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检测了45例生殖器疱疹(GH)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显示:45例患外周血sIL-2R水平高于正常人(P<0.001),并伴有CD^ 4细胞减少(P<0.05),CD^ 8细胞增多(P<0.005)及CD^ 4/CD^ 8比值降低(P<0.001)。这表明GH患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血清中sIL-2R水平与GH患的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检测其含量对估计患的细胞免疫功能在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患者开始治疗时间及血清反应素初始滴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分析我科性病门诊244例确诊为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开始治疗时间及血清反应素初始滴度与平均阴转时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早期梅毒患者的血清滴度与阴转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r=0.874,P<0.01;开始治疗时问与阴转时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771,P<0.01;开始治疗时间与初始血清滴度亦呈线性相关关系,r=0.574,P<0.05。结论:早期梅毒病人的血清抗体滴度阴转时间与其病程、损害程度及开始治疗时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免疫表型,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免疫表型与细胞凋亡。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111细胞及Tn/Ts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Ts细胞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淋巴细胞两组问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PBLC凋亡率与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1;r=-0.782,P〈0.01),CD4^+细胞凋亡率与CD4^+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1)。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可溶性IL-2R的检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58例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58例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不2受体(sIL-2R)水平;同时以3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结果:患者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无明显变化;但痤疮严重程度不同,IgG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Ⅰ度组Ig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Ⅱ度组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度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痤疮越严重,IgG越高,Ⅱ度组显著高于Ⅰ度组(P<0.05),Ⅲ度组显著高于Ⅱ度组(P<0.001),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01)。结论:免疫反应参与了痤疮的发病过程,免疫反应答涉及及到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两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在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①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二期梅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TRUST试验滴度≥1:8组的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略高:TRUST试验滴度〈1:8组,但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与血清TRUST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的表达水平低下提示梅毒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和细胞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单抗,多抗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3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和20例正常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活动期SLE及非活动期SLE患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且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SLE患血清TNF-α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血清TNF-α与sIL-2R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检测SLE患血清TNF-α与sIL-2R水平,可作为监测SLE患病情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梅毒患者免疫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荧光抗体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CD3^+CD4^+辅助性T细胞(Th)中的比例。结果 血清固定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一期、二期及潜伏梅毒患者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血清RPR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高造成的免疫抑制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细胞免疫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未治梅毒患者和32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未治梅毒患者CD3、CD4及NK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8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组外周血CD3、CD4及CD8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P<0.05),而NK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淋巴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辅助细胞不同功能亚群在梅毒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40例梅毒患者(一、二期各20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检测PBMC体外培养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后Thl类(IFN-γ)和Th2类(IL-4)细胞因子的变化,以15例正常作对照。结果:梅毒患者IL-4的产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且一、二期梅毒患者间差异变有显著性(P<0.05),而IFN-γ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一、二期梅毒患者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梅毒随着病程的发展,Th2细胞功能的优热表达,Th1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抑制,可能在梅毒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芪对感染VZV小鼠T、Mφ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黄芪对感染VZV小鼠T、Mφ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黄芪在病毒感染治疗方面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制备感染VZV小鼠模型,检测血液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血素。结果:感染服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淋巴细胞转化率、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及血清溶血率均有明显回升(P<0.01和P<0.05)。结论:黄芪具有改善VZV感染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荨麻疹患者常见过敏原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13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904例荨麻疹患者19种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sIgE总阳性率74.78%;食物性sIgE阳性率明显低于吸入性(x2=32.50,P<0.01).②不同性别患者s...  相似文献   

12.
扁平苔藓中HtrA2/Omi与XIAP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丝氨酸蛋白酶HtrA2/Omi和XIAP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对30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组织和3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HtrA2/Omi和XIAP的表达及两种组织的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扁平苔藓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trA2/Omi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XIAP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HtrA2/Omi的阳性表达强度与XIAP的阳性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1);扁平苔鲜组中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 01),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指数与HtrA2/Omi的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0.01),与XIAP的阳性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HtrA2/Omi、XIAP可能通过调节扁平苔藓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而参与扁平苔藓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PLA2)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oxides,LPO)在银屑病发病中的关系,对5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35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清中PLA2活性和LPO水平的测定,同时对其中20例患者的皮损、非皮损和15名健康人皮肤组织匀浆中的PLA2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LA2活性和L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5),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0.901,P<0.001);(2)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中的PLA2活性均高于正常人(前者P<0.01,后者P<0.05),且皮损区PLA2含量高于非皮损区(P<0.01)。提示:PLA2和LPO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Vitamin D is produced in skin by UVB radiation (290-320 nm) acting on 7-dehydrocholesterol.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active vitamin D hormone, 1,25 dihydroxyvitamin D3 (1,25(OH)2D3), would increase the survival of skin cells after UV irradiation and that surviving cells after 1,25(OH)2D3 treatment would have no increase in DNA damage were tested. The survival of keratinocytes post-UV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after treatment with 1,25(OH)2D3 compared to vehicle (P<0.01).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ymine dimers (TDs) in surviving keratinocytes after UVR were noted in the presence of 1,25(OH)2D3 (P<0.001). Nuclear p53 protein expression increased after UVR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keratinocytes treated with 1,25(OH)2D3 (P<0.01), whereas NO produc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Both the increase in nuclear accumulation of p53 protein and reduced formation of nitric oxide products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duction in TDs seen with 1,25(OH)2D3 after UVR. Reductions in numbers of sunburn cells (P<0.01) and in TDs (P<0.05) were observed 24 hours after UVR in skin sections from Skh:hr1 mice treated with 1,25(OH)2D3.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al that the vitamin D system in skin may be part of an intrinsic protective mechanism against UV damage.  相似文献   

15.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分化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极化状态的变化。方法利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0和Th1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二期梅毒患者Th0、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1);潜伏梅毒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固定组患者Th0和Th2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RPR滴度与Th1/Th2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在由一期向二期进展的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着由Th1向Th2极化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聚集素和Bcl-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聚集素(clusterin)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血管瘤自发消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增殖期、22例消退期血管瘤、27例血管畸形及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lusterin和Bcl-2的表达;用TUNEL法测定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clusterin在血管瘤消退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增殖期、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Bcl-2在血管畸形中表达高于正常,血管瘤消退期低于正常(P<0.01);内皮细胞凋亡率在血管瘤消退期明显高于增殖期、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在血管瘤中,内皮细胞凋亡率与clusterin的阳性率呈正相关而与Bcl-2呈负相关。结论:clusterin在血管瘤中发挥促凋亡作用,血管瘤的自然消退与其有关;Bcl-2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EK/ERK通路阻断剂U0126对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法(MTT)测定U0126和传统抗癌药物达卡巴嗪(DTIC)分别及联合作用时对黑素瘤细胞A375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U0126处理后细胞p-ERK1/2的表达。结果药物作用24h时U0126单一用药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高于DTIC单一用药组(P<0.01);联合应用U0126和DTIC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DTIC用药组(P<0.01);U0126组与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比例数提高了21.83%(P<0.01),凋亡率提高了13.96%(P<0.01),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G1期比例增加了26.64%(P<0.01),凋亡率亦明显提高了25.20%(P<0.01);不同浓度U0126处理细胞后,细胞的p-ERK1/2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MEK/ERK通路阻断剂U0126可显著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ERK1/2的表达从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联合U0126用药有望成为治疗黑素瘤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对银屑病患者趋化因子受体CCR2 mRNA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6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前、后皮损部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CR2 mRNA的表达水平,30例正常人设为对照组,将检测结果与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及外周血白细胞中该受体的表达水平与皮损部位的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结果CCR2 mRNA表达水平:银屑病患者治疗前淋巴细胞中为1.87±0.65,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31±0.19,P<0.001)及同组患者治疗后(0.79±0.31,P<0.05);在皮损部位表皮中为1.69±0.26,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89±0.37,P<0.01)与治疗后患者(O.91±0.32,P<0.01),在皮损部位真皮中为1.75±0.43,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79±0.28,P<0.001)及治疗后患者(0.98±0.26,P<0.01)。结论CCR2可能主要通过参与活化、趋化淋巴细胞而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状态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NB-UVB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调节CCR2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荨麻疹诱发或加重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BALB/c小鼠模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变化,以探讨Hp在诱发慢性荨麻疹(CU)或使病情加重过程中的机制。方法 9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1、2两组分别灌胃高毒力株(VacA+CagA+)和低毒力株(VacA-CagA+)Hp菌悬液,对照组灌胃牛血清白蛋白(BAS)。分别采用组胺荧光测定法、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三组标本灌胃前后外周血、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结果实验1、2组小鼠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1、2两组小鼠外周血组胺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1),但实验1组小鼠胃黏膜内组胺含量低于实验2组(P<0.01);实验1、2两组小鼠外周血及胃黏膜类胰蛋白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1组小鼠胃黏膜类胰蛋白酶含量低于实验2组(P<0.01),但外周血类胰蛋白酶含量高于实验2组(P<0.01)。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小鼠模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均增加,这可能是Hp诱发或加重CU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男性不育症患者血清及精浆抗米勒管激素(AMH)水平与性激素及精液参数水平的相关性,评估AMH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生殖中心诊治的13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阴囊彩超下计算双侧睾丸体积,进行精液参数、精浆和血清AMH水平及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 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