(?)-P'_3或P'_(?)-P'_(1(?))间距(2.26秒)的2倍,P'_3-P'_(10)间距大于P/_(10)-P_(11)间距2倍,(在先不考虑窦房传导障碍的情况下),P'_(10)-P_(11)应是显示的最短窦性间距。窦房干扰性脱节时推算窦性周期长度的公式为长P-P/P'数+1故本例为4.52秒/3+1=1.13秒频率为53次/分。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80岁。反复咳嗽、咳痰、气喘4年,心慌气短加重2天,于1983年9月1日入院。诊断为局限性气胸,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 ECG:Ⅱ导联P_1~P_4、P_(11)~P_(14)为直立P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4秒,为窦性激动下传心室,P-P0.54秒,频率109次/分。P_5提前出现,形态和窦性P波不同,其P-R间期0.16秒,为房性早搏。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16岁,于1987年11月14日以病毒性心肌炎收治入院。附图为入院时Ⅱ,V_1导联心电图。图示:两个导联P波均直立,为窦性P波,P-P间距稍不均齐,约为0.76秒,频率79次/分。P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在V_1导中,逸搏的R-R间期1.48秒(频率40次/分),故可诊断为Ⅲ°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Ⅰ、Ⅲ、aVF及V_1导联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距不等,Ⅰ导P_1-P_2、P_5-P_6 0.96一1.08s,P-R间期0.22s,平均电轴十110°,QRS宽大畸形、时限0.12s,呈右束支、左后分支阻滞型,并伴有结下阻滞(称第1组).P_2-P_3、P_3-P_4、P_4-P_51.24—1.40s,P.-R间期0.18s,平均心电轴一30°,QRS为左束支阻滞型(称第2组).aVF导联R_(1、4、8、11)图形同第1组,P-R间期  相似文献   

6.
周江  王丽颖 《心电学杂志》1996,15(2):110-111
患者男,33岁,因心悸、胸闷就诊。体检:心率50次/min,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X线胸透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临床诊断:心动过缓。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见P-P间距不等,P波呈3种形态,P_(1、2、6—8)直立,系窦性P波,窦性周期1.12—1.20s,窦性频率52次/min;P_(3、4)为倒置P波,联律间期0.06s,P_3为房性早搏,上行P_(4、5)和下行P_5为平坦或双相介于P'(或P~-)、P两种形态之间。P_3-P_4间距大于窦性间距,为1.32s,故下行P_4考虑为房性逸搏。上行P_3-P_4、P_4-P_5、下行P_4-P_5间距介于窦性周期与逸搏周期之间,上行P_(4、5)、下行P_5迥异于窦性P波和异位P波,考虑为窦性与房性逸搏的融合波;QRS波群呈R型,为室上性。心电图诊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0岁,体检时发现心律失常。3周前有感冒史。心电图(附图)可见形态正常的窦性P,频率68次/分,P-R间期0.15秒。Ⅱ导联可见一系列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P’呈逆行性,P’-P’间距0.47秒—0.50秒,其频率约为120次/分,同时可见异位P_2-P_3’间距是0.96秒,大致相当于异位起搏周期的两倍,故存在Ⅱ°传出阻滞。在R_6之前可见一介于窦性P与房性P’间较为平坦的房性融合波。粗略看来P_3’-P_4’相距2.50秒=0.50秒×5,实际上,应是2.50秒=0.50秒×(2 3)。在aVR可见3个直立的P’波,P2’-P3’间期3.28秒,非0.50秒的整倍数,说明异位灶并无传入保护。在R_3、R_7前面,各有一房性融合渡。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Ⅱ°外出阻滞、房性融合波。讨论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根据有无窦性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65岁。咳嗽气喘10余年,超声心动图及 X 片均证实右房、右室扩大。临床诊断:肺心病。附图为Ⅱ导联,P 波顺序发生,P-P 间距0.52—0.72s,属窦性心律不齐。P 波形态随频率变化,大部分 P 波形态高尖,达0.28mV,呈肺型 P,但当其前 P-P 间距延长时,肺型 P 转为双峰 P(前峰大于后峰,峰距0.06s),P_4-P_50.55s。当 P_5-P_60.72s 时,P_6双峰;P_6-P_70.60s 时,P_7双峰;P_7-P_8为0.40s;P_8-P_-90.67s 时,P_9双峰;P_9-P_(10)0.60s 时,P_(10)双峰。而当其前 P-P间距缩短时双峰 P 转为肺型 P:P_1—P_5,P-P 间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28岁,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附图)P-P间期<0.12秒,QRS时间0.12秒,起始部有预激波。导联连续记录示P波直立,当连续出现时,最短与最长P-P间期互差>0.20秒,频率50—60次/分,最长P-P间歇达5.96秒(Ⅱb P_3至P_4),因有窦性心律不齐,故无法测量长P-P间期是否为短P-P间歇的倍数。QRS形态有3种:1.粗钝R形(Ⅱ R_(5、6)ⅡbR_(2、3)),起始部有预激波,其前均可见窦性P波,P-R间期0.11秒,ST段下移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22岁。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附图(见第239页)为Ⅱ导联连续记录,P波直立,P-P间期互差>0.16秒,心率平均67次/分,P-R间期明显不固定,QRS波形态有3种:1.Rs型,如上行R_(1、2、4),下行R_(1-4)等,其前均有窦性P波,系窦性下传。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6岁。因阵发性心悸10余天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P波均直立,形态一致,P-P间期长短不一,表现有3种类型,夹有室性期前收缩的P-P间期(如P_1-P_2,P_4-P_5等)为1.12s,上行每一室性期前收缩后第1个P-P间期如P_2-P_3、P_5-P_6均为1.00s,而P_3-P_4、P_6-P_7、P_(10)-P_(11)等则为1.16—1.22s,除室性期前收缩后第1个P-R间期延长达0.20s外,其余均为0.12s。QRS波群表现有形态正常与宽大畸形的室性期前收缩两种,室性期前收缩后无代偿间歇出现。颇为特殊的是上行3个室性期前收缩后第2个P波均系提前出现,故本例要点在于明确真正的窦性固有周期。若P_1-P_2等为窦性周期,如不存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25岁,因腹泻,呕吐来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史,心功能Ⅰ级。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有如下特点: 1.一系列倒置的P~-波,形态一致。为起源于房室交界区上部节奏点(N)逆传至心房所致。P~-R或R-P~-多无固定关系。p~-p~-间期渐短突长呈典型的5∶4结房文氏周期,P_2~-P_6~-间距4.60秒,则异位周期=4600/(4 1)=P_2~--P_6~-间距4.60秒,则异位周期920毫秒,频率65次/分。为加速性房室交界性自主心律。在R_(10)起始部前可见一双向p波,是窦性P波与逆传P~-波形成的房性融合波。R_(12)终末部后可见直立窦性P波,此外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18岁,学生,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于1980年4月8日入院,经治疗于5月16日痊愈出院。附图是患者入院次日所测的a VF和V_5导联心电图。P波形态正常,P-P周期变化于0.64—0.94秒之间,各P-P之差大于0.12秒,平均心房率约79次/分,为窦性心律不齐。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仅V_5电压高达4.2mV,大部分R-R节律匀齐(V_5的R_(4-5)除外),其周期为0.96—0.98秒,约合心室率62次/分。P与QRS之间无传导关系,处于阻滞性分离状态。因此,本图的主要诊断是Ⅲ°房室传导阻滞。V_5的R_4-R_5突然延长达1.65秒,R_5-R_6仍然为心室的基本周期0.96秒。长R_4-R_5短于两个心室周期之和(1.65<0.96—0.98×2)。据此,可推测P_5的冲动已下传至交界区,使之节律重排。又由于P_5的冲动未能继续下传心室,只传至交界区的一定深度(即交界区隐匿性夺获),所以造成R_4-R_5这个长间歇。V_5导联的P_5之所以能下传而夺获交界区,可能是因为交界区此时处在超常期。交界区逸搏冲动下传心室的同  相似文献   

14.
室早二联伴早搏折返径路中文氏现象,较为罕见,最近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患,14岁.因发作性心悸半年,加剧一周入院,入院查体双肺正常,心率90次/分,心律不齐,早搏频繁,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其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胸部平片心肺正常,心电图描记见附图。入院拟诊心肌炎后遗症,用极化液,慢心律治疗一周,早搏消失出院。心电图分析附图上、中、下三行分别为Ⅰ、Ⅲ、aVR、aVL导联同次记录,各导联中均见窦性P波,P-P间距0.60~0.80秒,窦性心律不齐,心率约85次/分。同时各导联均见期前出现的QRS波群,QRS(?)波宽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0岁.平素无任何症状.在健康检查时发现显著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心脏听诊各瓣膜均未闻及杂音.血沉与抗“O”均正常.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亦在正常范围.入院时心电图记录见附图(附图见封底).心电图分析上两行为Ⅰ导联连续记录,下行为 V_1导联.各导联均可见 P 波,P-P 间期为1.30秒,窦性心率约46次/分,考虑为窦性心动过缓.此外,各导联还可见到 QRS 波,大多与 P 波无关,R-R 间距为1.12~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左前分支并行节奏点性室速伴文氏型传出阻滞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男,24岁,因疲劳后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1天,疑为心肌炎在本院门诊就诊。附图为就诊时描记的心电图。心电图分析各导联均见窦性心律,窦性 P-P 间距为0.86秒,均齐,频率70次/分。同时有过早出现的 QRS波,与其前窦性心搏的联律间距不等,过早搏动的QRS 液在Ⅰ导联呈 rS 型.Ⅲ导联呈 qR 型,电轴右偏115度,符合左后分支阻滞图型,在 V1导联的过早搏动呈 rsR′型,QRS 波时间为0.11秒,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经推算早搏呈并行节奏点性,其周期为0.44~0.46秒。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行的Ⅰ导联记录呈并行节奏点性室速伴文氏型传出阻滞。并  相似文献   

17.
自1967年Schanmroth首次报告1例窦性并行心律(SPSR)以来,虽巳21年但报告不多。现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6岁,因肺炎于1985年4月 10日入院。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可见3种P波:1.窦性P波:有P_(1、8、9、11、18—20、23、27—30、38—41、48、51—54),呈直立状,时间0.08秒,高0.15mV,P-R0.16秒,短P—P0.88秒(68次/分)。P-P间虽间有逆P'和房性融合波(P_(22、26、49)),但P波之间有最大公分母平均值0.88±0.03秒,变异系数±3.4%。窦P和其前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22岁.早孕建卡作心电图.12导联同步心电图示:窦性P波散在出现,P-P间距0.85~0.978,频率62~71次/分,下传的P-R间期0.13s.多数P波在Ⅱ、Ⅲ、aVF、V4V6导联倒置,P'-P'间距0.70s,频率86次/分,P'-R间期0.13s,下传的QRS波群与窦性相同,为起源于左房下部的房性异位心律.  相似文献   

19.
并行心律性房速伴文氏型传出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行心律性房速伴文氏型传出阻滞较为罕见,现报道一例如下。临床资料女患,44岁.因心悸、气促加重20余天,临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房颤动收住入院.胸片示心脏横径增宽,左房轻度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血清钾、钠、氯测定均属正常,心电图见附图. 心电图分析患者门诊就诊时为“快速型房颤”.本文附图为入院治疗10天后复查时所测得,各导联均可见窦性P波,P-R间期0.16秒,P-P间距0.96秒,心率约62次/分,并同时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波群,联律间期明显不等,各P′-P′间距相等或有最大公约数,ⅡaP_2低平双峰为房性融合波,经推算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80岁。因突发跌倒并胸闷五小时于1995年12月22日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几乎Ⅲ'A-VB,交界性逸搏性心律,急性膈面、右室、前间壁心肌梗塞(图略)。入院第二天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Ⅲ'AVB,交界性逸搏性心律(图略)。第三天心电图(见附图):各导联未见窦性P波,Ⅱ、Ⅲ、aVR、aVF导联可见逆行P波,P~-—P~-间距稍不齐,心房率50~52次/min,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