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故郁病多由情志不畅阻滞气机所致。朱震亨在前人对郁证论述的基础上,把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首创“六郁”学说,认为郁证不仅为情志因素所致,还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五脏主五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五志变化影响五脏的功能,五脏功能失调发为六郁,故对于六郁的治疗,临床上应从五脏出发,调节七情,从而达到各郁得解的作用。越鞠丸是治疗六郁的经典代表方,其重在解气郁,从“气、火、湿、痰、血、食”6个方面,调节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易解,最终使得五脏功能正常。古今对于越鞠丸的认识缺乏整体与系统的观念,未从脏腑的角度进行认识,文章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将六郁从五脏角度重新认识,为越鞠丸的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脏腑功能失调、精神过度刺激、生活没有规律,也能引起上火。上火可分为外来之火,内生之火。比如感冒时发热,嗓子痛属外生之火。内生之火是七情致火。中医将内火分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几种。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  相似文献   

3.
<正>"上火"是"火热证"的俗称。中医认为,本证是人体受到"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的一系列"热证"表现。火邪致病的机理与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五脏皆有火"。中医治疗火热证,主张"辨脏"用药,如下列出"五脏之火"的不同表现及如何选择中成药,为患者提供参考。心火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口角糜烂、心中烦闷、失眠、面赤口渴、小便发黄、大便干结、舌尖发红等。治则以清热宁心为主。宜选导  相似文献   

4.
所谓“焚身火”,就是存想焚火烧身的意思。“焚身火”是一种简单易学、功效明显的养生良法。《云笈七箴》曾十分推重它的功效,说:“使心之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疾则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修龄要旨》所说的“导引歌诀”,也说存想焚火烧身,“久久纯熟,则百脉流通,五脏无滞,四肢健而百骸理也。”  相似文献   

5.
方兰 《健康》2012,(8):75-75
上火可分为外来之火和内生之火。比如感冒时发热,嗓子痛属外来之火。内生之火是七情致火。当脏腑机能失调、精神受到刺激、生活没有规律时,也能引起上火。中医将内火分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几种。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咽痛音哑、潮热盗汗等。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稍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等。  相似文献   

6.
五脏六腑皆有“火 ”,口舌生疮……属心火,咽干肿痛……属肺火,口干口臭……属胃火,烦躁易急……属肝火,小便黄少属小肠火……火邪致病,清火有方,请看专家给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国玺 《药物与人》2007,20(11):10-11
由于秋冬季节气候比较干燥,加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人们很容易“上火”。 人体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如果火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其实。上火并不是中医术语,而只是民间俗语。 在民间,一些人在感到身体不适时,经常用到“上火”这个词。牙痛说是“上火”;眼睛红肿,口唇起泡说是“上火”;小便赤黄、大便秘结也说是“上火”。其实,很多时候你并不是真的上火了,追究深层次的原因,是你体内原本就存在的慢性病症急性发作的结果。也可以说,“上火”是人体各器官不协调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 一些人上火了就服牛黄解毒丸或者其他泻火药,但是有时候却不仅“火”没有消,反而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病症,这是因为上火有虚火和实火之分,按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又可以分为心火、肝火、胃火等等。所以,针对不同的火要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有些老年人常常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及舌尖糜烂疼痛等,民间俗称为“上火”。祖国医学把这些病理表现称为“火性炎上”,而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目赤肿痛谓之“肝火”,咽喉肿痛谓之“肺火”,牙龈肿痛称为“胃火”,口舌生疤称为“心火”等。老年人为何易“上火”呢?体质上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人正气虚弱,各种病邪容易侵入机体,滞留体内,“郁而化火”;加之老年人易于出现阴液亏虚,阴虚火旺,因此老年人的“上火”,往往是“虚火”。“实火”一起…  相似文献   

9.
杨相国 《健康生活》2008,(10):17-17
人体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叫“命门之火”。“命门之火”蕴藏积聚着巨大的力量,为人体提供长久持恒的动力。“命门之火”能产生温暖的力量,可推进生命的进程,可提供生命的能源。但是,由于人在气候多变,干燥多风、大量抽烟、饮酒、大量进食油腻肥甘食物及缺少蔬菜水果的时候,由于较难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就会使“命门之火”浮炎于上,表现出上火的种种症状。  相似文献   

10.
音乐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埃及就有了音乐疗法的记录,在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患部放置管乐器演奏,直接对患部进行音乐的“振动”,以缓解疼痛. 我国的《黄帝内经》也有“五音疗疾”的记载.阴阳五行学说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结合起来.《金匮真言论》中说五音的宫、商、角、徵、羽的特性,正好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不谋而合之处,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音属“木”,可入“肝”;徵音属“火”,可入“心”;羽音属“水”,可入“肾”.  相似文献   

11.
郭宏伟 《长寿》2005,(2):21-2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易怒者称之为肝火旺,似乎只有动了肝火才会引起发怒。其实所谓肝火旺、动肝火是一个中医概念,它是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的一组实热证候,有急躁易怒、不眠多梦、口苦咽干、胁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目赤肿痛以及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多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过食烟酒肥腻,蕴热化火,或因外感火热之邪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医小知识     
脏行气于腑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转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所谓“内火”,即是指人的肌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脏腑内热症。主要有以下5种:心火心火分为虚火和实火。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口干、舌尖红。实火的症状是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尿血、烦躁不安、舌尖红等。心火旺者,可用莲子30g(不去莲芯),栀子15g(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沸(待莲子熟),吃莲子喝汤,每日1次,连服1周。或用生地、麦冬泡茶饮,可除心火。肝火肝火常表现为血压高、头剧痛、耳鸣、眼干、口苦口臭、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舌边红。降肝火可用猪肝100g,菊花30g(用纱…  相似文献   

14.
林延质 《中国保健》2009,(15):664-666
祖国医学对“胃气”的认识由来已久,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廪于胃气,五脏之本也”。可见古代对胃气非常重视,胃气的充沛与否,是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和防病却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四季脾旺不受邪”,故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保护人体的“胃气”。这一思想在仲景《伤寒论》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值得认真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理论认为,一年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9月后,天地阴阳变化为阳气渐弱,阴气逐盛。中医理论讲究“天人相应”,所以人体在这个阶段也会表现出阳气逐渐向内潜藏、收敛。同时,秋季属金易燥,为五脏之肺所当令。因此,秋季养生,尤其要注意养肺。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而“土”则与夏秋之间的“长夏”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我们曾经介绍过食物不同的性状、色泽与五行相应,颐养五脏,也曾介绍一日、一年中不同的时间颐养五脏。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在阳起阴落的回转间,如何颐养五脏?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相似文献   

17.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以及生殖功能主要决定于“肾气”的盛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皆衰,天癸竭而无子耳;待五脏皆虚,则形骸独居而终。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头发在脏象中的地位。如《内经》中就巳指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索问·六节脏象论》)在国外,到十五世  相似文献   

18.
“上火”是什么病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昭和 《家庭医学》2004,(21):24-24
何谓“上火”“上火”是一种俗称,属于中医学“火热证”范畴,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侵袭,出现一系列“热证”表现。由于火性上炎,“上火”的人多会有头面部“热”的表现。出现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症状。“火”为夏季主气,火与温、暑三气同性,所以夏季易致人“上火”。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无常,空气干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  相似文献   

19.
祛火的食方     
中医学所称病理之火,常见者如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以食疗方法祛火,可收到独特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祛火食疗法,以供参考。 心火:患者心烦、口渴、面赤、胸内闷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可用莲子30克,栀子15克(用布包),加冰糖适量水煎煮,吃莲子喝汤。 肝火:患者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头眩而热、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等,可用猪肝1具,菊花30克,决明子15克  相似文献   

20.
张川大  张新宇 《现代保健》2009,(27):144-144
咳嗽一症,本因有二。一为外感,因肺主皮毛,最易感受外邪,以从其合;二为内伤。多属脏气相互影响所致。不论其何因,其病位在肺。《内经》上谓之“肺为咳”。但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也就是说,除肺主皮毛言护卫外,又为五脏之华盖。肺一方面可以受到外邪的侵袭,另一方面也可以受到内因的刺激,而令肺气上逆而咳。所以嗽症是一种现象,一种病态的证象。其病因是一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的侵袭。以及感受秋燥时邪之气的侵害。二为内伤脾虚湿邪,或肝火上灼肺金,或肾虚阴亏虚火上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