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该Meta分析比较了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不同抗栓方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从建库至2023年3月相关主题词和自由词。将抗栓方案分为口服抗凝(OAC)组和抗血小板(APT)组,采用Revman 5.4分析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了14项研究,共35 166例患者。结果发现OAC组的装置相关血栓(DRT)发生率[RR = 0.50,95%CI(0.37 ~ 0.67),P < 0.001]、全因死亡率[RR = 0.72,95%CI(0.58 ~ 0.90),P = 0.003]显著低于APT组,但两组卒中/系统性栓塞、大出血、任何出血和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亚组分析发现,单用OAC的DRT发生率、全因死亡率、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PT组(P < 0.05),其他结局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的DRT、全因死亡、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和任何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PT (P < 0.05),而华法林仅DRT发生率低于APT(P < 0.05),两组其他结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OAC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SAPT)时,DRT发生率显著低于APT组(P < 0.05),但大出血发生率更高(P < 0.05),其余结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LAAC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获益可能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具体抗凝方案选择时,单用NOAC可能优于单用华法林或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与华法林预防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从PubMed、 Cochrane图书馆、 Elsevier、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口服抗凝治疗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获取数据资料后用RevMan 5.3和STATA软件进行荟萃及偏倚统计分析,比较口服抗凝治疗在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了4项大型Ⅲ期RCTs,对其荟萃分析表明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论使用NOACs还是华法林,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NOACs组(2.58%, 197/7 642) vs.华法林组(3.25%, 193/5 929), RR=0.83, 95%CI:0.61~1.13, P=0.24, I2=57%]和大出血发生率[NOACs组(6.4%, 489/7 642) vs.华法林组(7.12%, 422/5 929),RR=0.88, 95%CI:0.78~1.00, P=0.06, I2=0%]无显著差异。在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中,NOACs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NOACs组(3.22%, 813/25 197) vs.华法林组(7.12%, 846/20 956), RR=0.82, 95%CI:0.75~0.90, P <0.000 1, I2=0%],同时大出血事件也显著降低[NOACs组(5.5%, 1 386/25 197) vs.华法林组(6.45%, 1 351/20 956), RR=0.85, 95%CI:0.73~0.99, P=0.03, I~2=77%]。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s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s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华法林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对比其他抗凝剂预防骨科术后血栓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收集阿司匹林(试验组)对比其他抗凝剂(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3年6月1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研究,9篇为RCT,13篇为队列研究。RCT中,试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RR=1.81,95%CI(1.36,2.40),P<0.000 1]、术后肺栓塞(PE)发生率[RR=1.55,95%CI(1.01,2.40),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大出血发生率、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术后任何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队列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任何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R=0.71,95%CI(0.64,0.79),P<0.000 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其他抗凝剂不同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双联治疗和华法林三联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房颤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以及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研究,11 0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剂量NOACs和低剂量NOACs双联治疗与华法林三联治疗PCI术后合并房颤患者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华法林三联治疗相比,常规剂量NOACs双联治疗可以降低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OR=0.72,95% CI:0.64~0.82,I2=0%,P<0.01)、主要出血(OR=0.71,95% CI:0.58~0.87,I2=0%,P=0.000 9)、颅内出血(OR=0.28,95% CI:0.11~0.70,I2=0%,P=0.006)的发生。低剂量NOACs可以降低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OR=0.49,95% CI:0.40~0.62,P<0.01)、主要出血(OR=0.52,95% CI:0.36~0.75,P=0.000 4)的发生。亚组分析显示:常规剂量NOACs可以降低CrCl ≥ 80 mL·min-1患者死亡或血栓栓塞事件或非计划性血运重建(OR=0.57,95% CI:0.35~0.92,P=0.02)和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OR=0.61,95% CI:0.42~0.89,P=0.01)的发生。低剂量NOACs会增加≥ 75岁患者死亡或血栓栓塞事件或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的发生(OR=1.57,95% CI:1.06~2.33,P=0.02)。低剂量NOACs可以降低30 ≤ CrCl<50 mL·min-1患者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的发生(OR=0.53,95% CI:0.30~0.92,P=0.02)。结论: 常规剂量NOACs和低剂量NOACs双联治疗PCI术后合并房颤患者与华法林三联治疗在有效性方面相当,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三联治疗。对于年龄≥ 75岁和CrCl ≥ 80 mL·min-1患者推荐常规剂量NOACs,30 mL·min-1 ≤ CrCl<50 mL·min-1患者推荐低剂量NOACs。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短期(≤3个月)和长期(>3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关于抗血小板药物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11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应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RCT,累及33 3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短期单药治疗相比,短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率[RR=0.70,95%CI(0.61,0.79)]和缺血性卒中复发率[RR=0.68,95%CI(0.60,0.78)],但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RR=1.90,95%CI(1.18,3.06)]。与长期单药治疗相比,长期双联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RR=0.90,95%CI(0.81,0.99)],但对其他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药治疗相比,短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安全性欠缺,长期双联治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没有体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NKI、 WanFang Data、SinoMed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搜集有关ACS或行PCI术的患者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5月10日。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累计6 3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RR=0.57,95%CI(0.42,0.78),P<0.01]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RR=0.45,95%CI(0.25,0.80),P<0.01],两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RR=0.73,95%CI(0.50,1.07),P=0.11]、全因死亡发生率[RR=0.82,95%CI(0.41,1.63),P=0.57]、任意出血发生率[RR=0.84,95%CI(0.58,1.23),P=0.37]、心血管死亡率[RR=0.78,95%CI(0.54,1.13),P=0.19]和卒中发生率[RR=0.70,95%CI(0.38,1.27),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8,95%CI(0.64,1.23),P=0.46],但基因指导治疗组可降低小出血发生率[RR=0.74,95%CI(0.59,0.94),P=0.01]。结论: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于常规治疗虽未明显降低患者MACE、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卒中和任意出血、大出血等风险,但在降低患者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小出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适合高危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人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用检索词“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心房颤动、卒中、栓塞”,通过对MEDLINE、EMBASE、Cochran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检索,获得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研究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s)进行Meta分析。选取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作为主要安全指标,得出合并后的风险比(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进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共检索出192篇文献,其中4篇RCT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小,研究间异质性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华法林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血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或全身性栓塞(RR=0.83,95%CI:0.76~0.91,P〈0.0001);显著降低发生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RR=0.89,95%CI:0.85~0.94,P〈0.0001);显著降低发生出血性卒中(RR=0.47,95%CI:0.35~0.63,P〈0.00001);降低发生大出血(RR=0.79,95%CI:0.65~0.97,P=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8.
李姮  韩聪聪  任焘君  徐延敏△ 《天津医药》2016,44(11):1394-1399
目的 比较双联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与三联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华法林) 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治疗同时 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OAC)及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DAPT)指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 PubMed、 Cochrane、 Embase 数据库, 收集 1966 年 1 月—2016 年 4 月发表的有 OAC 及 DAPT 应用指征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 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研究, 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采用 RevMan 5.1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 次要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 主要出血事件、 心肌 梗死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 共纳入 16 项研究, 共 7 083 例患者(三联 3 330 例, 双联 3 753 例), 中位随访期 1.6 年, 平均年龄 73.2 岁。Meta 分析显示: 三联抗凝与双联抗凝策略相比, 全因死亡率[OR(95%CI) =0.94(0.79~ 1.13), P=0.54]、 心肌梗死发生率[OR(95%CI) =1.21(0.92~1.59), P=0.16]、 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OR(95%CI) =1.02 (0.55~1.90), 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对于采取双联抗凝策略的患者, 应用三联抗凝策略能降低缺血性卒中 风险[OR(95%CI) =0.44(0.30~0.63), P<0.001], 增加主要出血事件风险[OR(95%CI) =1.31(1.07~1.61), P=0.008]。 结论 针对同时具有应用 OAC 及 DAPT 指征的患者, 使用三联抗凝策略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3):397-402
目的: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2月,收集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比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卒中、严重出血等指标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并对不同种族、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干预疗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8 6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R=0.93,95%CI(0.74,1.16),P=0.51]、全因死亡[RR=0.89,95%CI(0.56,1.41),P=0.61]、心血管死亡[RR=0.68,95%CI(0.36,1.25),P=0.21]、心肌梗死[RR=1.03,95%CI(0.92,1.16),P=0.56]、支架血栓[RR=0.52,95%CI(0.22,1.24),P=0.14]、卒中[RR=1.03,95%CI(0.65,1.63),P=0.90]和严重出血[RR=0.78,95%CI(0.53,1.14),P=0.20]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29,95%CI(0.14,0.64),P=0.002]和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而干预疗程达6个月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其余亚组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对于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的发生风险。虽然亚组分析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但该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9,(13):1847-1853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后双联抗血小板用药时间对术后并发症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TAV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9年2月,收集双联抗血小板用药时间对TAVI术后并发症疗效(全因死亡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和安全性(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RCT)或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观察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及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针对各结局及不同用药时间进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3项RCT、10项观察性研究,合计2 8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0.05[95%CI(0.03,0.07),P<0.001]、0.07[95%CI(0.05,0.08),P<0.001];用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4[95%CI(0.08,0.19),P<0.001]、0.11[95%CI(0.03,0.19),P=0.007]、0.13 [95%CI(0.05,0.22),P=0.002];用药后1个月的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0.04[95%CI(0.03,0.05),P<0.00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后6个月内的全因死亡率[回归系数=0.005 7,95%CI(-0.001 6,0.013 0),P=0.116]、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回归系数=-0.000 5,95%CI(-0.022 4,0.021 4),P=0.959]、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回归系数=0.001 4,95%CI(-0.003 8,0.006 5),P=0.570]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用药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用药时间对增加TAVI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对安全性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比较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房颤抗凝治疗的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4月21日。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研究报告的筛选、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Jadad得分4-5分。meta分析显示,达比加群组与华法林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84,1.06),P=0.31];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RR=0.90,95%CI[0.85,0.96],P=0.001)、少量出血发生率[RR=0.88,95%CI(0.78,0.99),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严重出血、少量出血发生率比较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达比加群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对房颤的抗凝治疗效果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9,(9):1271-1278
目的:系统评价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后短期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限为自建库时起至2019年1月,收集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TAVI后短期并发症有效性(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30 d脑卒中发生率及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与安全性(术后30 d出血事件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与观察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RCT)和纽卡斯尔-渥太华(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观察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项RCT和7项队列研究,合计3 1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抗血小板治疗组患者TAVI后30 d全因死亡率[OR=0.48,95%CI(0.32,0.73),P<0.001]、30 d出血事件发生率[OR=0.43,95%CI(0.30,0.59),P<0.001]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术后30 d脑卒中发生率[OR=0.63,95%CI(0.38,1.06),P=0.08]、30 d心肌梗死发生率[OR=1.09,95%CI(0.46,2.59),P=0.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降低TAVI后30 d全因死亡率和30 d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持续泵入与间断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收集24 h持续泵入(试验组)对比间断滴注(对照组)两性霉素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23年1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RCT的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量表评价队列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篇RCT及6篇队列研究,共计7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RR=1.44,95%CI(1.13,1.83),P=0.003]显著高于对照组,全因死亡率[RR=0.37,95%CI(0.19,0.72),P=0.003]、输液反应发生率[RR=0.28,95%CI(0.18,0.43),P<0.000 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收集NOACs(试验组)对比华法林(对照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NVAF患者,于LAAC术后给予NOCA(达比加群酯110 mg bid或利伐沙班15 mg qd)或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抗凝治疗3个月,随后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至6个月,后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术后3、6个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评估器械相关血栓(DRT)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270例,最终255例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华法林组103例,NOAC组152例。华法林组和NOAC组分别有3例(2.0%)和8例(7.8%)患者发生DRT,NOAC组累积DRT比率低于华法林组(P=0.039, OR=0.247, 95%CI:0.065~0.929)。TEE显示NOAC组DRT长度和宽度均小于华法林组[(6.6±1.3) mm vs.(14.0±3.2) mm, P=0.003 3;(3.0±1.0) mm vs.(7.5±1.7) mm,P=0.002 5]。随访期间,华法林组血栓...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系统性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SinoMed、WanFang Data、VIP、CNKI、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ww.chictr.org.cn),收集关于任何NOACs用于AC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1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计纳入10个RCTs,病例总数为38 882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有效性(总缺血事件发生率):与抗血小板治疗组比较,加用NOACs组的缺血事件明显减少[RR=0.86,95%CI(0.80,0.93),P=0.000 2];②安全性(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与抗血小板治疗组比较,加用NOACs组明显增加根据国际血栓与出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标准定义的出血事件[RR=2.08,95%CI(1.79,2.41),P<0.000 01]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定义的出血事件[RR=2.15,95%CI(1.56,2.96),P<0.000 01];③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用希美加群、利伐沙班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加用阿哌沙班、达比加群、TAK 442(Letaxaban)、Darexaban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减少。〖HTH〗结论:〖HTK〗与单纯抗血小板药治疗相比,加用NOACs用于ACS能显著减少缺血事件,但明显增加出血事件。与抗血小板治疗组比较,不同NOACs的有效性并不一致。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评估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剂量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eenMedical、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低剂量利伐沙班(10~15 mg)和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采用Cochrane协作网出品的RevMan 5.3、Stata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6篇,患者总数为66334例.Meta分析显示,与华法林相比,低剂量利伐沙班可降低总体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RR=0.80,95%CI(0.74,0.86),P<0.00001]和颅内出血发生率[RR=0.55,95%CI(0.48,0.6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全因死亡率[RR=0.75,95%CI(0.50,1.12),P=0.16]、心肌梗死发生率[RR=0.77,95%CI(0.53,1.11),P=0.16]、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R=0.80,95%CI(0.56,1.16),P=0.24]及轻微出血发生率[RR=0.85,95%CI(0.53,1.39),P=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华法林治疗相比,低剂量利伐沙班可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且与很少发生颅内出血并发症有关,在队列研究亚组中,这种差异体现的更明显.本研究在全因死亡、心梗发生率及轻微出血的发生率中虽未看到低剂量利伐沙班有更多的优势,但并不增加这些的发生率,与华法林相比,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没有下降.另外,低剂量利伐沙班不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且有减少此种风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王晓洁  董志强  董媛  张春霞  武婧  陈晨 《中国药房》2023,(22):2793-2799
目的 评价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使用多黏菌素后的肾毒性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多黏菌素(试验组)对比其他抗菌药物(对照组)或者多黏菌素B(试验组)对比多黏菌素E(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队列研究,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7项研究,其中4篇RCT、33篇队列研究,共计5 8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CT[RR=2.64,95%CI(1.43,4.87),P=0.002]和队列研究[RR=1.59,95%CI(1.27,1.98),P<0.000 1]中,试验组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队列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使用多黏菌素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使用新型β-内酰胺及其酶抑制剂类药物、替加环素的患者;使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标准、肾脏替代治疗标准、血肌酐升高0.5倍标准时,试验组患者...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约1/3的房颤(AF)患者伴发慢性肾脏疾病(CKD)。AF患者存在全身性栓塞风险,因抗凝药物的使用存在出血的风险。CKD,尤其是终末期CKD,增加了AF患者血栓栓塞以及大出血的风险。许多研究已评估了华法林在AF合并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包括血液透析患者)缺血性卒中,全身栓塞和大出血风险的影响,但研究结果不一致。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已在Ⅲ期(中度)CKD患者中进行了研究,研究提示,经剂量调整后,NOACs可获得与华法林相近的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并可明显减少致命性出血的风险。本文就CKD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使用华法林和NO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与华法林治疗有大出血史的房颤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3月。收集其中已公开发表的关于DOACs(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艾多沙班)与华法林在大出血史的房颤患者比较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共53 8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DOACs组比华法林组较少发生脑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风险(OR=0.68,95%CI:0.48~0.96,P=0.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DOACs组比华法林组较少发生大出血的风险(OR=0.56,95%CI:0.41~0.78,P=0.0005)和全因死亡率(OR=0.54,95%CI:0.38~0.77,P=0.000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DOACs组比华法林组较少发生脑卒中或系统性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