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9,(11):1576-1580
目的:规范医院临时采购药品的管理,为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药事会)遴选药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临床药师根据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10个方面的药品属性,建立药品量化评分表,对2018年10月科室提交申请的15个临时采购药品按评分表细则进行评分,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药事会待开会讨论;对按原有审批模式未采用药品量化评分表、2018年7-9月已获药事会开会讨论的20个临时采购药品进行回顾性评分,评价采用药品量化评分表后的前置性干预作用。结果:在15个临时采购药品中,评分低于60分的药品有2个,不合格率为13.3%,提示有2个药品可不需要上会讨论;在已上会讨论的20个临时采购药品中,评分低于60分的药品有9个,不合格率为45.0%,提示有9个药品可能浪费了药事会的工作。结论:通过药品量化评分表对临时采购药品进行评分,可起到一定程度的前置性干预作用。同时,该表亦可作为医院药品评价的相关参考依据,有助于优化医院用药目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杜光  刘东  李娟  吕永宁  周本宏  吴东方 《医药导报》2022,(12):1723-1730
<正>药品遴选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药品品种结构和药物治疗效果。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称国家卫健委)对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遴选和评价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要求医疗机构依据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原则和本机构疾病治疗特点,不断优化本机构用药目录,形成科学合理的用药结构[1]。2021年12月国家卫健委药政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展望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我院注射剂及临时采购药品进行量化评分,探究其在医院药品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由11个量化指标、44个评分条目组成的《药品量化评分表》对我院注射剂及临时采购药品进行评价分析,探究《药品量化评分表》量化指标的合理性、客观性及可操作性。结果 我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内的注射剂共403个,量化评价结果<60分的药品70个,其中神经系统药最多为20个。2018年6月至9月,临时采购药品共22个,量化评价结果<60分的药品1个。结论 我院建立的《药品量化评分表》有一定的合理性、客观性及可操作性,可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在医院优化基本用药供应目录、遴选临时采购药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我院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为医疗机构对该类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9版)制订我院高警示药品目录及风险点,对全院医师、药师、护士进行相关培训与考核;以临床科室、药学部门的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合格率为检查指标,比较优化前后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的效果。结果:我院通过建立检查督导小组、药师宣教、信息化管理、处方审核及个体化给药、用药指导、处方点评及用药错误上报等措施对高警示药品进行风险控制和持续优化。与优化前比较,优化后临床科室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合理率由37.3%提高至80.1%(P<0.01),药学部门高警示药品管理和使用合理率由59.2%提高至85.0%(P<0.01);但仍存在高警示药品账物不符、用药错误未全部及时上报、审方软件规则建立不完善、用药指导不充分、个体化给药药品品种较少等问题。结论:通过对高警示药品管理及优化,有效提高了我院临床科室及药学部门对该类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阳柳  韩勇  申青  周逸梦  任为  闫峻峰  童荣生 《中国药房》2023,(21):2561-2577
为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处方(医嘱)的审核点评工作,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牵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3年1月13日确定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组织编写了《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处方(医嘱)审核点评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编写组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法律法规及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对《目录》中30种药品的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类,并制定审核点评细则,经过2轮德尔菲法线上问卷调查,并通过2次专家线上会议充分讨论后经指导委员会审核,形成最终《规则》。本《规则》旨在为医疗机构开展《目录》中药品的合理用药评价提供参考,进而实现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纳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中的罕见病药品数量呈上升趋势,国谈罕见病药品在医疗机构的落地是评价国谈政策效果的关键。现以湖北省医疗机构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药品网上采购数据为依据,对2017年至2021年间4次国谈的罕见病药品开展研究。选择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限定日费用及采购金额等指标进行政策前后比较,采用灾难性卫生支出指标评价国谈罕见病药品的可负担性。分析发现,2017至2021年,在21种国谈罕见病药品中,5种药品未被湖北省医疗机构采购。与2018年相比,2019年的采购DDDs与采购金额下降,2020年至2022年的国谈罕见病药品采购DDDs和金额逐年上升。在医保报销前,年治疗费用超过城镇、农村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的药品分别有14、15种。经职工医保报销后,年治疗费用超过城镇、农村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的药品分别有7、10种;居民医保报销后分别有10、13种。由此建议政府牵头完善罕见病药品多方共付的机制,对特困人群做到分类管理,以此夯实民生兜底保障。  相似文献   

7.
任爽  梁健华 《中国药物警戒》2013,(8):501-504,507
目的探讨药师在医疗机构内高危药品管理的作用和具体方法。方法参考美国ISMP公布的2012年版最新高危药品目录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推荐目录,并查阅文献搜集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的管理经验和策略。结果阐述了高危药品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最新的国内外公布的药品分类和管理办法;总结了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在高危药品管理上的新理念、技术和举措;分析了药师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作用;介绍了我院开展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及体会。结论建立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推荐目录和自身特点制定本机构内的高危药品目录,建立符合自身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医院内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和切入点,以提升药物安全管理水平.方法 制定我院高危药品目录,开设用药安全宣传栏及安全用药教育,介绍常用高危药品种及注意事项,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结合我院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加强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结果 我院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降低了高危药品在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结论 在目前"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合理安全用药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医疗机构内对高危药品实施针对性管理.建议各医疗机构制定本机构相应的高危药品目录和管理制度,以提高对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加强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为各级医疗机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时采购提供参考。方法 邀请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30位药学专家、临床专家、行政管理专家和卫生技术评估专家,运用德尔菲法,通过2轮专家意见调查和4轮讨论后形成《长三角基于药品快速评估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专家共识》。结果 制订了简便、快速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规范化管理流程;建立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申请表、快速评估表和临床用药后评估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评估采用基于临时采购的必要性,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和其他属性6个维度的快速评估方法。推荐必要时开展临床用药后评估,包括药品临床应用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3个维度。结论 通过规范管理流程、明确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内容、开展临床用药后评估3个层次,为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审批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形成了用药全程闭环管理,可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和用药安全,规范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上市,临时采购需求日益增高.由于药品临时采购缺乏明确规定,新型抗肿瘤药物存在较多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医疗机构对于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时采购普遍缺乏有效管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通过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优化药品临时采购审批流程,临床药师通过"基于循证证据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儿童罕见病多学科诊疗(MDT)的药学服务模式。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临床药师参与儿童罕见病MDT过程,通过基于循证实践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药物可及性,药学监护,药物治疗管理,全程参与患儿诊疗过程,构建儿童罕见病MDT的药学服务模式。结果 2021年1月-2022年4月,我院临床药师共累计参与39例罕见病患儿的MDT,包括罕见病住院患儿21例,罕见病门诊患儿18例,共涉及23种罕见病;完成罕见病住院患儿药学查房45例次、药学会诊26例次,罕见病门诊患儿MDT讨论25例次、药学门诊5例次,院内外罕见病患儿用药教育38例次,院外患儿随访25例次。有24例(61.54%)患儿涉及超说明书用药,涉及13种罕见病和16种治疗药品,其中11种药品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超说明书用药备案;3种药品完成临时采购药品审核评估;完成医保药品和高值药品处方审核268例次。结论 我院初步建立了儿童罕见病MDT“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闭环药学服务模式,该模式提高了我院儿童罕见病治疗药物的院内可及性、临床应用的规范性及儿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后用药情况。方法抽取围手术住院病历360份,其中临床药师干预前(2010年10-12月)180份,干预后(2012年10-12月)180份,根据抗菌药品合理使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后,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抗菌药品用药时机、疗程的合理性明显提高。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抗菌药品使用的干预,我院围手术期用药合理性有所提高,临床药师对规范抗菌药品的使用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数据,厘清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方法 以江苏省2019年2 555家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数据为基础,围绕用药数量及用药需求集中度、上下级用药衔接、基药目录和医保药品目录的使用现状,对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 医疗机构临床常用药品品种数在3 200种左右,远小于当前上市药品总数,但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需求集中度在<10%的药品均>1 000个。医疗机构日常配备使用的药品可形成良好的上下级用药衔接。医疗机构用药需求集中度在>30%的药品中,基层与二级医疗机构药品重合率为74.29%,二级与三级医疗机构药品重合率为97.99%。医疗机构虽然基本形成了以基药为主导、医保药品为重点的"1+X"用药模式,但基药的配备情况与达到国家"986"目标仍存在一定距离。结论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医院药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医疗机构用药集中度和用药合理性;继续强化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用药衔接,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以及中国疾病谱的变化为前提调整和完善基药目录,持续巩固基药目录和医保药品目录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市属公立医疗机构对重点监控药品进行目标性管控的成效分析,为优化管控策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纳入重点监控药品调查,对比市属公立医疗结构2018年10月—2020年9月的采购金额、药占比、限定日剂量等数据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对监控后数据分析,评价重点监控药品使用情况及管控实施效果。结果 根据目录及临床应用纳入18种重点监控药品,管控前后对比,采购金额从9 941.86万元下降至4 343.27万元,用药频度下降41.34%,占总药品采购金额比例从3.80%下降至1.98%。其中,二级医院的重点监控药品占总药品比例显著高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心脑血管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中降幅较大;而丁苯酞、胞磷胆碱等口服制剂在三级医院下降较大。结论 重点监控药品的目标性管控有显著成效,三级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管控,对重点监控药品使用情况分析,有助于优化管控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锐  李忻 《中国药事》2022,36(10):1182-1189
目的: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方法:完善组织架构,通过制定医院重点监控药品品种管理制度,编制医院重点监控药品品种目录,搭建“合理用药防控预警体系”,使用“ATC/DDDs系统”工具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意见等措施,对比管控前后的重点监控药品品种销售金额及占比、门诊及住院次均药费、药占比等药事管理指标,评价其实践效果。结果:重点监控品种的用药合理性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适应症和联合用药方面的合理率提高更为显著。重点监控药品品种销售金额由2019年22443.07万元降至2021年6857.18万元,销售占比由2019年19.18%下降至2021年7.06%;门诊次均药费由2019年105.13元降至2021年74.57元,住院次均药费由2019年6669.61元降至2021年5310.09元;药占比由2019年28.7%下降至2021年20.76%。结论: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降低重点监控品种销售金额及占比、门诊及住院次均药品费用、药占比,促进了重点监控药品品种的合理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及医院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医院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对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性管理与效果评价,为促进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干预前(2021年1—3月)与干预后(2022年1—3月)重点监控药品的销售金额、人均费用、合理率及不合理类型。结果 经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干预,重点监控药品的销售金额均下降,大部分重点监控药品的人均费用均下降,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8.80%升至94.84%(P<0.05),其中适应证不适宜、溶媒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明显减少(P<0.05),但用法用量不适宜与疗程不适宜改善不明显(P>0.05),需进一步维护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规则库。结论 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及时干预重点监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提高重点监控药品应用的合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7,(22):3102-3105
目的:改变病区药品管理模式,促进患者及时、合理用药。方法:使用自动化智能药柜(ADC)对我院部分病区药品进行管理,并从ADC中药品管理程序、药师对ADC的管理、使用ADC管理病区药品时的相关措施及使用ADC后的效果评价(以5个病区使用ADC前后基数药品种类、调剂临时医嘱平均时间、退药次数为指标)等方面对其使用实践进行介绍。结果:通过筛选入柜药品及制订取药流程等建立了ADC中药品的管理方法;药师通过对ADC药品建立药品目录、进行补货与库存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加强监督检查等实现了对病区ADC药品的管理。与使用ADC前比较,5个病区的基数药品种类从平均65.8种增至157.2种;调剂临时医嘱平均时间由24.5 min降至5.8 min;3个月的平均退药次数由约200次降至约20次(P<0.05或P<0.01)。结论:病区使用ADC管理药品不但提高了病区药品使用便捷性、提升了护士管理病区药品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药师的药学服务质量,改变了药品管理模式,促进了患者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临床用药评价体系联合信息技术在我院重点监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9年1~7月重点监控药品600份病历中不合理使用情况及统计全院重点监控药品的金额占比作为监管前数据,统计我院2019年8月~2020年2月重点监控药品专项点评的1647份病历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以及统计金额占比作为监管后数据。利用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比分析监管前后两组的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率以及使用金额占比变化情况。结果 自2019年8月实施重点监控药品监管模式后,平均使用金额占比由17.9%下降为12.51%。降幅为43.25%;使用合理率由96.36%上升为97.52%。升幅为1.21%。监管后较监管前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金额占比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β3=-2.468214,P<0.01),使用合理率上升有统计学差异(β3=1.629892,P<0.01)。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临床用药评价体系联合信息技术在我院重点监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相关医院借鉴。  相似文献   

19.
柯森方  杨剑  陈光  王秀琴 《中国药师》2012,(11):1637-1638
目的:探索医院药品采购新模式下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变化,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每月各1000张门诊处方,对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新模式下指标变化。结果:2010年7月~2011年6月相关合理用药指标: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分别为2.25和2.13;门诊抗菌药使用率分别为21.75%和18.92%;注射剂使用率分别为29.25%和28.17%;基本药物品种数分别为38.08%和54.82%;处方平均金额分别为164.75元和134.75元。结论:改变药品采购模式后我院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下降,注射剂使用率略有降低,基本药物品种数使用显著升高,门诊抗菌药使用率降至20%以下,处方平均金额显著下降。各指标改变提示药品采购新模式下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点监控药品监测平台的合理应用管理指标,为提高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论证的方法,提出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的指标。结果与结论:最终明确了医疗机构采购前20位药品目录、重点监控药品采购品规数、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品使用率、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患者单个重点监控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患者重点监控药品次均费用增幅、使用重点监控药品的医嘱点评比例等8项重点监控药品通用性指标,以及医疗机构基本情况、病案首页、住院患者用药数据、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数据等4项数据采集项目。综上,建立的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监测平台可为提高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