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企业供应保障的影响因素,为国家集采相关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通过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企业供应保障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咨询相关专家以了解背后的影响因素,剖析潜在的和现存的影响中选药品供应保障的因素,总结如下:受战争、疫情和环保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药品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医疗机构报量不科学,部分企业产能不足;企业报价不科学,中选后出现价格倒挂;药品上市后管理政策变更导致部分审批周期变长,部分企业产能变更审批周期变长。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落地执行到第6批,部分品种的断供现象偶有发生,需要从生产端、流通端、使用端、监管端全流程出发,完善带量采购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确保中选药物保质、保量供应。  相似文献   

2.
徐强  杨慧  解雪峰  黄晓晖 《中国药事》2022,36(2):179-184
目的:了解第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在芜湖某区多家医院的实施情况,为本区推动后续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及完善各项医保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芜湖某区多家医院第一批国家药品集采政策执行前后的中选与同种非中选药物的相关信息.结果:第一批国家药品集采在3家医院使用的11个中选品种的单价(片/袋/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现状及药品短缺因素,为西藏地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西藏地区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与保障措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研方式向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员进行在线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对123家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员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76.42%。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药品供应及短缺问题,短缺品种累计达64种,其中4种属于国家短缺药品目录,34种为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目录中的品种,26种为本次调研覆盖范围的品种。药品短缺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原因(药品需求不稳定和原材料短缺)、生产或供应企业原因(生产线改造、企业储备不足或采购订单响应不及时)、药品自身原因(药品有效期过短)及西藏地区药品短缺还有一些特殊原因(路途原因及达不到起送量)等。结论 西藏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药品供应及短缺问题,且短缺品种及短缺因素具有地域特点,应尽快建立西藏地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及应急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新医改政策下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推广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 对5家公立医院国家基本药物品种、采购金额占比、系统分类情况以及国家医保谈判(以下简称国谈)药品、国家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以下简称国家集采)的采购情况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 5家医院国家基本药物平均品种数和金额占比分别为43.15%、39.12%,其中中成药品种和金额仅占20.9%、20.35%;从系统分类来看,中成药及儿科、眼科用药和抗寄生虫药配备比低下;国谈涉及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和采购金额平均占比分别为14.63%、26.77%,且逐年减少;2020年第一批国家集采涉及的国家基本药物采购数量较上一周期增长32.3%,采购金额下降73.88%,占同期国家基本药物采购总额的19.28%,品种数和采购金额占比呈下降趋势。结论 医院中成药、儿科用药及抗寄生虫药等品种配备不足,部分国家基本药物短缺,国谈品种大量落地等原因导致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金额占比降低。建议完善儿科用药目录,将中成药纳入国家集采以提高基本药物比例,医院应完善儿科、眼科等科室基本药物品种,加强短缺药品预警和储备等措施,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  相似文献   

5.
申玲玲  张斌  贡雪芃 《医药导报》2023,(8):1261-1265
目的 为武汉市或其他地区后期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借鉴。方法 总结武汉市2019年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对1年期内武汉地区医疗机构药械集中带量采购联盟内(联盟)医疗机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20年5月—2021年4月,武汉市2019年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联盟内医疗机构共采购并使用中选药品5135万支(片),按照约定量计算整体完成率129.11%。中选39个品种150个品规中,化学药品38个品种113个品规,完成约定量的品种32个,未完成的品种6个,品种上整体完成84.21%;生物制剂胰岛素类药品37个品规,完成约定量的品规10个,未完成品规数27个,按照约定量计算整体完成率85.72%。结论 武汉市2019年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落地情况大体完成较好,后续对集采品种质量及联盟内医疗机构使用情况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店》2020,(2):18-19
1月17日,上海阳光药品采购网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本次集采的33个品种中32个采购成功,共100个产品中选.122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77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某院湖北等19省中成药省际联盟集采品种首年用药情况,探讨中成药集采政策的意义,为中成药集采方案的不断优化提供建议。方法:提取某院首年参与湖北等19省中成药省际联盟集采品种及同组非集采品种的数据,分析药品的价格、采购及使用完成情况等。结果:本院集采中成药有14组34个品种,非集采中成药有5组9个品种。集采中成药的价格低于非集采品种;集采品种的采购完成率为76.47%,使用完成率为82.35%。结论:集采中成药价格降低,药品使用完成率高,利于我国中成药向更高质量发展。建议中成药集采方案在医疗机构填报预采购数据、药品中选标准的评价体系等环节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建立信息化监测体系,实现国家集采药品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为国家集采药品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国家平台编码(YPID)规则的特点,赋予每个药品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身份证,建立包括智能化提醒、任务分解、采购控制及自助实时查询等一系列信息化监控体系;分别对比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称我院)前三批国家集采药品首个年度及上个年度同期同通用名药品用量及金额,评价实践效果。结果:智能化提醒模块让医生优先选择中选药品,任务分配模块能精细分配任务到主要使用科室,采购控制模块轻松控制中选采购占比,自助实时查询模块让临床科室随时知晓任务完成情况。通过上述模块的设置,我院前三批国家集采共88个药品全部超额完成约定任务量,中选使用占比符合要求,同通用名原研药仍占一定比例;前三批国家集采药品首个年度同比节省费用共3908.60万元。结论:我院信息化监控体系实现对国家集采药品的精准管控,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减少医保经费的支出,增量降费效果显著,令多方受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3):298-302
目的:分析我国短缺药定点生产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以重庆市2012年9月-2018年9月6年间确定的2批共7个定点生产药品为例,分析国家定点生产药品的总体供应情况(以医疗机构订单平均满足率为指标)、国家定点生产政策实施前后(包括定点生产期间和非定点生产期间)供应情况(订单平均满足率)的变化,并按医疗机构等级和医疗机构订购量(分为小、适中、大3个区间)进行分类分析;同时,电话访谈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关商务人员,了解并归纳出目前这些药品存在的供应问题的原因。结果:除1个定点生产药品的订单平均满足率为0外,其余6个药品的订单满足率为58.05%~92.31%;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相比非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提升明显,但在药品定点生产到期后,订单满足率多有所下降,有的药品甚至低于定点生产前的订单满足率;三级医疗机构的订单平均满足率高于二级、一级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定点生产期间定点生产企业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订单平均满足率高于非定点生产期间和非定点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及相同品规药品存在的供应问题的原因经归纳主要为限价低于成本、原料原因停产、企业原因停产、医保支付价远低于供应价、医院需求量小等5种。结论:药品定点生产试点政策对于短缺药品供应发挥了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还需要通过建立定点生产药品范围、价格、期限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集采)中选药品的临床诊疗、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及采购数据,评价集采药品的疗效、安全性及使用情况,为政策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14个仿制药,收集2019年3月23日至2020年3月22日期间北京市16家医疗机构集采药品的诊疗相关信息,评价集采中选药品与原研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结合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据和北京市药品采购数据,进一步分析集采药品的安全性及集采政策对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影响。结果 集采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集采前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无显著变化;集采政策执行后,中选药品在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量占比显著提升,原研药采购占比普遍下降。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集采中选仿制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为集采药品评价、管理和政策推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9,(10):1307-1311
目的:从生产/流通企业角度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建立药品短缺供应保障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省78家医疗机构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的药品短缺情况进行调查;对短缺药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溯源调查,综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了解该省出现药品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本次调研共向医疗机构发放7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78家医疗机构共上报了206种药品,共计240个品规出现短缺。向短缺药品涉及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分别发放140、6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共获得212个品规的短缺药品调研结果。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造成药品短缺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性成本上涨(占66.51%)和流通成本上涨(占26.88%);从药品流通企业角度出发,造成药品短缺的最主要因素是货源供应不足或缺货(占75.47%)、库存管理问题(占16.51%)和价格倒挂(占11.32%)。结论:导致药品短缺的生产/流通企业方原因主要包括生产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提高、药品价格倒挂、库存管理及招标采购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药品招标定价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企业短缺药品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短缺药品储备机制、组织短缺药品的应急生产,加强短缺药品供应链管理、净化市场不良风气,完善短缺药品紧急处置办法、提高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等措施,多部门协同合作,减少药品短缺现象的出现,保障临床持续获得安全、有效的药品。  相似文献   

12.
张慧丽  田京辉  徐炳欣  田英娜  赵亮 《安徽医药》2022,26(11):2323-2328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模式管理工具,提高医院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的临床使用量,为进一步完善对中选药品的评估和动态监测、预警提供方法保障。方法 FMEA模式管理小组对造成国家集采中选药品未得到优先使用的原因进行目标鱼骨图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多次对失效因素进行讨论和措施干预,以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的临床使用量来评价采用FMEA模式管理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7种中选药品的平均月销售量相比对照组,增加幅度都>100%;与协议月平均数量相比,其中5种药品都超额完成任务。结论 FMEA应用于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医院医护及病人正确认识中选药品,确保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的优先使用,进而促进中选药品临床使用量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国家集采)政策实施效果,并提出政策推广建议。方法 调取并统计某院医院信息系统201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国家集采政策实施前)及2021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二、三、四批国家集采政策实施后)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数据,包括药品单价、使用数量及使用金额等,计算降价幅度、日均费用(DDC)、用药频度(DDDs)等,分析国家集采政策对该院口服降糖药使用的影响,并提出政策推广建议。结果 该院在用降糖药共18个,其中9个为国家集采中选药品。国家集采政策实施后,该院大部分未中选药品的DDDs不同程度下降[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和米格列醇片因无同通用名集采品种而上升],其中阿卡波糖片(拜唐苹)和格列奇特缓释片(达美康)降幅均超99%;DDC除瑞格列奈片(孚来迪)无变化外,其余药品均不同程度下降,降幅最大的为米格列醇片(70.400%);大部分未中选口服降糖药使用量及使用金额占口服降糖药比例下降,未中选口服降糖药单价均下降,降幅最大的为瑞格列奈片(孚来迪,降幅75.176%);该院口服降糖药使用金额同比2019年实际节省122 006元。结论 国家集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中带量采购背景下某院中标药品的短缺现状及原因,为保障中标药品的供应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医院采购工作实践收集、汇总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地执行以来出现的中标药品短缺信息,结合文献研究法和非结构式访谈法分析中标药品短缺基本情况及原因。结果 该院67个中标药品中,购销合同期内12个中标药品出现短缺,短缺率达17.91%。短缺原因主要有生产性短缺,药品定价与监管机制不完善,信息化建设不健全。结论 随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模式的持续推进,在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定价与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医院可通过优化采购制度,加强中标企业供货能力评估,及时报送短缺药品信息,积极与医疗保障局和供应商沟通等方式保障中标药品的供应。  相似文献   

15.
王欢  霍亚彤  庄倩 《中国药房》2023,(18):2177-2181
目的 为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别从现阶段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的直接关联和对后者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两种制度协同的必要性,并从提高制度协同性的角度提出基本药物制度新时期发展的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 集采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在政策目标和目录遴选方面存在直接关联,尤其是中选基本药物品种在双重政策的实施下实现了价格下降和供应保障。但集采政策也在药品生产、基本药物目录与中选品种的重合度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方面间接“挤兑”了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空间。建议今后在基本药物目录遴选中可优先考虑集采中选品种,并提高双政策联动下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各主体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激励考核,以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国家集采)政策对某院门诊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医院门诊药房国家集采政策实施前(2018年1月至12月)及实施后(2020年1月至12月)23种降压药物为目标药品,共涉及10种中选品种;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目标药品的价格、销售数量和金额,比较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结果 国家集采政策实施后,其中11种降压药物的价格降幅为5.86%~89.70%,23种降压药物的销售金额累计减少2 705.60万元。DDDs排名前3的目标药品未发生变化,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洛活喜)、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商品名康忻)、坎地沙坦酯片(商品名维尔亚);10种中选品种的DDDs排名均居前列。DDC排名前4的目标药品未发生变化,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商品名安博诺)、厄贝沙坦片(商品名安博维)、缬沙坦胶囊(商品名代文)、氯沙坦钾片;10种中选品种的DDC相对较低,且非中选品种的DDC均降低。结论 国家集采政策的实施促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减轻了患者用药的经济负担,优化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后对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国家集采药品中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品种、使用数量、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排序比(B/A)、潜在节省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实施后,2021年较2020年第1批、第3批中选药品及同通用名药品使用数量分别增加了8.91%、14.73%,使用金额分别下降了13.99%、21.33%;DDDs最高的3位、DDC最低的3位均为国家集采中选品种;2021年第1批、第3批国家集采执行后潜在节省费用为470.43万元。结论 国家集采政策实施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切实降低了精神病患者的用药负担,提升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药品短缺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药品供应。方法对2012年药品出库单进行回顾性分析,追溯短缺药品采购计划时间、供应商交货时间,并结合供应商无法供货的情况说明,利用Excel对短缺药品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总结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外因与内因。结果 2012年调剂部门请领计划共46 862条,短缺药品1 423条,药品短缺率为3.0%,外因导致的药品短缺共计643次,占45.2%;内因导致的药品短缺780次,占54.8%。在导致药品短缺的外因中,价格倒挂占40.7%,居药品短缺外因之首,低价小品种及普药占外因导致的药品短缺的71.2%;药品短缺的内因中,控制库存占45.0%,排首位。结论如果药品定价合理,完善招标政策及药品供应链,加强短缺药品的预警与管理,可减少药品短缺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对江苏地区中选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七批国家集中采购的5种抗菌药物,对比江苏地区2022年前三个季度与2023年同期的销售情况,描述性分析抗菌药物集采的实施效果。结果及结论:进行集采后,生产厂家减少、主要生产厂家发生更替;临床上DDDs上升明显,DDDc普遍下降了60%至80%;中选抗菌药物在销售量普遍上升的情况下,销售额平均下降了60%以上,药品价格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5,(33):4620-4622
目的:为保障临床药品供应提供实证参考。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安徽省集中招标未中标药品情况,确定需要调查的短缺药品品种,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安徽省5个地区5家三级甲等医院短缺药品具体情况及短缺原因。结果: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发现,5家三级甲等医院共有54种短缺药品,其中神经循环系统药物品种短缺最严重,所占比例为20.37%。短缺主要原因为药品价格偏低,所占比例为48.15%,其他原因有供应不足难以采购、患病人群少/用量低等。结论:针对药品短缺问题,政府部门应完善药品定价和招标政策,生产企业应提高生产研发能力,经营企业应优化网络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药品管理制度,以促使药品短缺现象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