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国秀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26-27,30
目的应用常规方法、生理盐水及0.5%聚维酮碘三种不同的方法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方法京山县人民医院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将450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A、B、C三组,对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不给予腹壁切口保护,缝合切口时也不冲洗(常规方法组)。对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关腹后更换手套、血管钳、缝合针、线及纱布,用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再缝合腹壁各层(生理盐水组)。C组先用0.5%聚维酮碘液浸泡腹壁各层,时间为2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聚维酮碘组)。术后随访5年,即产后42d、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隔1年,连续4年门诊复查随访。了解剖宫产术后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疼痛是否与月经有关。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如有包块抽血检查CA125,彩超检查腹壁切口的情况,包块术后病检的结果。结果B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C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切实有效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6月—2007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疾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于诊断,经局部病灶切除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复发率低.结论 剖宫产后腹壁瘢痕处肿块伴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诊断依据,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直接原因,手术中认真保护、清洗切口,是避免切口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玉  焦玉霞 《甘肃医药》2010,29(2):177-17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15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主要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151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冲洗法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值症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两种不同方法剖宫产术进行分析。结果冲洗法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降低。结论冲洗法是可以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0.5%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方法:将450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A、B、C三组,剖宫产手术时,A组孕妇不保护腹壁切口,也不冲洗缝合切口;B组孕妇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关腹后更换手套、血管钳、缝合针、线及纱布,用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再缝合腹壁各层;C组与B组相似,先用0.5%聚维酮碘液冲洗,聚维酮碘液浸泡2分钟,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随访5年,了解剖宫产术后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疼痛是否与月经有关,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以及彩超检查腹壁切口的情况。有包块术后病检的结果。结果:B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C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王坤 《中外医疗》2010,29(21):104-104
近年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近5年共收治该病患者18例,实施手术切除效果良好。目的治疗和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法手术切除异位肿块,术后口服米非司酮。结果手术治疗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2年无切口肿块及经期疼痛发生。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减少宫腔操作;缝合子宫后充分清洗腹腔;缝合腹壁更换针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老式(腹壁切口纵式)剖宫产与新式(腹壁切口横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来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到2007年所收治的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2例做的是腹壁切口纵式剖宫产,9例为做的是腹壁切口横式剖宫产。结果子宫内膜的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结论尽量减少剖宫产率,术中避免或尽量减少子宫内膜的种植,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行病灶挖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通过翻阅相关资料等对7例患者发生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原因加以分析,提出预防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措施。结果 7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为医源性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应当注重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降低医源性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减少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01月-2012年12月宝应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抗感染治疗,使切口愈合无复发。结论:预防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主要是防止子宫内膜碎片种植、手术时要保护好盆腔及切口,缝合手术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杜绝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1.
铁小菊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38-138,140
目的分析研究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63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结果 63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大多相同,采用手术和术后用药相结合全部治愈。结论 63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手术和术后用药相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周云兰  叶东 《中外医疗》2014,(35):27-28
目的 探讨行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皮内连续缝合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行妇产科手术的病人200例腹部切口缝合法随机分为皮内缝合组(对照组)和间断缝合组各100例,观察组100例(剖宫产术80例,妇科手术20例)用4-0可吸收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皮肤切口,其中疤痕腹18例;对照组100例(剖宫产术70例,妇科手术30例)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其中疤痕腹1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99例甲级愈合和1例乙级愈合(没有疤痕者);对照组有94例甲级愈合和6例乙级愈合,其中有2例疤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产后42 d,观察组术后腹壁遗留瘢痕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用可吸收缝线行皮内缝合,切口疼痛轻,愈合好。无需拆线,瘢痕小更加美容,病人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程芙蓉 《吉林医学》2014,(19):17-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手术治疗组)20例。结果:观察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后CA125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萍凤 《华夏医学》2013,(6):1117-1119
目的:探讨首次不同剖官产手术方式对术后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以期改良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2例二次剖宫产术资料,比较采用新式剖宫产改良术式的患者92例(观察组)和采用新式剖官产常规术式患者80例(对照组)的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式剖官产术所致的盆腹腔粘连较新式剖官产术明显减轻.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必须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及关闭脏壁层腹膜.  相似文献   

15.
190例二次剖宫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秀琴  游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459-1461
目的:探讨初次剖宫产对二次剖宫产形成的各种影响。方法:对190例二次剖宫产(研究组)和200例首次剖宫产病例(对照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两组均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研究组切除原手术疤痕进腹,对照组取下腹部横切口,比较两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T1)、手术总时间(T2)、术中粘连情况及术中出血情况。结果:二次剖宫产组因不同程度的粘连引起的T1、T2均明显长于首次剖宫产组(P<0.05),术中出血发生率及术中粘连率均高于首次剖宫产组(P<0.05)。结论: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子宫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组50例剖宫产术时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住院患者采用常规止血方法无效时,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随机选择25例同样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方法治疗无效,用传统方法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在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产褥病率等方面对比两组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例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其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产褥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一种操作简单、耗时短、损伤小、恢复快的方法,既能治疗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不良所致的产后出血,又可使产妇免于切除子宫的危险,并能保留生育功能,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引起的难治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康美霞  游丽雅 《河北医学》2011,17(3):326-32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于腹壁切口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腹壁肿块均经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内膜异位结节多见于皮下,占80.9%,切除病灶肉眼观为紫蓝色、深褐色结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