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们所遇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 ticu lar degenera-tion,HLD)误诊3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2例,发病年龄4~49(17.5±10.2)岁,≤18岁者25例(71.4%)。均参照S tern lieb诊断标准[1],对具备以下2项者诊断为HLD:(1)具有肝损害的临床表现;(2)裂隙灯下查角膜K-F环阳性;(3)血清铜蓝蛋白(CER)降低;(4)出现震颤、肌强直及面具样面容等。入院后肝损害为主的临床分型按照杨氏分型法[2]。1.2首发症状本组均以肝脏症状首发。主诉包括:皮肤、巩膜黄染22例,尿黄21例,乏力19例,纳差13例,腹胀13例,双下肢水肿17例,尿少5… 相似文献
2.
3.
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误诊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误诊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HLD)在我国较多见,由于起病时临床表现多样,首诊常被误诊,延误早期治疗,且早期诊治对预后至关重要,故将我院2002-01~2004-12误诊1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7.
肝豆状核变性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大量铜沉积到各种组织器官内,出现多系统病变。早期症状表现不一,临床上易于误、漏诊。现将我科1995~1997年收治的7例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其中1例为本院门...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薛东生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3):253-254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的临床症状各例不一.约占50%以上的病例以肝脏的症状开始,约20%以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症状.其余约30%以肝脏病和神经系统的混合表现开始.此外有一部分疾病以溶血型贫血为首发表现.少数以骨关节症状.血尿和精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 (HLD或Wilson病 )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由于铜代谢障碍和铜沉积于体内多个器官组织 ,导致多器官损害 ,尤以肝、脑和肾的损害最为多见。因本病临床较少见 ,且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故极易误诊。我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HLD 30例 ,误诊 2 8例 ,误诊率 93 3%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10~ 4 0岁 ,平均 2 0岁 ,10~ 2 0岁 2 1例 (占 70 % )。急性发病 4例 ,亚急性发病 18例 ,慢性发病 8例。病程 6个月~ 7年。1 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 :肢…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该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被误诊。现将我院1976~1995年误诊的37例HLD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年间共收治HLD病人80例... 相似文献
11.
小儿白血病临床表现及疾病类型等因素与误诊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白血病误诊原因。方法 对 1992 - 0 1~ 2 0 0 2 - 0 6间在本校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后确诊的 4 2 9例初发白血病患儿的性别、年龄、就诊年代、白血病类型、临床表现及误诊病种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1小儿白血病的误诊原因与白血病的类型有关 ,其中以 AL L 误诊率最高 (5 7.8% ) ,CML 次之 (5 0 % ) ,ANL L 误诊率最低 (40 .2 % ) (P<0 .0 5 ) ,与性别、年龄、就诊年代无关 (P>0 .0 5 ) ;2本文误诊病种达 2 4种 ,其中误诊为风湿类疾病最多 (15 .9% ) ;3临床表现中有关节痛病史者其误诊率较高 (P<0 .0 0 1) ,有出血症状者其误诊率较低 (P<0 .0 5 ) ;4有无关节痛者误诊为风湿类疾病分别为 5 7.4 %与 2 .9% (P<0 .0 0 1) ,有无出血症状者误诊为不同分型分别为 12 .9%与 4 .5 % (P<0 .0 5 )。结论 小儿白血病误诊与类型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多样有关 ,关节痛症状的出现易导致误诊 ,出血症状的出现则较易确诊。 相似文献
12.
13.
老年Sheehan综合征长期误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 Sheehan综合征的长期误诊原因 ,以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 老年 Sheehan综合征长期误诊 (误诊时间 15~ 36 a) 14例 ,对其易误诊疾病及常见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Sheehan综合征长期误诊率为 5 8% ,常见误诊疾病有神经衰弱 (71% )、慢性胃炎 (5 7% )、慢性肠炎 (43% )、精神障碍 (2 1% )等。结论 1无明显受器质性疾病所致的长期精神萎靡、体质衰弱以及持续低血压状态时 ,应常规进行内分泌激素的检测 ;2有产后出血病史 ,且出血量超过 5 0 0 m l,且伴有休克时 ,应考虑 Sheehan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3产后无泌乳即应检测垂体前叶及靶腺的激素 ;4产褥期预防感染性休克或 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隐匿型抑郁症的诊断鉴别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报告 2 8例 3种隐匿型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分析。方法 使用改良的国际通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 (HAMD)进行患者异常的情绪和心理分析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价患者的慢性疼痛状态。结果 通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患者的评分为平均 6.2分 ,但是经过仔细的体检难以发现与之相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使用改良的汉米尔顿抑郁量表测评本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值为 1 7.8分 ,临床上属于中等程度的抑郁程度。结论 对于第一主诉为慢性疼痛的患者除了要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正确的 VAS评分评估 ,排除相关的痛症外 ,还应该使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情绪和心理分析 ,同时观察患者对不同的镇痛药物、方法的反应性 ,以减少隐匿型抑郁症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原发于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观察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将近年来经病理确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10 5例进行分析。结果 :10 5例 NHL 中 ,原发于结外的 80例 (76 .2 % ) ,其中发生于鼻咽喉 33例(41.2 % ) ,消化道 16例 (2 0 % ) ,其他部位 (口腔及其周围组织、胸部、眼、皮肤、内分泌腺、生殖腺和软组织 ) 31例(38.8% )。结论 :结外 NHL发生率较高 ,以发生于鼻咽喉及消化道者为多 ,也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器官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早期易误诊为各专科常见病 ,早期诊断困难 ,应尽快行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17.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误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的临床资料 ,分析误诊情况 ,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对北京协和医院近 2 0 a间收治的 4 0例原发性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误诊 34例 ,误诊率为 85 %。水肿、四肢麻木、体位性低血压、顽固性心衰及肝大、舌大等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对直肠粘膜、齿龈、肾脏及骨髓等部位的活检及刚果红染色。导致误诊的最重要原因是对淀粉样变的认识不足。原发性淀粉样变治疗效果较差。结论 原发性淀粉样变病情复杂 ,误诊率高 ,预后差 ,值得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淋巴管瘤误诊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淋巴管瘤的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报告1例临床表现为巨大尖锐湿疣的淋巴管瘤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对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和类型、病理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探讨.结果:淋巴管瘤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呈鸡冠状或菜花样,伴轻度渗出和出血,但醋白试验阴性.组织病理未见空泡化细胞,但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扩张的淋巴管,管腔内尚能见到染成淡红色的淋巴液,个别囊腔混有红细胞,周围有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治疗采用手术切除.结论: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9.
20.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院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和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 1983- 0 1/ 2 0 0 0 - 0 4我院 12 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情况 ,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等。结果 :112 8例患者中 ,6 4例以肝功能受损为首发症状 ,5 2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P>0 .0 5 )。其他 12例为肾脏、骨骼或其他系统表现 ;2肝脏受累的患者较为年轻 (平均 13岁 ) ,而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2 3岁 (P<0 .0 5 ) ;3角膜凯氏环阳性率为 96 .8% (12 4/12 8)。114例患者铜氧化酶吸光度的平均值为 0 .0 5 1± 0 .0 2 4,阳性率为 93% (10 6 / 114) ;4本病总误诊率较高 ,12 8例中有5 5例首诊误诊 (4 2 .9% )。 1990年以前的误诊率为 42 .3% (2 2 / 5 2 ) ,而 1990年以后的误诊率为 43.4% (33/ 76 ) ,两个时间段的误诊率相似 ;5 12 8例中 ,年龄 >18岁者 43例 ,<18岁者 85例。两个年龄组患者的误诊率分别是 39.5 % (17/ 43)和44 .7% (38/ 85 ) ,年龄 <18岁组患者的误诊率稍高 ,但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 ,除了肝脏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外 ,还可以单纯累及肾脏或骨骼系统等。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对可疑患者进行角膜凯氏环和酮氧化酶吸光度检查将有助于降低本病的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