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血清的维生素B_(12)含量增加的问题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作者应用大肠杆菌113-3培养试验的微生物学方法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维生素B_(12)代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共检测了239例不同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检测结果表明,最早期的白血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嗜碱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6%,在骨髓中约占有核细胞的0.3%。嗜碱性粒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7μm,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15×109/L,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白血病可见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嗜碱性  相似文献   

3.
已报道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炎性反应中发挥作用。作者检测23例胸水患者中PAF,同时检测胸水中PAF 与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细胞的关系。23例胸水患者,其基础疾病包括:9例气胸、2例结核性胸水、脓胸和肺水肿各3例、肺癌4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嗜酸细胞性肺炎各1例.所有患者均插胸腔导管,7~14天后收集24小时胸水,测定其PAF 含量.结果嗜酸细胞性肺炎、中性细胞浸润性气胸和脓胸患者胸水中,PAF 值分别为340fmol/ml,50~170fmol/ml 和1250~2130fmol/ml。结核性胸膜炎,肺水肿和肺癌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胸水中PAF 均≤10fmol/ml,但白细胞计数低,且以淋巴细胞为主。胸水中PAF 水平与中性白细胞和嗜酸  相似文献   

4.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NL)是少见的慢性白血病 ,伴染色体三位体异常者极为罕见。我院于1 999年 8月收治 1例 CNL伴染色体三位体异常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45岁。因发热伴左足踝肿痛 ,在门诊行抗感染治疗 ,虽肿痛症状消失 ,但白细胞持续增高。体检 :智力正常 ,肝脾肿大 ,于锁骨中线分别扪及肋下 3cm和 1 3cm。白细胞 (40~ 60 )× 1 0 9/L,中性粒细胞占 87%~ 93% ,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骨髓像增生明显活跃 ,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为 60∶ 1 ,以中性杆状、分叶状粒为主 ,原早幼粒细胞比例不增高 ,嗜酸性和嗜碱性粒不多…  相似文献   

5.
包虫病患者的总IgE增高,并可发现特异性IgE。这些IgE有的游离于血清中.有的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或循环中的嗜硷性白细胞结合。当它们与抗原接触时,致敏的嗜硷协白细胞可失去其特异性颗粒,脱粒细胞经染色后就不再被查见,这种现象就是人嗜硷性白细胞脱粒试验(human hasophil degranulation test,HBDT)的基础。作者以22例经手术或病原学检查证实的肺包虫病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控制气氛光谱法测定30例正常人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血清铜、锌、锰、铬和镍的含量.结果CML的血清铜稍高,血清锌和锰稍低于正常人,但无统计学差异.CML的血清铬和镍明显增高(P<0.05),结果导致CML的铜/锌比值高于正常人,而锰/镍减低明显(P<0.02和0.05).CML的血清铬和镍增高,一则可能有助于与类白血病鉴别,二则可能与CML本身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7.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95(3.90,6.03)×10^9/L,白细胞减少2例(2/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1.20(0.98,1.50)×10^9/L,减少2例(2/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0.01,0.01)×10^9/L,减少7例(7/10)。与COVID-19组相比,30例非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8.20(6.78,9.03)×10^9/L(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1.75(1.20,2.53)×10^9/L(P=0.036),16.7%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01,0.03)×10^9/L(P=0.005),16.7%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OVID-19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值显著低于,非COVID-19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嗜中性粒细胞相关参数变化规律。方法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嗜中性粒细胞相关参数,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AV)、嗜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嗜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嗜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WBC、NAV、MNV、MNC、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有NAV增高,而且嗜中性粒细胞体积的大小及内部结构、核的大小,核质比例及细胞内质粒的大小和密度等均有明显改变,通过对WBC、NAV、MNV、MNC、MNS等指标的测定,可以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9.
肺部肉芽肿病变患者,尤其是肺结节病,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ECA)血清活性增加。在过敏性肺病(PH)中通常虽可见到肉芽肿反应,但对该类患者血清ECA活性的测定,有不同的结果。作者观察45例PH病人的血清ECA值,其中农民病肺26例,饲鸟人肺病19例,均经病史,临床,X线和对相关抗原的血清沉淀素检查证实。分为急性型1例,亚急性型12例和慢性型16例。用Treut改进的Cu-shman—Cheung分光光度法测定ECA值。对照组(117例)的正常值为<33u/ml(21.8±5.6u/ml)。急性型PH者ECA值(33.5±5.6u/ml)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01),但其血清ECA活性从不超过41u/ml。亚急性型PH者1/12例ECA值高于正常值,但其均值仍高于对照组(26.25±5.7u/ml)。慢性型PH者血清ECA值正常(18±5.4u/ml)。农民肺和  相似文献   

10.
血液溶菌酶有75~80%来自血液及骨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因而血细胞数的改变可导致血中溶菌酶含量的改变。有少数材料提到,在骨髓再生不良所致的白细胞明显减少时,血中溶菌酶含量低于正常。在急性白血病前期的骨髓再生不良时,是否也降低,目前尚不清楚。为此,作者用改良的Parry等的方法分别测定并比较了再生不良性贫血(15例)、急性白血病(18例)和全血细胞减少(12例)3组病人血中溶菌酶的含量,以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再生不良性贫血患者(溶菌酶含量0.5~8μg/ml,平均3.7),要比正常人(7~19μg/ml,平均12.3)低3倍多,而急性白血病患者(平均11.9)比  相似文献   

11.
蠕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速发型过敏反应。实验动物及人感染蠕虫后表现出IgE抗体增高,血循环中嗜酸粒细胞、嗜硷性细胞增多和组织内大量嗜酸粒细胞、嗜硷性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这些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基本特征。由于推测速发型超敏反应在抗蠕虫感染中起作用,本文作者着重研究了预防接种照射尾蚴小鼠抗曼氏血吸虫攻击感染的能力与IgE抗体水平和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之间的关系。 C57BL/6小鼠,用500条照射尾蚴进行预防接种,而后取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定抗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及尾蚴抗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EB病毒(EBV)多抗体联合检测EBV-DNA定量分析及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12收治的749例疑似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EBV-DNA含量的不同将标本分成A~E 5组进行比较分析:495例EBV-DNA含量5×10~2IU/ml的血清标本为A组;57例EBV-DNA含量5×10~2IU/ml~5×10~3IU/ml的血清标本为B组;127例EBV-DNA含量5×10~3IU/ml~5×10~4IU/ml的血清标本为C组;48例EBV-DNA含量5×10~4IU/ml~5×10~5IU/ml的血清标本为D组;22例EBV-DNA含量5×10~5IU/ml的血清标本为E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EBV早期抗原IgG抗体(EA-IgG)、EBV衣壳抗原IgM抗体(VCA-IgM)、EBV衣壳抗原IgG抗体(VCA-IgG)、EBV核抗原IgG抗体(NA-IgG);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EBV-DNA;全血细胞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①A组中EA-IgG、VCA-IgM、VCA-IgG、NA-IgG的阳性率分别为9.70%,21.82%,33.94%,38.59%;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的阳性率分别为21.01%,46.26%,15.76%,58.18%,经t检验比较,VCA-IgG和NA-IgG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A-IgG和VCA-IgM(P0.05),LYM和MONO的阳性率明显高于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0.05);②B、C、D、E组中EA-IgG、VCA-IgM、VCA-IgG、NA-IgG的阳性率分别依次为31.58%,43.31%,64.58%,59.09%;21.05%,35.43%,58.33%,81.82%;89.47%,98.43%,91.67%,86.36%;85.96%,87.40%,75.00%,45.45%。WBC、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MONO的阳性率分别依次为12.28%,26.77%,33.33%,54.55%;31.58%,41.73%,56.25%,81.82%;12.28%,15.75%,8.33%,9.09%;42.11%,60.63%,66.67%,72.73%;VCA-IgM、WBC、LYM及MONO的阳性率随着EBV-DN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0.05);③A、B及C组中均以EA-IgG(-)、VCA-IgM(-)、VCA-IgG(+)、NA-IgG(+)最多见,D组中以4种抗体均为阳性最多见,E组中以EA-IgG(+)、VCA-IgM(+)、VCA-IgG(+)、NA-IgG(-)最多见。结论:联合检测EBV抗体、血液分析及EBV-DNA有助于提高EB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于细胞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它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的恶性增殖。95%以上的患者具有阳性的Ph染色体t(9;22)(q34;q11),所有患者都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典型的慢粒诊断并不困难,脾脏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大多>50×109/L,甚至高达(400~500)×109/L,白细胞分类中以成熟粒细胞为主,可见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及少许原粒细胞,嗜碱粒及嗜酸粒细胞增多,有时伴有血小板增多。骨髓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粒系统增生为主,中性晚幼粒或中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嗜碱粒及嗜酸粒细胞比例增多,红系统减少,巨核系统增…  相似文献   

14.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90例各型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血清乳铁蛋白(LF)水平及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并动态观察了在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归中LF的变化。结果发现:LF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LF显著降低(P<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IF显著升高(P<0.01),药物性粒细胞缺乏时LF显著降低,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LF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发现溶菌酶(Lysozyme)测定对急性白血病不同类型的鉴别有意义。据研究,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清和尿中溶菌酶是增高的,特别是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溶菌酶显著增高,可比正常水平高数倍到数十倍,而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清溶菌酶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尿中则测不出溶菌酶。因此当一个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溶菌酶增高,特别是发现有溶菌酶尿时,可以排除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而考虑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或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相似文献   

16.
已有报导,砷中毒引起嗜硷点彩红细胞、嗜酸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正常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异常变化。本文报告一例砷中毒引起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过去尚无类似报导。患者男性,67岁。既往体健。住院前5个月曾查血象正常。后因在果园使用含砷杀虫剂而中毒。住院时尿砷含量达7840微克/升(正常<50微克/升),血象全贫。经用青霉胺500毫克一日4次和羟甲雄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哮喘患者54例,并将其分为哮喘缓解组(26例)和哮喘发作组(28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IL-4水平的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哮喘急性发作期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L-4含量明显升高,FEV1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L-4水平均明显降低,FEV1、FEV1/FVC均升高.哮喘缓解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IL-4呈正相关,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IL-4可作为评价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程度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5μg/(kg.d),至连续两次外周血白细胞数>3.5×10/L时停药。结果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持续时间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发热持续时间缩短;未发现与G-CSF相关的恶性细胞增殖现象。提示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方法。方法:分析7例CNL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7例患者年龄54~86岁,血红蛋白95~146g/L,外周血分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84%~95%,WBC总数(15~125)×109/L,Ph1染色体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临床表现为乏力,低热。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必须与其他慢性白血病相鉴别,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等,CNL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Ph1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可作为其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和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细胞形态学,每例患者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其形态特征.结果:CEL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为主,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嗜酸性颗粒减少,空泡及碱性颗粒.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阶段嗜酸粒细胞为主,细胞明显成熟障碍,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增多并覆盖细胞核,少数伴有细胞质空泡.AML伴t(8;21)(q22;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成熟阶段粒细胞减少,其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颗粒增多但细小,多数表现为金黄色颗粒覆盖细胞核上.CML-CP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颗粒以细小密集增多为主,颗粒减少及空泡不明显.结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除各自原发病的特点之外,其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学改变不尽相同,通过详细细胞形态学分析能够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