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VI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VI起搏心电图属单腔心室起搏心电图,是熟悉和学习起搏心电图的基本功,我国目前VVI起搏器仍占起搏器植入总量的50%以上。因此,心电图和内科医师必须首先掌握VVI起搏心电图。1.VVI起搏器的基本概念VVI起搏器的3个代码分别指起搏器起搏的心腔为心室腔(用V表示)、感知的心腔为心室  相似文献   

2.
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器(VVI)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脏起搏器。正确识别已安装VVI起搏器的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起搏器功能和处理有重要意义。 1 VVI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VVI型起搏器是一种按需式的心室起搏器,即当无自身心律或自律过于缓慢时,起搏器便以固定频率发出刺激起搏心室,因此VVI起搏器产生的心律是一种逸搏心律。当自身心律快于设定的起搏频率时,VVI起搏器即能感知并抑制其发放脉冲。要正确识别安装VVI起搏器病人的心电图,首先要熟悉VVI起搏心电图的特点。 1.1 起搏心电图:VVI起搏器足右室心尖部起搏,故其心电图应是左束支阻滞型ORS-T波型,伴额面电轴显著左偏,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3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自主心律(心率约40次/min)入院植入VVI起搏器。术后3月随访时V1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68次/min,VVI起搏频率58次/min,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呈起搏-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186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两组,DDD组90例,VVI组96例,程控起搏频率从50~90次/min,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在DDD组70次/min起搏的心排血量(CO)高于50及60次/min起搏(P〈0.05),80—90次/min起搏的CO与70次/min起搏的CO无显著差异。在VVI组起搏频率超过80次/min时CO不再增加。DDD组CO及LVEF在相同起搏频率下显著高于VVI组。结论DDD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优于VVI起搏,最佳频率范围为60—80次/min。  相似文献   

5.
VVI是另一种单腔起搏器,与AAI不同,其起搏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VVI起搏器的自律性也是通过设定的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而决定,当低限起搏心率设为60ppm时,低限起搏间期则为1000ms,该间期也是VVI起搏器的逸搏间期,使起搏器成为患者心内备用的第二起搏点,当自身心房率低于60bpm时,起搏器做为第二级起搏点马上发放逸搏性起搏脉冲。  相似文献   

6.
VVI和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比较VVI、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 (病窦 )的远期效果。方法 分别对87例、62例病窦患者的VVI、AAI起搏治疗进行临床、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60± 3 8)个月和 (3 6± 1 4 )个月。结果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VVI组 (3 4 5 % )明显较AAI组(3 0 % )高 (P <0 0 1) ;血栓栓塞发生率 :VVI组为 10 4 % ,AAI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心胸比值 :VVI组从术前 0 5 2± 0 0 9增大到术后 0 62± 0 13 (P <0 0 5 ) ,而AAI组无变化 ;VVI组 8例 (9 2 % )发生了心源性死亡 ,而AAI组无 1例发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AI起搏远期随访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原性死亡等的发生率明显较VVI起搏低。对病窦患者的预后 ,AAI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7.
长期心脏起搏的患者,有部分并发心房颤动,尤其是VVI起搏者。本文主要阐述VVI起搏术后心房颤动与血心钠素和室房逆传的关系,为选择适当的起搏器和起搏方式以及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起搏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5岁。因“胸痛3h”于9月30日入院,入院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入院心电图示:心房率63次/min,心室率36/min,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一月后行VVI起搏,心电图示:图Ⅱa、Ⅱb为心电图Ⅱ导联的连续记录(见图1),VVI起搏心律,P-P间期0.68s,心房率88次/min,R-R间期1.12s,心室率(起搏)54次/min,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起搏模式、不同心室起搏百分比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浓度的影响,及贝那普利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入选2006年1月~2007年10月于我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的患者120例,其中VVI起搏62例DDD起搏5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服用贝那普利组(干预组)及未服用贝那普利组(非干预组),每组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起搏亚组及DDD起搏亚组。分别于起搏前、起搏后6个月检测血浆BNP浓度。结果: VVI起搏患者血浆BNP浓度大于DDD起搏患者(P<0.05);高心室起搏百分比患者血浆BNP浓度大于低心室起搏百分比患者(P<0.05);干预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低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 起搏后血浆BNP浓度增加,且随着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增高而增高,但DDD起搏优于VVI起搏;贝那普利可以延缓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BNP浓度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31例VVI起搏心电图中早搏的特殊表现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植入VVI起搏器合并早搏特殊表现形式患者的心电图,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分类。结果VVI起搏-房性早搏(PAS)二联律8例;VVI起搏-室性早搏(PVS)二联律18例;起搏-PVS-夺获三联律2例;VVI起搏与PVS形成显性、隐匿性二、三联律各1例;VVI起搏PVS折返径路内的双径路传导1例。结论正常窦性心律时的早搏的特殊反应方式均可在起搏心电图中出现,但隐匿性二、三联律及PVS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十分罕见。早搏的反应方式必须受到起搏器的节律、类型及起搏器反应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组随访期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退(P均<0.05);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组左房内径、LVEF无显著差异;与DDD组比较,VVI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LVEF显著减退(P<0.01),房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显著恶化(级别显著增加),P<0.05。结论:DDD心脏起搏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比VVI起搏器为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行VVI及DDD起搏后心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选取Ⅲ度AVB患者50例,按起搏方式分组。VVI组(n=25)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VVI;DDD组(n=25)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模式为DDD。随访3年,比较患者起搏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功能(E/A)、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右室内径(RV)、hs-CRP、NT-pro BNP等指标。结果两组心室电极感知、阈值、阻抗、右室起搏比例均无差异。术后LAD、LVEDD进行性扩大,LVEF进行性下降,CI较前改善,均以VVI组较为明显;SV指标VVI组术后逐年下降,而DDD组术后1年明显增加,随后下降。术后hs-CRP、NT-pro BNP进行性升高,均以VVI组较为明显。患者hs-CRP与LVEDD、LAD、NT-pro BNP之间、NT-pro BNP与LVEDD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s-CRP、NT-pro BNP与LVEF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Ⅲ度AVB患者长期VVI及DDD起搏将不同程度导致心功能恶化,VVI起搏为甚,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起搏器更换时持续性心房颤动(PAF)的发生情况.方法 124例行起搏器更换的患者根据病因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组及房室阻滞(AVB)组,根据起搏模式分为DDD(R)及VVI(R)组,分析P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更换时间为(8.2±2.5)年,PAF发生率为26.6%(33/124).SSS组61例行VVI(R)起搏,22例行DDD(R)起搏.前者更换时PAF占34.4%(21/61),后者更换时PAF占18.2%(4/22).VVI(R)起搏PAF发生率高于DDD(R)起搏(34.4%对18.2%,P<0.05).AVB组30例行VVI(R)起搏,11例行DDD(R)起搏.前者更换时PAF占23.3% (7/30),后者更换时PAF占9.1%(1/11).VVI(R)起搏PAF发生率高于DDD(R)起搏(23.3%对9.1%,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时PAF常见.无论是SSS或者AVB患者DDD(R)起搏PAF发生率低于VVI(R)起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长期VVI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植入VVI起搏器的103例患者分别于VVI起搏器首次植入时和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行更换术前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和房颤发生情况。结果VVI起搏器平均更换时间为8.4年。首次VVI起搏器植入时左心房内径平均36.2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62mm,患者在更换VVI起搏器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分别增加到40.39mm(P〈0.001)和53.27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由首次植入时的0.65下降到更换时的0.61(P=0.0485)。同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加重(P=0.0284),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P=0.0283)。结论长期VVI起搏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VVI起搏是指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的一种单腔起搏模式.虽然VVI起搏属于按需起搏方式,但由于只对心室进行起搏和感知而造成心房和心室不同步;并且通常选择的电极置人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使得心室激动收缩顺序也异常而造成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所以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 A、VVI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心室的感知功能完全丧失,这一点从图中第2个搏动很容易看出,在这个搏动后面紧跟着一个起搏信号,其间期远远短于基础起搏间期1秒(60次/分),记录速度为25mm/3。 B、VVI起搏器感知功能过高,该图是从一个起搏器部分导线折断所记录的波形。图中前3个QRS波显示室性自身性心律(40次/分),比后4个起搏QRS波频率缓慢得多(72次/分)。这种情况是由于折断的导线,活动时产生电势抑制了起搏器而造成的。因导线故障出现间歇性起搏,心电图的特征图中可清楚见到。 C、VVI起搏器的滞后现象,起搏间期为800ms,窦性搏动下传被感知并抑制了起搏器,在此被感知的搏动后面起搏器直到1,050 ms程控滞后现象结束后才起搏,起搏信号然后以800 ms间期重新开始。两个起搏信号之间的时间称为起搏间期。当自身R波出现,而起搏器受到抑制时,直到下一个起搏信号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性 ,68岁 ,因脉搏缓慢 ,胸闷 ,乏力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频率 3 8~ 60次 /分 ,于 2 0 0 1年 6月 2 2日在我院经皮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埋置VVI型永久起搏器 (Medtronic公司SS10 3 ,系列号PJG2 185 0 4M ;电极 40 2 3 ,系列号LAK 175 5 63V) ,术中起搏阈值 0 .5V ,起搏阻抗 64 6Ω ,手术顺利 ,起搏功能良好 ,起搏频率 60次 /分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术后定期门诊起搏功能检测 ,起搏器VVI正常工作。 2 0 0 3年 2月 2 4日 ,患者感觉有胸痛 ,胸闷 ,晕厥 ,心电图及磁铁试验均未见起搏信号 ,程控检测各项起搏…  相似文献   

18.
选择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138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非生理性起搏(VVI)组52例、生理性起搏(DDD)组86例。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以后每半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房颤的发生率以及发作评分、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与VVI组比较,DDD组房颤及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组有3例术后3~4 a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而DDD组患者无因心力衰竭住院者,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认为VVI起搏模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正与AAI起搏器一样,VVI起搏器的心室感知系统的感知不应期也从心室起搏脉冲发放后,或有效感知心室自身心电信号为起点,触发进入心室感知系统的不应期(VRP)。落入此期的心室自身电信号将不被感知,而落入此期之外的自身心室除极信号将被有效感知,并重整起搏器的基础起搏间期。近年来设计与生产的VVI起搏器中,又将心室感知不应期(VRP)进一步分成两个亚期,一  相似文献   

20.
<正>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8岁,临床诊断病窦综合征。因显著心动过缓(心率40次/分左右),出现胸闷、头晕、黑蒙等症状,而安置了VVI起搏器。心电图分析与讨论附图示起搏频率72次/分(脉冲间期830ms),各导联均可看到起搏的R’波后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