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从字里行间找问题,但不要死抠字眼,咬文嚼字。张仲景是后汉人,汉代的文章有汉代的风格,名词、术语也不完全和现在相同,所以每字每句都可能有探讨的价值,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从字里行间找问题”。“从字里行间找问题”,是说从文字表面粗枝大叶的看去,好象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推敲,用字、用词、句法、章法之中,确能发现一些问题可供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对于学习《伤寒论》来说,有时起着发现问题、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重  相似文献   

2.
三、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文字表面走过场初学中医的人,在临床上都是空白,而《伤寒论》却是临床总结,因此,学习时要尽可能的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仅仅是浮光掠影地从文字表面一掠而过。因为只顺文解释,不能形象化,收效是不大的,而且容易形成教条。例如,学习阳明急下证之“身微热,大便难”,就得从大便难的“难”字上去体会,是频频入厕,用力胬责,痛苦万状,仍不大便,这才是急下证。如果只讲成一般的大便费力,何用急下?又如,“发热汗  相似文献   

3.
五、要体现《伤寒论》的时代性《伤寒论》成书于汉末,那时的名词、术语、风俗习惯、文化水平,都和现代不同,如果仍用现代的眼光去阅读古代的著作,就必然问题百出。譬如我们讲“食欲正常”,《伤寒论》则称“能食”;我们说“食欲亢进”,《伤寒论》则叫“消谷善饥”;我们说“小便量正常”,《伤寒论》则说“小便利”“小便自可”,我们说“大便正常”,《伤寒论》则说“大便不硬”等等。我们读《伤寒论》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又如有人认为《伤寒论》是狭义的伤  相似文献   

4.
5.运用桂枝汤时,应有哪些医嘱?答:运用桂枝汤时的医嘱,应根据临证而定。如桂枝汤用于太阳中风证,表现为恶风寒发热,头痛,汗自出,脉浮缓时,处予桂枝汤后,应嘱病者,药煮  相似文献   

5.
上一讲里,重点探讨了太阳中风证的主证及其治法、桂枝汤的运用和应用桂枝汤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主证及其治法,就有兼证及其治法,那么,太阳中风的兼证有哪些?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本讲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因致衄】语出55条。“衄”即鼻孔出血。此“因致衄”就是太阳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而发生鼻孔出血。程知曰:“不发汗而致衄,是人营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周禹载曰:“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尤在泾曰:“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医宗金鉴》曰:“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上海中医学院程门雪院长在"上海市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上的讲话,所述均系切身经验与心得,对如何研习《伤寒论》颇有启发,爰加整理,分二期刊载,以向读者.  相似文献   

8.
七以上所述,主要是谈一些"对于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现在则着重谈"临床上对《伤寒论》方法的运用".在运用伤寒方法之前有一个先决问题,就是不可将伤寒的方法孤立起来,在用伤寒方法的同时,必须注意温病学说,用温病学说的同时,要注意到伤寒方法,使两者融会贯通.同时在运用时,要胸有成竹,不可稍存成见.伤寒、温病之争,虽由来已久,但亦可以毋须争.从两者的病源来讲,六气侵犯,各有不同,故一病一治,各有其宜.所谓"伤寒本寒而标热,  相似文献   

9.
水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症,中医治疗水肿有着独特的疗效,《伤寒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内容丰富。本文以阴阳为纲,归纳《伤寒论》"通阳利水"、"和阴利水"、"扶阳利水"、"育阴利水"利水四法,并通过引用《伤寒论》经典论述,分析水肿病证治特点,解析原文所述之因机证治,阐释理法方药内涵,希望能够对于临床应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3.破阴回阳止利法“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上二条症状虽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外的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较四逆汤证更为危笃,唯姜、附量大,取大辛大热之剂,速破在  相似文献   

11.
4.倒装法:又称倒叙法,现代汉语也有例叙法,但《伤寒论》的倒装法与现代文法有所不同。《伤寒论》的一般条文是有叙脉证,次叙主方,未叙服药后的机转,称为顺叙法。但有些条文都把服药后的机转放在脉证之下,而将主方放在句末,便称为倒装法。如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服汤已渴者,  相似文献   

12.
四、大柴胡温方意及用法(附小柴胡加芒稍踢) 少阳有表复有里.少阳之表,少阳经也;少阳之里,三焦胆府也.表里并重大柴意.大柴胡治少阳病,表里并重者也.本经自病乃蕴发.此乃本经自病,由伏邪而然,与太阳病汗出不澈,余邪留恋少阳者,轻重不同.世人但知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不知大柴胡乃少阳正法也.少阳之里亦有异.少阳之里,乃三焦胆府,与阳明胃府之里实有异,惟胆胃同降,固亦相近,殊途同归,但轻重有不同,深浅为各异耳.既是少阳之里而非阳明之里,则知本方实不当有大黄.叔和谓:无大黄恐不成大柴胡,乃未之思耳.又小柴胡治表复有里,其见症中之胸胁痞满即里实也,惟较此为轻耳.郁郁微烦心下急.小柴症具呕不止.如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鞕满等症具,用小柴胡而呕仍不止,且增郁烦心下急诸象,故知其邪势鸱张,病由蕴发,非余邪留恋可比,表不和而里热结,非大柴胡不能为功矣.二三下后症仍存.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柴  相似文献   

13.
四、证治举例(一)呕吐证呕吐是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外感内伤,导致冒失和降而上逆,都可引起呕吐。《伤寒论》载有呕吐的条文,计76条,占20%。其中,言吐38条,言呕29条,言干呕9条。伤寒六经皆有呕吐,究其病理,聂氏认为,太阳为外邪干扰于胃,阳明为热扰胸膈和胃热津伤气逆;少阳为肝胆疏泄功能紊乱,气机横逆犯胃,致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太阴为损伤脾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湿  相似文献   

14.
五、泻心汤类方的运用泻心汤类方包括五个泻心汤和黄连汤、干姜芩连人参汤、朴姜夏草参汤、旋参代赭石汤等,主治脾胃同病,气机阻滞,寒热并存,虚实夹杂之症,临床上多见之于肝胆脾胃(肠)的疾患。赵氏用半夏泻心汤治三例腹泻,其一二例因饮食不洁,尔后下利益频,腹中雷鸣,心下痞满,经服平胃散及两药止利无效,予半夏泻心汤原方,  相似文献   

15.
病因:外感风邪,引动水饮,饮邪结于胸胁。证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水饮内停,结于胸胁.胸阳不宣,气机阻滞。干呕短气:水饮内结,上迫于肺,气机受阻,胃气上逆。汗出不恶寒:肺气不利,毛窍开合失常。头痛:水饮上逆,蒙蔽清阳。病理:水饮内结,充斥内外,胸阳不宣。治法:攻逐水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医》1984,(11)
42.乌梅丸、黉连汤、千姜黄芩黉连人参汤均治上热下寒证,如何区别选用? 答:乌梅丸、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寒温并用之剂,治疗寒热相兼之证。由于三方的主药和配伍的不同,所以三方的作用和适应症就有明显的差别。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具有安蛔止痛的作用。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辛温散寒,人参补益脾胃。全方具有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之效。主  相似文献   

17.
12.脾约证的病机、证候、治法如何?它与阳明腑实内结证有何区别?答:脾约属古之病名,系指津少肠液干燥以致大便坚硬难排的病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一讲里,探讨了太阴病、少阴病提纲和少阴寒化证。少阴病除寒化证外,还有热化证、兼证,在这一讲里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三、少阴热化证(一)阴虚火旺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  相似文献   

19.
(八)结胸证 1.辨结胸、藏结与痞证原文:问日: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日: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日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日: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日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32) 本条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阐明结胸与藏结的主要脉证。所谓结胸,是以发病部位而命名的证候,而藏结是以病情深重的程度来命名的。结胸证,一般来说是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有形之痰饮搏结于胸、胁、腹部所致。本病一个重要发病条件,是内具痰饮,否则就不能形成结胸证。  相似文献   

20.
14.少阳兼表(太阳)与少阳兼里(阳明)的证候、病机、治法如何?试举例说明之。答:所谓少阳兼表、兼里是言其病变之状况。因少阳为枢,既可外枢,也可内枢,外枢是少阳连系太阳,内枢是少阳连系阳明。在常态下,少阳气机有转枢气液、调整胃肠活动、决渎水道之功。在病态下,由于外邪侵袭,枢机不利,随着病人体质因素之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