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ST36)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机制。向大鼠乙状结肠注射福尔马林制作内脏痛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A、B、C和D组:A组为单纯内脏痛组;B组为预先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再制作内脏痛模型;C组为制作内脏痛模型后再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D组为对照组。观察大鼠痛行为表现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内脏痛大鼠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OX42的表达变化。单纯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内脏痛+针刺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略减低,针刺+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明显减弱。单纯内脏痛大鼠DCN内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增强;内脏痛+针刺组大鼠DCN中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减弱;针刺+内脏痛大鼠DCN中GFAP和OX42表达减低更加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明显地减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内脏痛反应,这种作用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外周注射福尔马林对大鼠前扣带皮层(ACC)中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4以及与胶质细胞密切相关的炎症前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行为学检测和RT-PCR方法,观察了大鼠单侧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的行为学变化,并检测了在不同时间点ACC中GFAP、S100B、CD14、IL-1β和TNF-α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福尔马林急性疼痛刺激的大鼠出现典型的双时相自发性疼痛反应。ACC中GFAP和S100B mRNAs表达水平在刺激后30min、1h增高,2h恢复正常;CD14 mRNA表达水平在15min开始增高,1h达到高峰,6h恢复正常;IL-1β和TNF-αmRNAs表达水平在刺激后30min、1h、2h增高,6h恢复正常。上述结果表明,福尔马林外周急性伤害性刺激能够诱导ACC内短暂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激活及IL-1β、TNF-α表达增高,提示激活的胶质细胞及表达上调的炎症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伤害性信息的调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刺激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以及细胞因子IL-β、TNF-α的表达变化。方法结合行为学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大鼠后爪注射CFA后疼痛感觉的变化,并检测了PAG中上述标记物和细胞因子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注射CFA后,注射侧后爪出现热痛过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大鼠的热痛过敏14d基本恢复正常,但机械性触诱发痛持续到21d时仍未恢复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CD14、细胞因子(IL-β、TNF-α)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均有增加。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与炎性疼痛的起始相关,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疼痛的维持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可能对痛觉过敏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刺激对杏仁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以及细胞因子(IL-β,TNF-α)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行为学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了大鼠后爪注射CFA后的痛行为变化,并检测了在不同时间点杏仁核内GFAP、IL-β和TNF-α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注射CFA后,注射侧后爪出现热痛敏和机械性触诱发痛;大鼠的热痛敏在14d时基本恢复正常,但机械性痛敏持续至21d时仍未恢复正常;GFAP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显著增加;而IL-β和TNF-α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均有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疼痛的维持相关,而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可能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制备骨癌痛大鼠模型,探究羟考酮是否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4(TLR4)、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大鼠骨癌痛。方法:选取72只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癌痛组、阳性药物组、羟考酮高浓度组、羟考酮低浓度组、羟考酮+TLR4激活组,每组12只。术前1 h、术后3 d、5 d、7 d、10 d进行动物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后足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脊髓TNF-α、IL-1β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补体C3受体(OX-42)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TLR4、p38MAPK、p-p38MAPK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TWL、MWT值显著降低,大鼠脊髓TNF-α、IL-1β、OX-42水平、TLR4蛋白表达量、p-p38MAPK/p38MAPK显著升高(P<0.05);与骨癌痛组相比,阳性药物组、羟考酮高浓度组、羟考酮低浓度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TWL、MWT值显著升高,大鼠脊髓TNF-α、IL-1β、OX-42水平、TLR4蛋白表达量、p-p38MAPK/p38MAPK显著降低(P<0.05);与羟考酮高浓度组相比,羟考酮低浓度组、羟考酮+TLR4激活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TWL、MWT值显著降低,大鼠脊髓TNF-α、IL-1β、OX-42水平、TLR4蛋白表达量、p-p38MAPK/p38MAPK显著升高(P<0.05);阳性药物组与羟考酮高浓度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可通过抑制TLR4/p38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和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骨癌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建中汤是否通过干预ERK1/2/核因子κB(NF-κB)通路及其下游分子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 方法 采用母婴分离、乙酸灌肠、鸡卵清白蛋白腹腔注射等方法制备IBS内脏痛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大建中汤(10.8g/kg)治疗组和匹维溴铵(45mg/kg)对照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14 d。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采用腹壁撤退反应(AWR);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ERK1/2 mRNA、核因子κB(NF-κB)mRNA、环氧化酶-2 (COX-2 )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及COX-2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于60、40及20 mmHg压力下AWR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ERK1/2、NF-κB、COX-2和MMP-9 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大鼠相比,大建中汤组(60、40和20 mmHg 压力)的 AWR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ERK1/2、 NF-κB、COX-2和MMP-9表达下降明显 (P<0.05);与匹维溴铵对照组相比,大建中汤治疗组ERK1/2、NF-κB、 COX-2和MMP-9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建中汤通过干预ERK1/2/NF-κB通路及其下游分子,发挥治疗IBS内脏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大鼠脑内海马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反应和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以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清醒状态下自制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备PCC模型,致伤后随机分为3 h、12 h、1 d、2 d、3 d、7 d组(n=5),另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小鼠抗鼠OX-42单克隆抗体(MG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C组和正常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OX-42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OX-42表达很少甚至很难发现,PCC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的OX-42的表达呈现伤后逐渐增高趋势,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 d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PCC损伤早期海马MG出现激活后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提示MG参与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青春期间歇性酒精暴露(AIE)大鼠成年期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和表型极化的影响。方法:出生后28 d(P28)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安静(SS)组、生理盐水运动(SE)组、酒精安静(AS)组和酒精运动(AE)组。从P28到P55,AS和AE组大鼠进行酒精灌胃(200 g/L乙醇,5.0 g/kg,2 d灌胃,2 d休息,共灌胃4周),SS和SE组大鼠在同一时点接受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从P28到P83,SE和AE组大鼠进行8周跑台运动干预。八臂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和表型;ELISA检测海马组织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结果:运动减少AIE大鼠八臂迷宫实验中的工作记忆错误和完成时间(P<0.05或P<0.01)。运动减少AIE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数量(P<0.01),降低小胶质细胞形态指数(P<0.01)。运动减少AIE大鼠海马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P<0.01),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P<0.01)。运动减少AIE大鼠海马组织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癫痫模型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Rg1-L组)和人参皂苷剂量组(Rg1-H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备癫痫大鼠模型;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发作情况;ELISA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qRT-PCR检测各组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和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小胶质细胞中iNOS、Arg-1蛋白表达。结果 model组大鼠症状达到Ⅲ级及Ⅲ级以上较control组显著增加,人参皂苷Rg1使大鼠的癫痫症状得到改善;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DA(P<0.001)、TNF-αm RNA(P<0.001)、IL-1βmRNA(P<0.001)的表达水平上调,SOD(P<0.001)、IL-10 m RNA(P<0.001)的表达水平下调,而人参皂苷Rg1使大鼠海马组织中MDA(P<0.05)、TNF-αm RNA(P<0.05)、IL-1βmRNA(P<0.05)的表达水平下调,SOD(P<0.05)、IL-10 mRNA(P<0.05)的表达水平上调;model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不完整,细胞间间隙增大和排列紊乱,人参皂苷Rg1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变,可见细胞排列较规则,大部分细胞形态正常;model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显著上升(P<0.001),人参皂苷Rg1组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下降(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01),iNOS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1),Arg-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与model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5),iNOS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Arg-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降低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增加Arg-1蛋白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癫痫大鼠发作的等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对于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1、2、3、4周和5周组(DM1,DM2,DM3,DM4,DM5),同周龄SD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比观察糖尿病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caspase-3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DM1和DM2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增粗;DM3和DM4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增粗、变长,其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M5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僵硬,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3,DM4,DM5大鼠海马区GF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1,DM2(P0.05)。caspase-3/GFAP免疫组化双标结果显示:DM1和DM2大鼠海马区偶见caspase-3阳性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而DM3,DM4,DM5大鼠海马区caspase-3/GFAP双标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DM5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DM3和DM4(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糖早期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持续性糖尿病高血糖可诱导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并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用不同剂量的雷公藤甲素[10、25、50μg/(kg·d)]预处理5d后,海马注射内毒素(LPS,4μg)24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蓖麻凝集素-1(RCA-1)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LPS注射引起注射部位GFAP表达增加,RCA-1阳性细胞增多、变大。而雷公藤甲素[50μg/(kg·d)]可明显下调LPS诱导的GFAP和RCA-1的表达,其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雷公藤甲素对海马内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刺激后,大鼠丘脑中线核群和板内核群中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以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在炎症刺激后的4 h、3 d和14 d,丘脑中线核群和板内核群中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CD14、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mRNA和蛋白均有增加;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在炎症后的3 d和14 d,其mRNA和蛋白有显著增加.结论:外周炎症性刺激能够相继激活丘脑中线核群和板内核群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并使炎症前细胞因子表达增多.提示该部位的胶质细胞可能通过细胞因子参与对炎症性疼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鼻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否能减少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慢性自发性癫痫的发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经鼻给予大鼠重组人TGF-β1或等量PBS溶液,以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癫痫持续状态后7 d经动态视频记录其活动,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离子钙结合接头分子1(Iba1)免疫组化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组织胶质细胞的活化,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的死亡。结果:TGF-β1有效降低自发性癫痫的平均频率、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癫痫持续状态后14 d TGF-β1治疗组海马区活化的胶质细胞明显少于匹罗卡品模型组(P<0.05);TGF-β1显著降低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死亡(P<0.01)。结论:经鼻给予TGF-β1可降低大鼠自发重复性癫痫发作,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神经元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GFAP和NOS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3、7d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以及GFAP免疫组化和NADPH—d组化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结果:损伤区周围皮质GFAP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伤后1d即有明显增加,伤后3d、7d数量持续增加;损伤侧海马CAI~3区和DG各层GFAP阳性细胞排列紊乱,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GFAP阳性细胞数量与正常侧及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变化。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伤后3d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中GFAP与NOS双标细胞分别占GFAP阳性细胞的14.2%和13.4%左右。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量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表达增加并且部分转化为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参与了脑组织的损伤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鼠在戊四氮导致癫痫发作早期前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显示前脑内OX-42和Fos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并用双重标记显示OX-42和Fos阳性细胞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在戊四氮导致大鼠癫痫发作早期(从15min到360min),前脑的小胶质细胞0X42表达阳性,随着存活时间的变化,OX42的阳性反应经历逐渐升高又降低的过程;Fos蛋白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有表达,也呈现逐渐升高又降低的变化;Fos在小胶质细胞表达高峰的时间早于在神经元的表达;另外0X-42阳性小胶质细胞和Fos阳性神经元在前脑分布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等部位。以上结果表明,前脑的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一样在戊四氮所致癫痫发作的早期表现明显的反应,但小胶质细胞反应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前两组则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和第四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h给予T10腹腔注射,随后每12 h给予腹腔注射药物1次,持续用药7 d;第一组和第三组则以相同方式给予100 ml/kg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辐射热法和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的痛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T10 3d和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连续给药7 d后大鼠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CFA+Veh组相比,CFA+T10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辐射热痛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并持续到造模成功后7 d,表明腹腔注射T10可以明显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辐射热痛敏。(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3 d和7 d后CFA+Veh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CFA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量分别在CFA造模后3 d和7 d显著增高(P0.05),而给予T10 3 d和7 d后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IBa-1和GFAP的活化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Saline+Veh组相比,CFA造模7 d后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腹腔注射T10 7 d后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T10可以显著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腰骶髓和延髓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对慢性结肠炎的反应,及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反应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实验组(n=17)给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对照组(n=16)给予生理盐水灌肠.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大鼠腰骶髓和延髓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Fos阳性神经元.结果TNBS灌肠后,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中间外侧核(Ⅴ层)、后连合核(Ⅹ层)和腹角外侧核(Ⅸ层).Fos阳性神经元集中分布在背角深层(Ⅲ~Ⅳ,Ⅴ~Ⅵ层).在延髓,两者均主要分布在由孤束核、中间网状带和腹外侧区组成的延髓内脏带(MVZ).TNBS灌肠后3、7、14 d,脊髓中GFAP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BS灌肠后3 d,延髓中GFAP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BS灌肠后28 d,脊髓和延髓中GFAP阳性细胞密度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肠炎性刺激引起脊髓和延髓中星形胶质细胞激活.随着结肠炎的恢复,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下降.在延髓内脏带,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反应性神经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抑制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及长春西汀组(Vin),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复制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长春西汀组术后腹腔注射长春西汀10 mg/kg,共计28d。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ELISA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Iba-1/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志物Iba-1/Arg1;Western blot检测Notch/Jagged通路相关蛋白Notch-1、NICD、Rbp-Jk及Jagged-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长春西汀显著改善大鼠认知功能,改善大鼠海马区病理损伤,显著增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大鼠脑内IL-1β与TNF-α水平,显著增加大鼠脑内IL-10水平;显著降低Iba-1/iNOS细胞数量,显著增加Iba-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能力、GFAP免疫阳性细胞结构和亚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苯丙胺腹腔注射SD大鼠,用水迷宫检测其空间辨别性学习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结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用电镜方法检测GFAP免疫阳性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学习能力检测发现,在14d以前,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潜伏期缩短(P0.05);在15~28d,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正确率降低(P0.05);在29~42d,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正确率降低、平均运行时间延长(P0.05)。GFAP阳性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和分子层;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与游水组相似,但细胞突起变长及增粗,分支增多,且各亚区比正常对照组相应亚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苯丙胺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似,但细胞突起变长、增粗和分支增多更明显,各亚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比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应亚区增多(P0.05);电镜观察发现苯丙胺组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亦可见退变星形胶质细胞。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苯丙胺导致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引起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损害。  相似文献   

20.
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癫痫复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癫痫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检测细胞释放谷氨酸(Glu)和NF-κBp65表达的变化。将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注射入慢性马桑内酯致痫发作间期大鼠之侧脑室,观察动物行为和脑电图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海马NF-kBp65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1.TNFα可明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释放Glu,并快速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核内NF-kBp65的表达。2.侧脑室注射ACM可引起大鼠4级癫痫行为及典型的痫样脑电图表现;注射ACM后0.5h即可观察到海马回特别是CA1区细胞核内p65的表达,2-4h达高峰,8h恢复至对照水平;注射ACM后1h海马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开始高于对照组,4h达高峰,8h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可溶性的神经活性物质引起慢性癫痫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