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与改进二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08—2011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220例患者,按常规法及二点法进行穿刺,其中常规法80例,二点法140例,观察两种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二点法穿刺成功率94.3%,显著高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成功率85.0%(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较常规法少。结论:二点法穿刺锁骨下动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全刚  师中奇 《现代保健》2010,(19):35-36
目的 探讨交流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及应用.方法 286例患者均选择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统计穿刺成功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86例患者穿刺成功率达98.96%,其中12例(4.20%)发生并发症,并经妥善处理恢复.结论 锁骨下静脉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重症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8%,能够迅速纠正休克,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只要正确的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术后观察与导管护理,对保证救治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彩色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普外科住院患者经彩超定位后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结果经锁骨下中内1/3点平卧位最有利于彩超显示及定位穿刺。结论彩超可对锁骨下静脉及其周围组织清晰显像,大大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对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定位的方法,寻求最佳穿刺点,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改进组使用新的定位方法—在锁骨中点下缘与第二肋缘上1cm偏外侧0.5cm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骨上窝,靠锁骨内下缘缓缓推进进针深3~4cm;传统组使用传统定位方法—即"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锁骨中点之内侧0.5cm~1cm,锁骨下缘1cm,距第一肋骨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深度3~4cm,置管深度为12~15cm,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改进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44例,再穿刺成功1例,总穿刺成功率为100%;传统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29例,再穿成功10例,失败6例,总穿刺成功率为86.67%,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4643,P<0.05);并发症:改进组0例,传统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0112,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易定位、易固定、易护理,不影响病人的颈部及四肢活动,定位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方法的首次成功率。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外科连续植入351例静脉输液港,其中头静脉切开植入23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41例,B超引导颈内静脉植入76例,对不同植入方法的首次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头静脉切开植入静脉输液港首次成功率为78.6%(184/234),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首次成功率为90.2%(37/41),B超引导经颈内静脉植入首次成功率为100%(76/76),头静脉切开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1,P=0.059),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组首次植入成功率高于头静脉切开组(χ2=19.362,P=0.000)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χ2=7.677,P=0.014)。头静脉切开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4/234),导管植入颈内静脉2例(1.1%),术后伤口积液2例(1.1%),另两组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方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首选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植入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证明改进的置管方法优于传统方法。方法:传统组87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改进组88例采用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分别统计其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几个重要参数。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87.6%,改进组成功率为97.7%(P〈0.05);传统组操作时间平均为(89.28±6.96)s,改进组平均为(75.75±5.35)s。改进组的4项主要并发症总的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与传统方法相比,定位更准确,置管时间短,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定位的方法,寻求最佳穿刺点,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改进组使用新的定位方法一在锁骨中点下缘与第二肋缘上1cm偏外侧0.5cm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骨上窝,靠锁骨内下缘缓缓推进进针深3—4cm;传统组使用传统定位方法一即“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锁骨中点之内侧0.5cm~1cm,锁骨下缘1cm,距第一肋骨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深度3~4cm,置管深度为12~15cm,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改进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44例,再穿刺成功1例,总穿刺成功率为100%;传统组45例,一针穿刺成功29例,再穿成功10例,失败6例,总穿刺成功率为86.67%,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4643,P〈0.05);并发症:改进组0例,传统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0112,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易定位、易固定、易护理,不影响病人的颈部及四肢活动,定位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经验,探讨减少穿刺术中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静脉通路中心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 480例病人.结果:所有病人中196例首先尝试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1 284例首先尝试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其中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3针及以内成功172...  相似文献   

12.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45例患者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122例,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穿刺置管)、B组(237例,锁骨中点下方穿刺置管)、C组(486例,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穿刺置管),对三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C组成功率最高,达到99.4%(483/486),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为10.7%(52/486),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经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口渗血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01~2018-12我院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21例,回顾性分析穿刺口渗血发生情况。结果:321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穿刺口出现渗血28例,经积极处理,均能有效止血,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对于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口渗血,应早预防、早发现同时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以降低穿刺口渗血发生率,保证导管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必要措施之一,也是护理操作技术之一。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营养液,已逐渐被公认为是长期TPN(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最为适宜的途径之一。近两年来,我科应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通过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对象 本组300例外科住院患者,男170例,女130例,年龄25~80岁,TPN天数5~35天,本组30例接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314次,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201次,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113次,一次成功率95.6%,无空气栓塞、血胸、气胸、液胸,无导管感染、皮下血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70例肿瘤患者,将其按照穿刺途径分为2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应用左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观察组应用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42例穿刺成功,占93.2%,10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对照组22例穿刺成功,占100%,1例出现并发症,占3.8%;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直观在肿瘤病人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并将另外的途径作替补应用,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中关于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的两种方法:逆向定位法和锁骨中点下定位法的差异。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10-2013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102例患者,以个体匹配设计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1例按逆向定位法进行穿刺,对照组51例按锁骨中点下定位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种定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平均耗时以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成功率试验组为100%,对照组为72.5%,置管平均耗时试验组为(407±59)s,对照组为(577±97)s,并发症累计人次试验组为2例次,对照组为11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定位法较常规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张欢  傅娴 《药物与人》2014,(10):247-248
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急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随机对53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及予以护理,55例患者行常规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66.03%,总穿刺成功率96.21%,与常规穿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O.05)。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加强深静脉导管护理,可明显延长早管留置时闻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高晓霞 《现代保健》2009,(11):83-83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医用材料应有尽有。传统的浅静脉穿刺,已逐渐被深静脉穿刺所替代。深静脉置管术己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此法不受药液浓度与渗透压限制,能适应各类患者,且操作易掌握,保留时间长,深受临床医务丁作者的认可。深静脉穿刺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根据进针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和锁骨下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海山 《工企医刊》1995,8(2):50-51
锁骨下静脉是行中心静脉穿刺输液和中心静脉置管测压常用的静脉之一,既往我们一般要用锁骨下进针法,该法不但成功率低,而且由于穿刺角度及深度不便掌握,若解剖关系不清,可出现气胸、损伤动脉等并发症,具有潜在危险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无顾虑。自山东宋文阁发明前斜角肌—锁骨间隙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