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所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系统筛选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将其分为降低组和正常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感染部位、微生物检查结果、抗感染治疗方案、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时机及转归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其中降低组79例,正常组2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为75.96%。相关性分析发现,替加环素用药疗程、FIB基线值和腹腔感染是重症感染患者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影响因素。34例(43.04%)在替加环素使用4~6天后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IB下降中位时间是第5天。结论:重症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较为常见,与用药疗程、FIB基线值和腹腔感染有关,尤其对低FIB基线值及腹腔感染的患者应积极监测纤维蛋白原指标,加强疗效评估,缩短替加环素用药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致重症感染患者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01例重症医学科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应用替加环素后患者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分为低FIB组[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FIB)<2.0 g/L, 43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FIB≥2.0 g/L, 58例)。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停用替加环素后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低FIB组的腹腔感染占比41.86%、维持剂量100 mg q.12 h.占比30.23%高于对照组的10.34%、12.07%,用替加环素前FIB水平(3.71±1.27)g/L低于对照组的(4.65±1.49)g/L,替加环素应用时间(8.98±2.47)d长于对照组的(7.33±2.33)d(P<0.05)。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应用替加环素前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应用替加环素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致病菌、用替加环素前器官功能、负荷剂量100 mg、联合应用头孢哌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否与浓度有相关性,并确定造成该不良反应发生的浓度阈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记录其用药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值及其他临床指标,按设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不良反应(ADR)组49例,对照组74例。分析两组患者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值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发生ADR的浓度折点。结果 ADR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替加环素剂量、疗程等临床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加环素谷浓度(Cmin)、峰浓度(Cmax)和24 h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通过ROC曲线得到替加环素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折点为Cmin=0.775μg·mL-1,AUC0-24 h=28.38μg·h·mL-1。结论 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临床在应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感染时,一方面要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本院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121例,按照3 1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HFIB的发生情况予以预测与验证。结果 训练集91例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期间有23例(25%)发生HFIB,疗程和基线纤维蛋白原(FIB)是发生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Y=-1.344+0.118X疗程-0.679X基线FIB。构建各危险因素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发现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联合预测因子的Youden指数最大(0.704)时,其在ROC曲线上最佳截断值为-2.702。30例验证集患者验证该模型准确率为87%。结论 疗程和基线FIB为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拟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HFI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1例独立文献报道,患者多为男性,偏老龄。11例病例中5例采用常规剂量治疗,3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11例患者中有8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FIB低于1g·L-1,3例FIB介于1~2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介于3~10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替加环素对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整理关于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替加环素使用时间、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15例个案报道,Naranjo’s评分多为“很可能”,男性患者10例,7例采用常规推荐给药方案,6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低于1 g·L-1,4例介于1~2 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为使用替加环素后3~10 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 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可致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使用期间应密切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对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药物治疗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替加环素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可能发生在使用替加环素5~7d,并且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是持续性的,一旦停止使用替加环素,纤维蛋白原在5d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在使用替加环素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12):2167-2170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疗,根据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特点,细菌的药敏结果,并通过检索查阅文献,向医师建议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黏菌素B膀胱冲洗,并增加替加环素剂量,且在降阶梯治疗效果不佳时及时将磷霉素更换为替加环素,医师予以采纳,最终患者的感染得到安全有效的控制,并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发挥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结合自身临床药学实践经验和最新文献进展,参与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提出更换抗菌药物、停用地塞米松及加大替加环素用量等建议.结果 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调整抗感染方案后,患者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摘 要本文分析一例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耐药菌感染治疗提供参考。在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临床药师通过分析与评价,提出抗感染药物治疗建议:给予阿米卡星联合磷霉素、替加环素。医师采纳建议,患者感染症状控制较好。临床药师参与复杂难治性感染病例治疗可以为临床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建议,提高临床抗感染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分析替加环素辅助治疗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效果。将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84例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42例、替加环素组42例。常规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替加环素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替加环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胸片恢复正常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白细胞、CRP水平。替加环素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率高于常规组(P<0.05),替加环素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胸部X线片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干预后替加环素组白细胞、CRP水平优于常规组(P<0.01)。替加环素辅助治疗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病情,缩短症状、生化指标和胸片恢复正常时间,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蒋春晖 《中国药房》2012,(42):4013-4015
目的:了解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替加环素抗耐药菌作用及应用的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替加环素对临床各种多重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以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及临床疗效。结论:替加环素具有较强的抗耐药菌活性,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中可考虑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替加环素是一种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因其耐药率低、抗菌活性强,临床使用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伴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其安全性争议也越来越多,关于凝血系统的不良反应报道明显增多,研究报道相关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综述了替加环素引起的凝血系统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替加环素用药期间可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等凝血参数的改变,长疗程使用替加环素、用药前低纤维蛋白原值、腹部感染、高龄和肾功能损伤可能是替加环素相关凝血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寻找证据,分析替加环素用于小儿耐药支原体合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1例该混合病原菌感染的患儿提供治疗决策,并实施药学监护,患儿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未发生替加环素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在小儿超说明书用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儿童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替加环素(tigecycline)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生素,为甘氨酰环素类(glycyclines)抗生素的首个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四环素相似.替加环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用于治疗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复杂腹腔内感染.通常,替加环素偶致急性胰腺炎,但近年资料表明,替加环素致急性胰腺炎有所增加.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以及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升高.替加环素致胰腺炎的机制尚不明确,但由于替加环素的结构与四环素结构相似,推测替加环素是通过四环素致胰腺炎的同样机制引起急性胰腺炎.替加环素若引起胰腺炎,应立即停药,保持患者禁食状态,静脉给予足量液体,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替加环素使用期间,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监测患者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例急性复杂性腹腔感染IgA肾病患者经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后出现构音障碍的案例。患者经替加环素治疗后出现构音障碍,经临床药师参与对其症状与药物关联性进行分析,建议医师对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同时替加环素减量,经过这一治疗后患者构音障碍好转,停用替加环素后构音障碍逐渐消失。肾功能不全患者及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应警惕药物浓度偏高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替加环素为广谱抗菌药物,具有耐受性良好、安全有效等特点。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替加环素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个案报道逐渐增多,仍缺乏系统性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替加环素在治疗中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和潜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南药学》2018,(3):343-347
替加环素是首个甘氨酰四环素类抗生素,因其超广泛的抗菌谱以及对多重耐药致病菌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被广泛的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严重感染患者中。由于急重症感染患者大多存在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差等情况,加上多数情况已超出替加环素说明书的指导范围,临床医师在选择替加环素治疗剂量时常常无从下手。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合整理,对替加环素用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烧伤科及儿科重症感染时的剂量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临床使用替加环素的安全性.方法 借助于某三甲医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不良反应主动监测软件筛选使用替加环素发生低钙血症的患者,结合电子病历和药品不良反应判定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替加环素与发生低钙血症相关.结论 建议临床使用替加环素时,应加强对血钙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不动杆菌属细菌是临床常见的非发酵糖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中,是引起多种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不动杆菌逐渐出现了多重耐药甚至全耐药株,有效抗菌药物极少,给临床感染的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近年来发现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疗效,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也存在耐药性,本文就目前国内外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耐药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机制主要与AdeABC外排泵系统有关,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外膜LPS修饰.还需要针对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从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