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灾难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后人们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提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就重大灾难性事件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探讨。结果经历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后,假如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极有可能给受害者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今后的正常生活。结论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在我国逐渐兴起[1].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种[2],它参与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会对个体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对于个体而言,素质至少包括个体内在的心理内容以及个体的适应能力[3].研究指出,性格品质、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AIDS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秀珍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6):455-455,F0004
近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病率迅猛增加,我国艾滋病流行态势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为了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作者对门诊AIDS患者进行心理需求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给受灾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变化[1],其中灾后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以分离症状、创伤事件再体验、对创伤刺激的回避、焦虑或警觉性增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程在1个月以内。McKibben等[2]以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通过ASR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干预之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即灾难。当人们面对灾难,以个人的资源和以往有效的应付机制无法解决时就需要危机干预了。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建立专门的危机心理干预队伍非常必要,心理干预应成为灾难和事故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组织公平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模型指出[1],当个体感受到不公平时就会产生很大压力,持续的工作压力将会对个体的健康状况造成负面影响.实证研究也表明,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2],二者是工作倦怠较强的预测源[3].作为一种个人资源,心理资本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倦怠[4].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公平、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相关部门矫治和预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母亲抑郁对孩子心理功能和发展影响的整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国外关于抑郁母亲(depressed mothers)与孩子抑郁和/或心理异常关系的探究,已得出了一些共同的结论,如抑郁母亲的孩子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比非抑郁母亲的孩子在情绪气质、智力发育和行为适应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消极表现,如在婴儿期会表现出了更多的烦躁不安、心理运动水平低和气质困难(temperament difficult);幼儿期面临压力常做消极反应,有效的自我调节策略获得较迟;学龄期和少年期表现出了更多的诸如社交技能差,自我评价低,行为问题多等学校问题[1,2].但涉及到与这种静态研究相对的动态分析时,即母亲抑郁为什么(Why)和怎样(How)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时,有关的研究比较少且零散而不系统[3].而母亲抑郁对孩子心理行为异常发生影响的动态"整合模型"(Integrative Model)[3],在揭示母亲抑郁对孩子产生负性影响的各种干扰机制及机制间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母亲的孩子心理发展的机制问题.本文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又称"复原力"、"抗逆力"、"心理韧性"等[1] .目前已存在一些测量心理弹性的量表[2-4],其中Conno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因能有效地评估多个被试群体的心理弹性而受到研究者们较多的关注[2,5-6].本研究将CD-RISC中文版用于640名军校大学生,来验证其信效度.  相似文献   

9.
焦虑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父母的养育是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为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提供最初的群体生活,通过家庭游戏和家庭日常生活教授儿童社会行为规范,使儿童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儿童的心理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为焦虑障碍的产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是子女罹患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2].  相似文献   

10.
Beck抑郁问卷在成都市中学生中的试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1].近年来,中学生情绪问题尤其是抑郁障碍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