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粉是植物携带遗传信息的雄性生殖细胞集合体,与其他组织器官相比性状更稳定,形态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大量研究表明种子植物成熟花粉的形态结构稳定,因此花粉粒形状、轮廓、大小、颜色、萌发沟及纹饰等形态特征,可为物种鉴别提供重要依据[1-4]。随着孢粉学研究的深入,扫描电镜在花粉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花粉形态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卢银仙[5]曾对杭菊花粉形态进行描述,王桃银[6]也对12个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花粉形态进行过比较研究。本研究选取近年培育的杭菊5个新栽培类型,同时选取目前桐乡杭菊生产上推广的主要栽培类型以及从其他地区引种的传统型药用菊花共13份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进一步完善药用菊花孢粉学资料,为开展药用菊花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孢粉学依据,也为药用菊花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形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中国药用白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植物学性状观测和比较,以期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对药用菊花的叶片形状、头状花序中舌状花和管状花的颜色以及数目等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合方差统计分析方法,对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植物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叶片锯齿数、叶柄长度以及叶裂数三者为相对独立的性状,是不同药用菊花类型叶片形态的重要特征。根据植物学形态差异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可划分为7个类群。  相似文献   

3.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总黄酮动态积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研究药用菊花总黄酮花期动态积累,为药用菊花总黄酮资源合理利用及最佳采收期确定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花期不同时期的总黄酮含量,确定其总黄酮成分动态积累过程。结果与结论:药用菊花在舌状花开放50%管状花开放30%或者舌状花开放70%管状花开放50%,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总黄酮积累普遍达到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类型在舌状花、管状花全部开放时总黄酮积累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用菊花的产地考察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目的:了解中国药用菊花不同品种栽培环境与产地变迁。方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结果:基本摸清了贡菊、杭菊、滁菊、亳菊、怀菊、济菊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和产地变迁。结论:不同的环境适合于不同药用菊花品种的栽培,为中国药用菊花的栽培、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7,他引:17  
目的:通过对我国不同产区的20个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药材样品进行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和测定,为药用菊花的质量评价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绿原酸、总黄酮和总挥发油含量为检测指标,对20个菊花药材样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绿原酸、总黄酮和总挥发油在各类型药用菊花中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药用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体现了我国药用菊花的多样性,其内在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叶片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叶片超微结构。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对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叶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叶片超微结构中均有叶绿体、线粒体、淀粉粒和过氧化物酶体等,但不同栽培类型之间细胞器、超微结构及数量等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杭菊的抗性较强,因而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也为药用菊花的育种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0,(12)
目的:比较同一生境下栽培的12个不同种源3种药用菊花的营养器官形态,为药用菊花的引种、种内分化、品种选育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营养器官形态观测、统计和分析。结果:叶型、叶形差异比较明显。黄山贡菊均为深刻长叶,亳菊、滁菊、杭白菊、杭黄菊为深刻正叶,菊花脑、野菊(东阳)为长叶,野菊(盱眙)为蓬叶;滁菊、亳菊无叶耳,其余均有叶耳;黄山贡菊(三溪村)、黄山贡菊(山斗村)、黄山贡菊(下坦村2)、亳菊和杭白菊幼叶全缘;其余幼叶均分裂。结论:该12个药用菊花营养器官形态有明显差异,据此建立药用菊花叶形态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目的:通过对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成分为检测指标,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因栽培类型或加工方法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盛蒂  郭亚勤  王旭东  刘德辉 《中草药》2006,37(6):914-917
目的通过对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射阳县7个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的植物学特征、产量、有效成分的比较,为菊花良种的扩繁和菊花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红心白菊、长瓣白菊、湖白菊等7个不同栽培类型菊花的植物学特征、产量、有效成分(总黄酮、绿原酸)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种植基地7个栽培类型药用菊花的植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单株头状花序(即花头数)数量是影响菊花产量的首要因素,产量以红心白菊最高,总黄酮和绿原酸的量均以长瓣白菊最高。结论经综合评价分析,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菊花生产以红心白菊和长瓣白菊为首选,其次为湖白菊和黄菊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纯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种质,比较传统型和不同变异类型药用大黄产量和内在品质差异,为药用大黄栽培及种质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药用大黄外观形态制定不同变异类型标准,于采收期测定不同类型药用大黄产量,UPLC法测定游离蒽醌、结合蒽醌、鞣质和二蒽酮等14种功效成分含量.结果 药用大黄分为传统型和3...  相似文献   

11.
湖北产不同品种菊花中挥发油和总黄酮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芦金清  李竣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F003-F003,F004
目的:通过对湖北产不同品种菊花的比较研究,考察金菊花和神农香菊花的质量。方法:运用《中国药典》改良法测定湖北产不同品种菊花中近发油的含量,并应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菊花挥发油中樟脑和龙脑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近发油的总含量为金菊花>神农香菊>贡菊花>抗菊花;不同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神农香菊药用价值高,而金菊花更宜作茶用。  相似文献   

12.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花粉粒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半夏不同居群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孢粉学资料。方法:借助扫描电镜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18个半夏居群的花粉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观测比较。结果与讨论:半夏各居群的花粉粒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17个有珠芽半夏居群花粉粒的平均值为17.42μm×14.86μm,其中花粉粒最大的姜堰居群为20.43μm×18.16μm,而最小的沛县居群仅有15.23μm×12.82μm,灵谷寺无珠芽半夏居群的花粉粒大小明显小于所有有珠芽半夏居群,仅有13.23μm×11.98μm;各半夏居群花粉粒表面均具刺状突起,但刺的长短、疏密及刺端和刺基变化因居群不同而有所不同;半夏花粉粒可能为有孔盖萌发孔类型。  相似文献   

13.
红花显微特征常数与化学成分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红花花粉粒显微特征常数的测定方法并测定红花中指标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建立评价红花质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容量分析法对红花粉末中花粉粒的显微特征常数值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对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进行测定,将两组数据用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红花中花粉粒的显微特征常数与羟基红花黄色素A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正相关)。即红花花粉粒的显微特征常数的数值愈大,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愈大。结论:利用显微定量法测定红花显微特征常数值来评价其质量是科学、可行的。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花粉粒显微特征常数测定的中药材质量评价新方法及技术,可为红花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其质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濒危药用植物茅苍术花粉形态、活力测定及贮存。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茅苍术花粉形态,用液体培养及染色法筛选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及活力测定方法,并检测不同贮存条件下花粉的活力。结果:茅苍术花粉粒呈类球形,具3萌发沟,外壁表面具刺状雕纹;在ME3+16%PEG4000+10%蔗糖液体培养基上花粉萌发率最高,达62.1%,而其他3种染色法均不宜用于茅苍术花粉活力的检测;低温可明显延长茅苍术花粉的贮存时间,在-80℃低温下可贮存60 d。结论:液体培养法适于茅苍术花粉粒活力的测定,花粉萌发率与贮存温度及时间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茅苍术人工辅助授粉及野生抚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区分新疆习用2种洋甘菊(母菊、罗马洋甘菊)的数码显微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水合氯醛和粉末透化法,数码显微镜观察研究2种洋甘菊花粉末的主要显微特征。结果:2种洋甘菊均具有草酸钙小簇晶、腺毛、导管等显微结构,但其非腺毛、花粉粒具有明显差异,罗马洋甘菊中具有非腺毛、3个萌发孔,而母菊中无非腺毛、具有4个萌发孔。结论:2种洋甘菊显微特征中花粉粒萌发孔的数目差异及有无非腺毛可作为新的鉴别方法区分2种洋甘菊,为其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薛黎明  秦雪梅  郭吉刚 《中草药》2007,38(5):751-754
目的以白菊花内总氨基酸、总黄酮、绿原酸和挥发油等有效成分为指标,探索山西芮城白菊花质量与采收期、加工方法的关系并与原产地白菊花比较质量。方法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挥发油的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和总氨基酸的量以及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量。结果胎菊除绿原酸外各指标显著高于各花期,可作为高等茶饮,普通茶饮品以半开菊和盛开菊适合,产量较高,指标适合。加工方法以机械加工更快、更适宜大生产。结论白菊花质量与采收期和加工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山西引种白菊花主要有效成分的量与原产地相当;挥发油量受采收期和加工方法的影响大于产地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对杭菊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绿原酸含量为主要指标,挥发油含量为参考指标,对不同采收方法和加工方法的杭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收时间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不明显,11月中旬前采收,绿原酸含量差异比较小,11月中旬后绿原酸含量有所下降;胎菊中绿原酸含量为最高,达到0.619%;杀青回潮烘干法杭菊中绿原酸含量为最高,达到0.426%,挥发油含量也为最高,达到0.005mL·g^-1。结论:杭菊应适时采收,11月中旬前采收的鲜花品质较好,采收时花朵开放程度以胎菊比较好;加工方法采用杀青回潮烘干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从大别山区及其周边产地收集23份药用、茶用菊花种质资源,测定并比较了13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绘制了不同种质资源菊花及其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分布指纹图谱;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热图,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菊花中各元素平均含量高低为钾(K)>氮(N)>磷(P)>镁(Mg)>钙(Ca)>铁(Fe)>锰(Mn)>锌(Zn)>铜(Cu)>镍(Ni)>铬(Cr)>铅(Pb)>镉(Cd);叶片中为钾(K)>氮(N)>钙(Ca)>镁(Mg)>磷(P)>铁(Fe)>锰(Mn)>锌(Zn)>铬(Cr)>铜(Cu)>镍(Ni)>铅(Pb)>镉(Cd);菊花花和叶片中N,P,K,Ca,Mg,Fe元素含量丰富,其中K元素变化幅度最大,N,Ca,Fe,Mg,Zn元素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种质资源菊花叶片中各元素吸收、累积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Ca元素与Mg,Mn,Cd元素间均存在较强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菊花药材的代表性元素为Mn,Cr,Cu,P,K,选择前5个主成分(F1~F5)对菊花药材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5的品种为杭菊-福黄菊,杭菊-小洋菊晚熟,杭菊-射阳菊晚熟,杭菊-大洋花,杭菊-苏北菊,表明从矿质元素角度考虑,上述5份菊花资源药材品质较好。PCA得分图将23份菊花资源分成4组,聚类分析热图将23份菊花资源划为5类,相同类型的菊花资源均能够较好地聚集在一起,表明菊花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同遗传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