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乙肝五项进行检查,并探究分析其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由检验科的主管检验室为其乙肝五项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乙肝五项的检查结果。结果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与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大三阳)有39例(39.80%),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与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小三阳)有21例(21.43%)。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84.69%)明显高于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率(10.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为患者检查乙肝五项可以有效地减少乙肝的发生,更好地预防乙肝,建议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浦口区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2009~2010年进行预防性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抽取空腹血样3~5 ml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5 324例接受检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074例,检出率为4.24%,HBV标志物五项[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全阴者11 322例次,占44.71%.乙肝大三阳102例,检出率为0.40%,其中男84例,占82.35%,女18例占17.65%;乙肝小三阳524例,检出率2.07%,其中男318例,占60.69%,女206例,占39.31%.结论 受检者存在感染的概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没有保护性抗体的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或补种.  相似文献   

3.
克服乙肝五项指标检测临床应用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五项指标通常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又简称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指标作为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标志,在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健康体检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由于对HBV感染者体内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不少的误区,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克服乙肝五项指标检测临床应用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五项指标通常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又简称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指标作为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标志,在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健康体检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由于对HBV感染者体内抗原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不少的误区,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盛映 《中国乡村医药》2010,17(11):60-60
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是实验室诊断HBV感染和病毒在体内复制有传染性的指标。由于受方法学的限制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Pre-S1蛋白与“两对半”、HBV—DNA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癌病毒DNA(HBV-DN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92例表面抗原阳性标本的Pre—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00例乙肝表面e抗原(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89.5%,HBV-DNA阳性率92.0%;280例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42.9%,HBV.DNA阳性率32.1%;100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27.0%,HBV.DNA阳性率23.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S1抗原与HBV—DNA总符合率为93.1%。在HBV.DNA的低拷贝(103—106copies/ml)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与HB-VeAg、HBV-DNA呈正相关,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肝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HBc)、表面抗体(抗HBs)与e抗体(抗HBe)五项检验,统计检验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乙肝五项检验均呈阳性,HBsAg阳性123例(94.62%),男性75例、女性48例;HBeAg阳性72例(55.38%),男性42例、女性30例;抗HBe阳性110例(84.62%),男性75例、女性35例;抗HBs阳性44例(33.85%),男性26例、女性18例;抗HBe阳性42例(32.31%),男性29例、女性13例,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指标(P0.05)。结论:乙肝五项检验可作为临床检查的初检项目,通过检验结果可评估患者的抵抗力、感染程度与病毒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验结果。方法16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各项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分析仪检测HBV-DNA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总胆汁酸水平。观察免疫指标与HBV-DNA检测结果,e抗原模式与HBV-DNA检测结果以及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检测显示HBV-DNA阳性率为38.18%(63/165);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50.00%(28/56);抗-HBc、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33.33%(35/105);抗-HBc、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0(0/4);抗-HBc、HBeAg和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抗-HBc、HBsAg阳性患者,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50.00%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32.11%,eHBV-DNA病毒载量(6.61±1.15)×10^2 copies/ml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4.02±1.00)×10~2 copies/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和阴性患者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水平为(7.28±11.63)μmol/L,白蛋白水平为(47.40±2.70)g/L,总胆红素水平为(19.04±6.54)μmol/L。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e抗原模式和其HBV-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与患者的清蛋白、总胆汁酸或总胆红素等不具有相关性,确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能够深入了解病情具体情况,最终正确判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深圳企事业单位人员2004年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的阳性率,以便提出更有力的防治措施。对健康体检的5022名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作了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男性3227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250人(7.75%),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2150人(66.63%);女性1795人,表面抗原阳性为90人(5.01%),表面抗体阳性为1317人(73.37%)。男性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而表面抗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女性。作者认为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对控制乙肝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HBV感染情况及对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07~2010年某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测定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e抗体,分析4年的测定结果。结果该高校2007—2010年新生HBsAg阳性率最高为3.77%,“大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37%,“小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03%,抗-HBS阳性率最高为51.5%。结论该高校4年间新生的HBsAg阳性率较低;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重视学生健康教育与预防干预,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旗在计划怀孕夫妇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为进一步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和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我站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7302例计划怀孕夫妇,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的结果按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中一项或几项阳性状况分别统计例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受检人群中单纯有抗体(HBsAb阳性)的占20.23%,五项均为阴性的占68.31%,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6.12%,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但产生保护性抗体的(HBsAb和其他一项或几项阳性)占5.34%。结论受检人群中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较我国总体比率偏低,乙型肝炎病毒易感率高,有保护性抗体的比例少(注: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在下文中按顺序以1、2、3、4、5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病毒学检验在乙肝患者中的效果,提升乙肝的临床确诊率,并为乙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乙肝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医院同期体检的健康者8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对象的血清进行乙肝病毒学指标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e抗体( HReAb)、表面抗原( HBsAg)、表面抗体( HBsAb)和核心抗体( HBcAb),同时统计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HBeAg、HReAb、HBsAg、HBsAb、HBcAb各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48.8%、63.4%、82.9%、25.6%、74.4%和15.9%、25.6%、32.9%、4.88%、3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乙肝患者实施病毒学详细检验,不仅使乙肝病毒学5项指标得以精确检查,对乙肝的诊断、病情评估、防治及预后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配伍治疗孕期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孕期病毒性肝炎患者37例,给予抗病毒中草药蚤休和保胎中草药白术、杜仲、川续断及健脾益气,利湿化浊草药陈皮、茯苓、党参、五味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药品不良反应、孕妇、胎儿(新生儿)孕围期监测指标。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临床表现及症状消失,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恢复正常,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阴性,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抗-HAV—IgG)阴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恢复正常,乙肝表面抗体(HBsAb)升高,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HBeAb)正常或略高,乙肝核心抗体(HBcAb)略高,各项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孕妇及胎儿生理指标正常,未发现胎儿畸形、缺陷,无孕妇、围生儿死亡,都能顺利完成妊娠、分娩,新生儿情况良好。总体疗效评价,基本治愈23例(62.16%),显效11例(29.73%),好转3例(8.11%)。结论中药配伍治疗孕期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良好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为做好学校卫生防病工作,了解和掌握中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情况,我们于2001年10月对杭州市萧山区某中学学生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那坡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白喉的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喉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0名儿童中,HBsAg、HBsAb、白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66.00%、93.33%.随着年龄的增高HBsAb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次检测人群中,白喉抗体水平较高,已达到可控制白喉发病的标准;HBsAb阳性率偏低,应加强高龄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防止乙肝病毒(HBV)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妊娠合并乙肝患者43例,给予抗病毒中草药蚤休和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同时联用保胎中草药白术、杜仲、川续断。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乙肝五项,观察治疗后的药品不良反应,孕妇、胎儿(新生儿)孕围期监测指标。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临床表现(发热、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肝区疼痛)消失(P<0.05);肝功能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恢复正常(P<0.05);乙肝五项定量测定与治疗前对比,乙肝表面抗原(HBsAg)恢复正常,乙肝表面抗体(HBsAb)升高,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HBeAb)正常或略高,乙肝核心抗体(HBcAb)略高。治疗12个月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孕妇及胎儿生理指标正常,未发现胎儿畸形、缺陷,产后出血1例、早产2例,无孕妇围生儿死亡,3例(早期妊娠)于肝功能恢复后自愿终止妊娠,余在治疗后都能顺利完成妊娠、分娩,新生儿情况良好。依据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29例(67.44%),显效8例(18.60%),好转6例(13.9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肝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新闻图片     
省防疫站检验科病毒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立了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系统、e 抗原—抗体系统及表面抗原亚型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在没有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血球供应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提取乙肝表面抗原,制备出质量很好的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血球,完成了我省部分人群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e抗原、前S1抗原与HBV-DNA含量在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方面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98例慢性乙肝(e抗原为阴性的小三阳)患者的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抗原和乙肝五项指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598例患者血清,小三阳组Pre-S1Ag阳性率为77.1%(191/248),HBV DNA平均含量为 5.26±1.32(106 copies/ml)、阳性率为70.7%(175/248),均分别高于1、4阳性组和1、5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阳性组和1、5阳性组的Pre-S1Ag阳性率、HBV DNA平均含量以及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阴性也不能排除乙肝病毒的复制,检测HBV-DNA和Pre-S1Ag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存在病毒复制,且两者相关性较好,对于乙肝患者(特别是e抗原为阴性的慢性患者)在常规乙肝五项检测的基础上对加做Pre-S1Ag和HBV-DNA检测有助于乙肝的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我市饮食从业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我们对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人员进一步做了乙肝五项指标的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004年我市在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筛查确定258例HBsAg阳性者,取其血清做HBV五项指标检测。1.2试剂采用泉州长立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有效期内使用。1.3方法按乙肝五项指标快速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2结果2.1258例HBsAg阳性者血清乙肝五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最高(88.8%);乙肝e抗体(抗-HBe…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14-8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与乙肝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107年3月门诊以及住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后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100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健康者8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的RF因子、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RF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者32例,阳性率为32.0%;对照组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病毒感染者抗-HBs阳性者30例,其中检测显示为RF阳性者18例,经F(ab')-HRP中和血清中的RF之后重测抗-HBs,发现有4例转为阴性,计算可知其假阳性率为22.2%,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患者血清呈RF阳性会直接影响抗-HBs检测结果,易使医师对已经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血清生化分析显示,血清中含乙肝表面标志物的患者中,12例为阴性。对40例RF因子阳性的血样做乙肝两对半抗原检查阳性12例,阳性率为30.0%,抗体阳性34例,阳性率为85.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RF阳性的检测有明显的影响,在诊断中易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利用HBV-DNA检测等辅助手段进行乙肝确诊,中和患者血清RF之后重新检测抗-HBs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误诊和漏诊耽误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