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肾上腺素救治过敏性休克的使用方法。方法 关于过敏性休克发生时肾上腺素的注射方法和注射剂量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肾上腺素药品说明书、《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和《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等相关临床指南共识和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了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急救时的给药方法。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在使用肾上腺素救治过敏性休克时,34%临床医师和42%护士首选皮下注射给药;20%临床医师和30%护士首选肌内注射给药;选择肾上腺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的临床医师和护士分别为20%和16%;而选择药液不稀释直接静脉注射的临床医师和护士占比分别为26%和12%。70%临床医师和76%护士认为肾上腺素的单次使用剂量以0.5~1.0 mg为宜。依据相关指南和文献资料,患者在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时,肾上腺素肌内注射给药方便及时,药物吸收速率较皮下注射快,起效迅速,风险小,单次注射剂量以0.3~0.5 mg为宜,是首先推荐的用药方法。肾上腺素不经稀释直接静脉注射,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引发心律失常和脑血管意外。结论 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在救治过敏性休克时,选择肾上腺素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促进肾上腺素的规范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规范药物相关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救治,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药物相关过敏性休克报告,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致敏药物、救治药物、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2例药物相关过敏性休克报告,患者性别男56例,女6例,男∶女=9.33∶1,年龄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61.29%)。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平均为(9.90±11.44)min,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10 min(74.2%)。在药物救治方面,使用肾上腺素救治的病例为36例(58.06%),大多数27例(75%)给药途径为静脉推注,其次为肌内注射3例(8.35%)。在27例静脉推注和3例肌内注射的报告中,单次剂量都偏大。治愈或好转占98.38%。结论过敏性休克通常发生迅速且严重,在重视不良反应预防的同时,必须重视过敏性休克的正确抢救,及时规范使用肾上腺素,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雷凡  夏中元 《医药导报》2008,27(6):728-729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手术期间抑肽酶致重度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救治和预防。方法麻醉期间应用抑肽酶患者5 000例,发生过敏性休克16例,发生率0.32%,且再次使用发生过敏性休克者为5.88%(3/51);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血压骤降,同时出现支气管痉挛,常需使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救治,循环稳定后才出现全身皮疹。结果所有病例均痊愈。结论麻醉期间应用抑肽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尤其是再次使用者概率较高,麻醉手术期间应准备肾上腺素等药物和急救设备,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应及时、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院近年来用药不良反应(ADR)情况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临床资料及药物类型等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针对ADR发生特点提出相关安全用药建议,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结果本组14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P〉0.05);〉60岁患者ADR所占比例最大,为41.4%,其次为51-60岁,占22.1%,21-3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小,占4.1%;涉及8类药物共计64种,其中以抗菌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中药注射剂最为常见,分别占43.8%、18.8%、15.6%,患者例数分别占50.3%、15.9%、12.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最为常见,其次为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少;累及器官例数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分别占31.7%、24.1%、15.2%。结论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在ADR中占有重要比例,加强此类药物使用管理和监测可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肾上腺素在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抢救的临床意义。方法现就作者近年来参与的24例头孢类药物使用导致过敏性休克后采用肾上腺素进行抢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特别是收集患者使用的头孢类药物类型、过敏性休克症状以及过敏史等关键信息,以及使用肾上腺素进行抢救治疗的应用体会。结果24例患者经过上述抢救措施后,特别是应用了肾上腺素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快好转,休克得到纠正,排尿、血压等恢复正常。1例患者使用肾上腺素后出现血压超过140/90mmHg的症状,2例患者出现心情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结论肾上腺素是一种过敏性休克的快速抢救药物,可在临床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大量使用,但使用时要在保证药物剂量足够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10~2015年收集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729例有效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729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18岁45例、19~30岁207例、31~45岁237例、46~60岁168例、61~80岁65例、>80岁7例;给药途径为口服701例、肌内注射19例、静脉滴注6例、静脉注射2例、皮下注射1例;共涉及药物29种,41个品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7个,神经系统损害520例、消化系统损害103例、心血管系统损害61例、内分泌系统损害18例、免疫系统12例、血液系统11例、泌尿系统4例。不良反应的转归好转571例(78.33%),痊愈158(21.67%)。结论:我院31~45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2.51%),出现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出现ADR最多的药物是利培酮,ADR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应加强 ADR 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视安痛定药物的不良反应,高度警惕过敏性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2例肌内注射安痛定致过敏性休克窒息死亡病例分析。结果 2例患者救治无效死亡,其教训深刻。结论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能口服用药不要行肌内或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8.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某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旨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2018年上报的374例抗精神病药物致ADR的报告,依据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药品品种、ADR的发生剂量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1例(72.46%)患者单独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其中8例(2.14%)使用第1代抗精神病药,263例(70.32%)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103例(27.54%)患者联合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其中7例(1.87%)联用第1代与第2代药物,96例(25.67%)联用第2代与第2代药物。(2)ADR构成比前五位的药品依次是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阿立哌唑及齐拉西酮。(3)将引发ADR的药物剂量换算成氟哌啶醇理论等价剂量,联合用药组日平均剂量为13.42±5.10 mg,单一用药组日平均剂量为6.84±3.57 mg,2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4)ADR临床症状主要有肌张力障碍、心慌、震颤、静坐不能及便秘;联合用药组肌张力障碍、震颤、静坐不能、流涎及泌乳ADR构成比高于单一用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导,联合用药发生ADR的风险更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应权衡利弊,谨慎增加剂量、更换药物和联合用药,并加强ADR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18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筛选有效ADR报告表,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胺碘酮给药方式、剂量对胺碘酮所致ADR严重程度的影响,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ADR的临床表现,同时分析对ADR的处理情况和预后转归。结果共收集ADR报告189例,其中男性116例,平均年龄(67±15)岁;女性73例,平均年龄(60±15)岁。原患疾病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174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肿瘤4例,外科疾病2例,其他5例。给药方式包括负荷给药37例,无负荷给药152例。严重不良反应共30例,肝损害最多,占74.19%,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和血压下降,分别占6.45%,尖端扭转型室速、肾功能不全、心悸、神经系统损害分别占3.23%。对AD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减量、停用、积极临床治疗。共对183例进行随访(6例未能随访),其中67例治愈,106例好转,7例有后遗症,3例死亡(原有疾病死亡)。静脉应用胺碘酮的严重ADR比例为15.87%, ADR的发生与性别(P=0.061,〉0.05)、年龄(P=0.140,〉0.05)、剂量(P=0.857,〉0.05)、有无使用负荷剂量(P=0.572,〉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其ADR多样,但经及早对症处理,均获得良好转归,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临床医生对药品ADR的重视,注意个体化应用,严密监测ADR情况,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并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国内近12年78例黄芪注射液ADR报道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ADR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55岁以上为多发人群;用药30min内出现ADR的占55.1%;ADR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过敏性反应(35.9%)和过敏性休克(25.6%)。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询问患者过敏史,注意给药剂量和疗程,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肝病医院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促进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方法收集本院肝病医院中2008年ADR报告71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分布、药品种类及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居首位;所致ADR的药物大多为静脉注射;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经过相应的治疗均好转或治愈。结论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和提高ADR的报告水平,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2004年1月~2013年6月收集的44例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致过敏性休克发生在40~59岁年龄段的人最多(38.64%);复方氨林巴比妥、吲哚美辛、安乃近、赖氨匹林、阿司匹林在致过敏性休克药物中位居前五位;给药途径中,以口服给药方式所占比例最大(50.00%),其次为肌内注射(27.27%);致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上,在5min内发生的比例最大(34.09%)。结论:临床应加强对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5.
李维  夏中元 《医药导报》2008,27(12):1533-1534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手术期间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致重度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救治和预防。方法分析8 000例患者麻醉期间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发生的5例重度变态反应者临床资料。结果该组病例重度过敏性休克发生率0.06%,且再次使用者为2.5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变态反应试验阳性率低(20.00%),4例首发出现支气管痉挛同时血压骤降,均需使用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救治,循环稳定后才出现全身皮疹。所有病例均痊愈。结论麻醉期间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可能发生重度过敏性休克,尤其是再次使用者发生概率较高,其表现和救治有其特殊性。麻醉手术期间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应准备肾上腺素等药物和急救设备,加强应用监测,出现重度过敏性休克时应及时、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6.
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涛  黄明菊 《医药导报》2006,25(2):95-95
患儿,男,3岁。因发热1 d伴扁桃体Ⅱ度肿大、中耳炎,肌内注射头孢曲松钠(商品名:立健松,南昌立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11029)0.5 g ,3 min后患儿突然昏迷,呼之不应,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冰冷,呼吸停止,呈深昏迷。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 mg,行人工呼吸、吸痰、吸氧等;给予氢化可的松10 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10 mg、地塞米松10 mg肌内注射,行抗变态反应治疗。20 min后测不到血压,心率78 次·min 1。继续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30 mL和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多巴胺10 mg等抗休克治疗;2 min后血压为100/49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呈嗜睡状、面色红润、口唇轻度发绀,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经过2.5 h的抢救,患儿呼吸、血压恢复正常,神志清醒,但仍哭闹不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检索维生素B12致ADR病例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维生素B12 致ADR病例报告39例,女患者(29例,74.4%)和21~60岁的患者(28例,71.8%)多见;过敏反应多见,其中又以过敏性休克多见(25例,64.1%);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均可致ADR;联合用药,尤其是与维生素B1注射液的联合肌肉注射是导致严重ADR的重要原因。结论: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维生素B12是安全用药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2002~2004年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2002~2004年上报的抗菌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药物治疗中药品不良反应(ADR)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和对药物的安全性做出合理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四川省2002~2004年上报的抗菌药品ADR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ADR发生率仅略高于男性,其中以31~5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35.30%).发生ADR的药物以喹诺酮类最多(占34.78%).给药途径以注射最高(占76.64%).ADR评价中"可能"的最多(占50.66%).ADR的转归中治愈343例,好转415例,有后遗症和死亡的均为2例.所有ADR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9.24%.结论 抗菌药品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一步进行ADR监测,探讨抗菌药物发生ADR的易感因素,以达到更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品,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提高临床对过敏性休克抢救药物选择的认识.方法:调取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2004年1月1日 –2016年12月31日收到的过敏性休克报告,分析患者基本情况、致敏药物、救治药物使用情况,评价救治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共有141例患者,男女比例1:1.35,年龄40~67岁,...  相似文献   

20.
王蜀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20-1521
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结合临床资料,观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的关系.结果 随患者年龄的增加,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60岁以上ADR为31.8%.不同给药途径ADR不同:静脉给药占90.2%、口服给药占6.8%、肌内注射占0.8%、鞘内注射占1.6%、皮下注射0.8%.排在前三位的药物是铂类药物占35.6%、植物类药物占30.3%、抗代谢药物占12.9%.药物引起各器官系统的临床表现构成比也不同.结论 加强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开展全方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可有效的减少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