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是继消灭天花后在全球提出要消灭的第二种传染病,我国1995年要求达到消灭。在1991年“五省消灭脊灰联合行动方案”下达后,为加快五省消灭脊灰步伐,我省重点抓了五省交界县的计划免疫工作管理与措施的落实。由于各级领导重视,近两年25个交界县脊灰疫情呈大幅度的下降。1991年15个交界县发病53例,占全省年发病数16.41%;1992年元—6月底有4个交界县共发病6例,占全省上半年37例的16.22%,与去年同期31例相比下降11.64%。为早日实现联防省消灭脊灰这一艰巨任务。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天水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分析史俊清,胡文彪天水市辖7个县、区,300多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地区,曾是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区,仅1989年武山县暴发脊灰59例,占全省发病总数的48%。根据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天水市开展了消灭脊灰口服脊灰...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是我国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区之一,自1991年建立了脊灰监测系统,实施了消灭脊灰的各项措施以来,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l992~l995年连续4年脊灰发病率在0.1/10万以下。病例散在发生,无季节性发病高峰,并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病例。90%以上的脊灰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未服苗及未全程服苗者占60%。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994年、1995年达到了1/10万的要求。今后仍应开展强化免疫,重点是流动人口和超计划生育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王信东 《卫生软科学》2013,(11):709-711
[目的]了解邹城市16个镇街1~6岁儿童脊灰、麻疹、乙脑疫苗免疫效果,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及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免疫工作提供依据,并将其作为考核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的标准之一。[方法]采取个人自愿原则,采集末梢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邹城市16个镇街20939名1~6岁健康儿童脊灰、麻疹、乙脑IgG抗体,统计阳性人数,用SPSSII.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监测儿童的脊灰、麻疹、乙脑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98.50%、98.65%。不同镇街、年龄、免疫史儿童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邹城市1~6岁儿童脊灰、麻疹、乙脑抗体水平较高,免疫效果良好,已形成保护屏障。建议扩大监测范围和监测疫苗种类,更加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必要时开展常规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邹城市卫生防疫站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山东省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 ,使邹城市计划免疫 (计免 )工作呈现出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也探索出了新时期实施计免综合管理的方法。1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邹城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计免工作 ,每年年初制定全市计免工作计划 ,市卫生局行文下发各乡镇 ,指导全年工作。同时 ,对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计免工作管理、消灭脊灰、消除麻疹等工作多次行文 ,严格要求 ,统一部署。市、乡 (镇 )两级均成立了计免协调小组和脊灰领导小…  相似文献   

6.
自全球1988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活动以来,各国和地区针对消灭脊灰采用了不同方式的脊灰疫苗(OPV)免疫策略。在消灭脊灰中,正确地掌握和使用各种免疫策略。对加速脊灰的如期消灭,无疑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随着这些免疫策略在我国的不断引入和使用,广大乡村医生和计划免疫门诊点接种医生急需了解和掌握这些免疫策  相似文献   

7.
2000年周口市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经过检测,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了消灭灰要求,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7.50%,全年分离出11株脊灰疫苗株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检出率为6.25%;县、市两级医院报告的病例数占总报告AFP病例数的76.56%,县、市两级医院初诊并上报的占其初诊病例的76.32%。经分析未全程免疫的AFP病例数占总报告数的28.13%,零剂次免疫儿童占报告AFP病例的4.69%;初诊后我市未报告的病例占14.06%。在无脊灰证实工作完成后,我市AFP病例监测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8.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确立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目标。在消灭脊灰所做的努力中,一个主要工具是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这种疫苗价格不高,可以由受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喂服。可能需要几剂OPV才能为受种者提供完全免疫,这样能通过持久的体液免疫提供长期的保护作用以预防麻痹型脊灰。  相似文献   

9.
自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我国即开始计划免疫工作的贯彻与实施。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动员大宣传。1988年我国儿童四苗接种率上升到了95%,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接近达到消灭的目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自1989年我国实现第一个85%目标到1991年,全国各地仍有脊灰发生,而脊灰病例又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农村消灭脊灰是我国控制与消灭脊灰的关键。农村发生脊灰暴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一、原因分析 1.农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的涣散,是目前开展计划  相似文献   

10.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多发生于小儿。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是全球继消灭天花之后。WHO提出的必须限期消灭的第2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接种脊灰疫苗是控制乃至消灭脊灰的最有效手段。为了解我市脊灰疫苗预防接种质量和免疫状况,于2004年4月、8月开展了脊灰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脊灰的发生。随着全球消灭脊灰目标的即将实现,后脊灰时代的免疫策略备受关注。本文对脊灰疫苗接种现状、全球及中国消灭脊灰进程及免疫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探索脊灰疫苗接种由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向灭活脊灰病毒疫苗(IPV)转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长期的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实现我国普及儿童免疫和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包头市利用“4.25宣传日”和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了普及计划免疫、消灭脊灰为主的健康教育。为评价其效果,2002年对所辖达茂旗农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计划免疫知识与行为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1996年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结果:共报告AFP病例372例,其中临床确诊2例,年发病率为0.002/10万,比1995年(0.008/10万)〔1〕下降75.00%。AFP发病者中以5岁以下为主占58.07%,这与国内资料报告相似〔2〕。病例中未服苗及未全程服苗者占13.44%,全程服苗者占71.51%,表明我省服苗率较高,但仍有免疫空白点存在。为确保按期消灭脊灰,我省应在做好常规基础免疫的同时,认真搞好强化免疫,提高AFP监测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评价2000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过程中的预期效果和存在问题。方法 对1996~2000年4次强化免疫活动情况比较分析,评价各种免疫指标、免疫质量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 强化免疫质量逐步提高,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免疫覆盖率也显著增加,在实现2000年消灭脊灰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照市已连续11a无脊灰病例发生。结论 强化免疫不能代替基础免疫,只有加强基础免疫特别是流动人口儿童的基础免疫才能有效地消除易感人群的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至1993年7月已有16个省达到了消灭脊灰的目标。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每年将拯救320万儿童的生命。1995年,我国消灭脊灰病例,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覆盖率达85%的目标。但是,在新形势下,计划免疫工作又面临着挑战,须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 健康教育是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结合全国统一行动的脊灰强化免疫,针对不同人群,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了健康教育在脊灰强化免疫中的先导地位,提高了人群脊灰强化免疫的知识水平,为实现消灭脊灰目标奠定了基础。 具体措施1 积极开发领导层,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景泰县历史上是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区,经过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实施有计划的免疫措施,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九十年代实施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后,自1992年起已无脊灰野病毒病例.为进一步做好控制脊灰后的工作,评价我县消灭脊灰工作策略的效果,现将我县消灭脊灰工作过程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90年,我市计划免疫工作实现了两个85%的目标,冷链装备已基本完成,计划免疫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相应传染病大幅度下降。为如期实现我市消灭脊灰的目标,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哈尔滨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对我市1995年消灭脊灰提出了具体要求。1 1990~1995年全市脊灰发病概况及流行特征 1990~1995年全市报告发病5例,发病率波动在0.02~0.047/10万之间,其中,1992、1994、1995年无脊灰病例。病  相似文献   

19.
<正>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为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我县自1978年起科学有效的实施了脊灰疫苗计划免疫,1990年起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实施了强化免疫,并建立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有效的控制了脊灰的发生和流行,1990年以来,连续14年没有脊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病例发生,提前实现了无脊灰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强"无脊灰"状态的脊灰防治措施,现将我县消灭脊灰工作效果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延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策略与效果,为保证消灭脊灰提供依据。方法描述1956年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该病防制策略。结果随着脊灰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消灭脊灰活动的深入开展,延安市脊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14年无确诊病例发生;防治对策主要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与扫荡免疫相结合,病例报告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结论延安市已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疫情控制后,免疫策略应作相应调整,以控制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