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验性帕金森病血浆及纹状体兴奋性氨基酸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及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将6-OHDA注入纹状体内以建立纹状体毁损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检测其血浆及纹状体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帕金森病大鼠血浆中谷氨酸及天门冬氨酸含量较正常大鼠显著增加(P〈0.01),但增高程度与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谷氨酸含量较正常大鼠显著增高(P〈0.01)。结论 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  相似文献   

2.
3.
孙晓江  蔡琰 《上海医学》1996,19(3):132-134
本研究采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BA2)无血清培养建立神经细胞实验研究模型。以氨基酸自动分析术观察神经降压素(NT)对实验性神经细胞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发现:NT可使细胞内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这两种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对抑制性氨基酸中的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不大(P<0.05)。结果提示:NT使兴奋性氨基酸Asp和Glu含量降低的作用可能是其延缓实验性神经细胞老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兴奋性氨基酸(EAA)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的变化,探讨硫酸镁对EAA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应用氨基酸微量分析仪检测正常组、假损伤组、损伤及损伤给药组脑脊液中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结果:1.伤后2hEAA升高最明显(P<0.05),随后逐渐降低,12h与正常组、假损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硫酸镁对伤后2hEAA的抑制作用最显著(P<0.05),在12h、24h、48h、72h对EAA抑制作用无显著性(P>0.05)。结论:TBI早期EAA大量释放。镁剂可抑制早期EAA释放,达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出生第3d Sprague-Dawley大鼠腹腔注射3%苯丙氨酸(Phe)液7d,诱导高苯丙氨酸血症,并用聚酰胺薄膜层析荧光扫描法测定脑内氨基酸递质含量,结果显示,注射组大鼠血清中的Phe浓度为对照组的18.2倍。大脑皮质中Phe浓度为对照组的29.5倍;其小脑、大脑皮层及脑干中r-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为28.6%、35.1%和36.7%(P<0.05);甘氨酸含量则升高约80%-120%。大脑皮层突蟹体中,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牛磺酸(Tau)及甘氨酸(Gly)、GABA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可见,高苯丙氨酸血症大鼠对脑内递质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在不同脑区其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应用丹酰氨一聚酰胺薄层层析法,测定3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30例非HIE脑脊液(CSF)和血清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水平,CSF中两种氨基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其含量与HIE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2,P<0.001),但与血清中GLU、ASP均无相关性,CSF中GLU、ASP含量测定可作为HIE诊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中枢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微透析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以及脊髓损伤与大脑中枢反应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损伤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损伤组定位脑内纹状体,运用微透析技术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前1 h,损伤后0.5 h,2 h,6 h,24 h,72 h其脑细胞外液(ECF)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选取谷氨酸含量([Glu]d)和天门冬氨酸含量([Asp]d)为兴奋性氨基酸的主要参考值。结果大鼠脊髓损伤0.5 h后脑内[Glu]d和[Asp]分别为损伤前基础值的(402±10)%、(642±7)%(P<0.01),然后逐步回落,于伤后24 h大致恢复正常。结论由于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是大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因此脊髓损伤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一过性升高提示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正常状态对脊髓易化作用在脊髓损伤后所依赖的神经递质水平受到显著影响,而且微透析技术可以较好地检测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9.
王玉  张慧敏  李良勇 《安徽医学》2009,30(2):108-111
目的初步探讨地西泮抗癫作用温度效应及其基本机制。方法通过性发作行为记录的方法,观察地西泮在轻度高温、常温、亚低温状态下对大鼠性发作和脑组织内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和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常温作用相比,在轻度高温状态下和亚低温状态下地西泮分别显著延长和缩短了性发作的持续时间,分别显著增强和减轻了性发作的强度;与常温作用相比,在轻度高温状态下和亚低温状态下地西泮分别显著增高和降低皮层及海马内Glu、Asp含量,并且,仅在亚低温状态下,地西泮显著增高皮层及海马内GABA的含量。结论地西泮在脑较高温度状态下不利于其抗癫作用的发挥,而在脑亚低温状态下显著提高其抗癫作用,其机制与脑温对脑内氨基酸含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地西泮抗癫(癎)作用温度效应及其基本机制. 方法 通过?G性发作行为记录的方法 ,观察地西泮在轻度高温、常温、亚低温状态下对大鼠(癎)性发作和脑组织内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和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常温作用相比,在轻度高温状态下和亚低温状态下地西泮分别显著延长和缩短了?G性发作的持续时间,分别显著增强和减轻了疴性发作的强度;与常温作用相比,在轻度高温状态下和亚低温状态下地西泮分别显著增高和降低皮层及海马内Glu、Asp含量,并且,仅在亚低温状态下,地西泮显著增高皮层及海马内GABA的含量.结论 地西泮在脑较高温度状态下不利于其抗癫痫作用的发挥,而在脑亚低温状态下显著提高其抗癫(癎)作用,其机制与脑温对脑内氨基酸含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下丘脑室旁核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中枢调节过程中部分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作用。方法以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清醒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细胞外液中的五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诱发压力感受性反射时的动态变化。结果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时,丙氨酸(ala-nine,Ala)和牛磺酸(taurine Tau)没有明显变化,而天冬氨酸(asparate,Asp),谷氨酸(glutamate,Glu)和甘氨酸(glycine,Gly)含量逐渐明显增加,3者均在引起血压变化后10min时达到高峰(P<0.05);静脉注射硝普钠时,Gly和Asp含量迅速明显增加(P<0.05)。结论Asp,Glu和Gly可能参与下丘脑室旁核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中枢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2.
必需脂肪酸对大鼠脑组织中EA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在大鼠脑发育期补充必需脂肪酸兴奋性氨基酸(EFA)对脑组织中EAA含量的影响.方法断乳大鼠(1个月)30只,雌雄不拘,分为正常组、EFA缺乏组和补充鱼油组,分别以不同饲料喂养3个月,取出新鲜的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测定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的含量;尼氏染色和嗜银染色观察大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EFA缺乏组的FA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补充鱼油组无明显差异;与补充组相比,EFA缺乏组大脑皮质大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排列不规则、稀疏、轴突纤维短,海马细胞层数较少、体积也较小.结论发育期EFA缺乏会导致脑组织中EAA含量明显升高,神经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兴奋性氨基酸、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 (NMDAR)在大鼠百日咳杆菌脑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 H]MK 80 1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及Fura 2 /Am分别检测大鼠百日咳杆菌脑损伤时大脑皮质内谷氨酸 (Glu)和谷氨酰胺 (Gln)含量、NMDAR钙通道的结合位点 (最大结合位点Bmax)及活性 (平衡解离常数Kd)、大脑皮质突触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Ca2 + ]i)的变化。结果 :与盐水组比较 ,注菌组Gln显著增高 (P <0 .0 5 ) ,Kd值减小 (P <0 .0 5 )、Bmax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a2 + ]i 较盐水组增高 (P <0 .0 1) ,并随注菌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高 (2 4hvs 4h ,P <0 .0 1) ;MK 80 1预处理组 [Ca2 + ]i、脑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Glu和Gln含量均较注菌组减少 (F值分别为 5 4 .2 4 36、15 .6 2 8、14 .4 2 5、10 .2 4 5 8、14 .0 2 34,P <0 .0 1) ,2 4h组 [Ca2 + ]i 减少最为显著 (P <0 .0 1)。结论 :EAAs介导的NMDAR激活及相应的钙内流增加在大鼠百日咳杆菌脑损伤中 ,尤其在百日咳杆菌致大鼠迟发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4(mGluR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BI组、单纯DBI组及合并SBI组,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制成SBI模型,于伤后1,6,12,24和72h进行HE染色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亚型(mGluR4)mRNA原位杂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和单纯SBI组阳性神经元数以及信号灰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组和合并SBI组,mGluR4mRNA表达于脑损伤后1h即有明显增加(P<0.01),单纯DBI组在6h达到高峰,合并SBI组于12h达到高峰,此刻与单纯DBI组相比,合并SBI组亦明显增加(P<0.01)。结论:mGluR4参与了DBI和S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梭曼急性中毒后脑干儿茶酚胺神经元的活动变化。方法:ABC免疫组化法显示Fos蛋白的变化。结果:梭曼急性中毒后,脑干儿茶酚胺神经元内fos免疫阳性神经元急剧增加;c-fos表达呈短暂一过性表达;Fos强阳性神经元在中毒1h开始增加,2~3h时达高峰,4h开始下降。c-fos表达与梭曼中毒剂量相关而与惊厥是否发生无关。结论:脑干儿茶酚胺神经元在梭曼中毒后发生广泛激活,可能是脑行为变化的先期事件,是惊厥发生以及呼吸、循环中枢衰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大鼠脑微循环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制作大鼠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脑微血管墨汁灌注、制备透射电镜脑组织标本,观察脑微循环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墨汁灌注示脑外伤后3h微血管的数目和密度均较对照组降低.伤后48h、72h微血管数目和密度均较3h组增加,但仍较对照组低.透射电镜示微血管在伤后3h即有微绒毛的形成,伤后6h微血管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管腔面有微绒毛形成,相邻的微绒毛往往合抱形成小泡.伤后24h~72h,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明显、管腔狭窄呈缝状,细胞核轻度固缩,胞质内线粒体呈空泡状.毛细血管内膜凸凹不平,有断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微循环的改变是导致脑外伤后继发性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F Liang  B Lu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1):33-5, 64
By means of chromatography and radioligand binding assay, changes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s (EAA) and N-methyl-D-aspartate(NMDA)receptor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aged mice were investigate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ximal binding capacity (Bmax) of NMDA-sensitive 3H-L-glutamic acid (3H-L-Glu)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aged mice (14 months)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young mice (2 month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KD values between young and aged mice were observed. The content of L-Glu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aged mice was reduced 18.7%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young mice. However, no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L-aspartic acid was found.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s in the hippocampus is mediated by NMDA receptors. We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slope and amplitude of hippocampal population spik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ged mice than in young mice after induction of LTP by tetanus (100 Hz, ls), and persistent time of LTP in aged mice was shorter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young m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EAA neurotransmitter systems are decreased, and such chang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lin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capacities in the aged.  相似文献   

18.
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卫平  章翔  易声禹  方宏  费舟  付洛安  程光  顾建文 《医学争鸣》2000,21(12):1506-1509
目的 研究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以找出影响颅脑损伤与恢复变化的规律。方法 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采用自由落体致大鼠脑损伤,伤后0.5,3.24和168h取材,研究脑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颅脑损伤局部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结果 大鼠实验性脑损伤后0.5~24h大脑皮层微血管减少,并有“微无血管区”,微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G蛋白及cAMP-PKA信号系统在缺氧条件下梭曼毒性升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Giα、Gqα含量、cAMP浓度及PKA活性升高,Giα下降,缺氧条件下梭曼中毒与单纯梭曼中毒组有显著差别;阿托品可对抗PKA活性的升高。在所观察的三个脑区中,以纹状体变化最为明显。结论 G蛋白及其介导的cAMP-PKA信号系统参与了缺氧条件下梭曼毒性升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脑外伤后P-selectin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脑外伤后P-selectin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Feeney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将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A(标准对照组),B(轻伤组)、C组(重伤组),每组20只。分别于脑外伤后6h、24h、3d、7d随机各取标本5只,测量脑水肿程度以及P-selectin在脑组织的表达变化以及免疫阳性染色血管,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外伤后6h P-selectin的表达及粒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显著升高(P〈0.05),于伤后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结论 脑外伤后P-selectin的表达及粒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显著升高,其时程和空间分布与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相吻合。提示P-selectin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