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茯苓诱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茯苓定点培育的新型栽培技术。方法:在使用传统“菌种”栽培茯苓的过程中,当茯苓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再补充植入一块新鲜的幼菌核块(称为诱引),以其为“基核”诱导周围菌丝体进行聚集、纽结,进而形成个体较大的菌核。结果:诱引栽培试验与传统栽培试验比较,每窖形成菌核(结苓)数量由平均3个减少为1个;平均单产由1kg(干品)提高到1.3kg,增产约30%;药材商品成品产出率由80%提高到90%,增长约10%;药材主要成分含量相似,基本达到了定点培育的目的。结论:诱引栽培具有定点培育、便于管理、产量较高、质量稳定等优势,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提高人工栽培甘草产量和质量的氮磷钾施肥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张清云  蒋齐  王英华  王坤 《世界科学技术》2006,8(1):124-127,135
根据对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寻优结果,结合大田人工栽培甘草的实际生产水平,得出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土壤人工栽培(三年生,千货)甘草商品草产量大于6000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151.5-171.0kg/hm^2、施纯P20564.5~88.5kg/hm^2、施纯K2067.5-106.5kg/hm^2;甘草酸含量≥2.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129.3~151.7kg/hm^2、施纯P20556.7~83.9kg/hm^2、施纯K2095.0~111.8kg/hm^2;甘草苷含量≥1.5%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119.1~138.2kg/hm^2、施纯P,05155.0~174.2kg/hm^2、施纯K,090.5~105.2kg/hm^2;甘草总黄酮舍量≥5.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119.6~138.8kg/hm^2、施纯P2O5 153.2~178.5kg/hm^2、施纯K2090.9~105.6k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全国收集的38个茯苓菌株进行比较,优选出菌丝生长良好、茯苓产量、质地和结苓率较好的茯苓菌株。方法比较38个菌株茯苓菌丝的生长速度、并对茯苓各菌株进行栽培,比较不同菌株茯苓结苓率、茯苓重量、菌核品质。结果P0、9号原生质体、Zl等十个茯苓菌株菌丝生长良好、茯苓产量、质地和结苓率好。结论优选出P0、9号原生质体、Zl等十个茯苓菌株为优良菌株,为今后茯苓菌株研究和栽培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缓解茯苓栽培与林地资源间的矛盾,探索茯苓产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道路。方法:从茯苓的生长特性出发,分析传统山地栽培模式的成因,进而运用工程技术构造平地移土栽培模式,并进行茯苓栽培对比试验。结果:实验组(平地移土栽培)与对照组(传统山地栽培)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差异不大(31 418.5 kg/hm~2和30 092.3 kg/hm~2),而在茯苓结实率以及平均每窖茯苓质量上,实验组虽然比对照组在结实率上低了近10%,但二者的平均每窖茯苓质量接近;在有效成分含量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灰分含量(0.35%和0.32%)、多糖质量分数(31.12 mg/g和30.01 mg/g)、浸出物含量(4.25%和4.01%)方面均满足中国药典要求,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在经济效益方面,场地构建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对比显示,平地移土栽培可带来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结论:平地移土栽培模式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铁皮石斛与绞股蓝原生质体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魏小勇  张铭 《中草药》2004,35(7):811-814
目的 探索铁皮石斛与绞股蓝原生质体杂交融合,为中药材的改良提供新途径。方法两种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进行成对融合,融合子培养在添加BA 2mg/L及NAA 1mg/L改良的MS液体培养基中。结果分离得到了高产量、活力强、纯度高的铁皮石斛及绞股蓝叶肉原生质体。结论融合获得了有活力的杂种细胞,培养3d后,杂种细胞开始分裂,共进行了3次分裂。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寻优结果,结合大田人工栽培甘草的实际生产水平,得出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土壤人工栽培(三年生,干货)甘草商品草产量大于6000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51.5-171.0kg/hm2、施纯P2O5 64.5-88.5 kg/hm2、施纯K2O 67.5-106.5 kg/hm2;甘草酸含量≥ 2.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29.3-151.7kg/hm2、施纯P2O5 56.7-83.9kg/hm2、施纯K2O 95.0- 111.8 kg/hm2;甘草苷含量≥1.5%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19.1-138.2 kg/hm2、施纯P2O5 155.0- 174.2kg/hm2、施纯K2O 90.5-105.2 kg/hm2;甘草总黄酮含量≥5.0%以上的农艺措施为:施纯N 119.6- 138.8kg/hm2、施纯P2O5 153.2-178.5 kg/hm2、施纯K2O 90.9-105.6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菘蓝的氮、磷、钾需求规律和合理配比。方法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以氮、磷、钾为供试因子,菘蓝产量为目标函数,对菘蓝施肥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获得了优化施肥技术方案:即尿素260kg/hm2,过磷酸钙1287.36kg/hm2硫酸钾489.89kg/hm2,应用此配方产量可达7387.45kg/hm2。结论:可以为菘蓝的规范化栽培(GAP)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宁夏栽培秦艽降温和对心血管的作用。方法:采用肛温测量法观察秦艽水煎醇沉液、水浸液对发热家免体温的作用;应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秦艽水煎醇沉液对蛙及家兔心血管的作用。结果:秦艽水煎醇沉液组5g/kg腹腔注射、秦艽水浸液组10g/kg灌胃给药,均能使发热家兔体温降低,秦艽水煎醇沉液组降温作用更明显(P〈0.01)。离体蛙心内直接注射秦艽水煎醇沉液0.1ml,使蛙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跳。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秦艽水煎醇沉液2g/kg,使血压下降;应用肾上腺素后再给予秦艽,血压下降,心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减慢。结论:宁夏3年生栽培秦艽具有降温、抑制心脏及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9.
乌药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乌药的抗疲劳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乌药提取物的3个剂量组(0.5g/kg/d、1.0g/kg/d、2.0g/kg/d),分别灌胃,进行负重游泳试验、血清尿素测定(二乙酰一肟法)、肝糖原测定(蒽酮法)和血乳酸测定。结果:乌药在2.0g/kg/d剂量时,具有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降低运动后小鼠血清尿素含量的作用;在1.0g/kg/d、2.0g/kg/d剂量时,具有增加小鼠肝糖原水平的作用;在0.5g/kg/d、1.0g/kg/d、2.0g/kg/d剂量时,未见具有降低运动小鼠血乳酸产生的作用。结论:乌药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抗炎通络灌肠方对慢性输卵管炎性大鼠TNF-α,ICAM-1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5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G6个组为模型组,其中B组为生理盐水组,C组为桂枝茯苓丸组,D组为庆大霉素组,E组为抗炎通络灌肠方低剂量组(等效量),F组为抗炎通络灌肠方中剂量组(2倍量),G组为抗炎通络灌肠方高剂量组(4倍量)。采用赵广兴混合菌株接种大鼠法和Taylor。Robinson支原体阴道接种法:制作慢性输卵管炎性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30天开始给药灌肠,B组予生理盐水,C、D、E、F、G组分别予对应剂量的药物。给药剂量:按人和大鼠体表面积折算的剂量,换算后,B组给予生理盐水1.8ml/kg·d;C组给予桂枝茯苓丸0.2376g/kg·d;D组给予庆大霉素0.72万U/kg·d;E组给予抗炎通络灌肠方23.45g/kg·d(等效量);F组给予抗炎通络灌肠46.9g/kg·d(2倍量);G组给予抗炎通络灌肠方93.8g/kg·d(4倍量)。各组连续用药20天。在用药的第21天处死大鼠,取输卵管组织备测。免疫组化法测定输卵管组织TNF-α,ICAM-1蛋白阳性表达面积;结果A组输卵管组织少见有TNF-α、ICAM-1蛋白表达;B组输卵管组织TNF-α、ICAM-1蛋白表达较多,明显高于A组(P〈0.01);C、D、E、F、G组表达较少,明显低于B组(P〈0.01);且E、F、G组TNF-α、ICAM-1蛋白表达明显少于C、D组(P〈0.01);G组TNF-α表达低于E、F组(P〈0.05),G组ICAM-1表达低于E组(P〈0.05)。结论提示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存在TNF-α、ICAM-1过表达的现象;抗炎通络灌肠方可通过下调输卵管上皮细胞TNF-α,ICAM-1的表达,控制炎症的发展,起到保护组织的作用,且疗效好于桂枝茯苓丸组、庆大霉素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基于颜色气味数字化融合信息的苦杏仁Armeniacae Semen Amarum走油程度判别分析和内在质量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颜色气味数字化的融合信息,联合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走油程度进行判别,对比其正判率,寻找识别效果最好的算法。利用SPSS分析平台,开展苦杏仁颜色气味融合信息数字化与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同时建立含量预测回归方程并且检验其拟合度。结果 基于粉末颜色和气味融合信息的模型建立中,Logistic、IBK、K-Star、LMT和Random Forest算法正判率较高,可完成对不同走油程度苦杏仁的分类鉴别;基于剖面颜色和气味融合信息的模型建立中,Logistic算法和K-Star算法可完成走油程度的判定。基于粉末颜色及气味融合信息建立苦杏仁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方程:Y苦杏仁苷=2.175-1.340 F1-2+0.529 F1-1,R2=0.732;Y酸值=2.113+1.724 9 F1-2-0.667 F1-1,R2=0.719;基于剖面颜色及气味融合信息建立苦杏仁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方程如下:Y苦杏仁苷=2.153+1.242 F2-2+0.5 F2-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三七粉活血作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采集家兔血浆,采用体外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试剂盒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收集家兔富含血小板血浆,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取家兔主动脉条,置于体外组织灌流系统中,以去氧肾上腺素诱导血管条收缩,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 以蒸馏水溶解的三七总皂苷(PNS),与水溶剂组比较,可显著延长TT、APTT、PT,降低FIB含量(P<0.05、P<0.01),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以5%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单体成分,与5%DMSO溶剂组比较,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k1、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2,可显著延长TT(P<0.05,P<0.01);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b1、槲皮素可延长APTT(P<0.05);人参皂苷Re、槲皮素、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b3,可显著延长PT(P<0.05);槲皮素、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3、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2可显著降低血浆FIB含量(P<0.05);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g2、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d和人参皂苷Rb1可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d、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k1和人参皂苷Rg2可明显扩张血管动脉条(P<0.05,P<0.01)。结论 三七粉活血作用表现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方面,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g3、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1、槲皮素等可能为三七活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可作为三七粉活血作用的质量标志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HPLC检测人参皂苷在温和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仲扬  张燮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2):772-774
 目的:在温和酸性条件下,对人参皂苷20(P1)-原人参二醇组中的两种主要单体皂苷Rd和Rb1酸水解情况进行研究。方法:水解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标识。结果:人参皂苷Rd降解产生次级苷20(P1)-Rg3和F2;Rb1水解后,除以上两种次级苷20(P1)-Rg3和F2,主产物表明为Rd。结论:HPLC对人参皂苷在温和酸性条件下降解产物的检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有助于了解皂苷的相互转化特性及其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三七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采用CoCl2制备心肌细胞(H9C2)损伤模型,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心肌细胞成活率、LDH、MDA、SOD的影响;采用H2O2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模型,观察三七粉中主要成分对内皮细胞存活率、LDH、ACP的影响。结果 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槲皮素、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k1、人参皂苷Rh1、三七素能够显著增加H9C2细胞存活率(P<0.05,P<0.01),多个成分能够减少LDH、MDA,增加SOD;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槲皮素、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k1、人参皂苷Rh1、三七素可显著提高HUVEC细胞存活率(P<0.05,P<0.01),多个成分能够减少LDH、ACP。结论 三七粉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包括多种皂苷类成分、三七素,以及黄酮类成分槲皮素。  相似文献   

15.
微波消解-ICP-AES法对不同产地牛蒡子无机元素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20批不同产地牛蒡子无机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同时测定26种元素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产地牛蒡子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产地牛蒡子含有12~14种无机元素,其中K,Al,Fe,S,Zn,Cu 6种元素含量较丰富;主成分分析选择4个因子,并对不同产地牛蒡子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函数为F=0.298 74F1+0.257 56F2+0.144 49F3+0.135 19F4,结果发现浙江、河北和吉林3个产地的牛蒡子样品的综合排序为1~3位,表明从无机元素考虑这3个产地牛蒡子样品品质较好。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数据准确可靠,可为不同产地牛蒡子的质量分析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生物转化低成本制备人参稀有皂苷,利用Aspergillus g.848菌的粗酶与市售的原人参二醇类皂苷(PPD)混合皂苷反应,制备人参稀有皂苷C-K、C-Mc、F_2单体和4种异构体的Rh2组皂苷。方法酶与PPD皂苷反应,生成稀有皂苷;用HPLC法测定PPD皂苷原料和产物皂苷的组成,用硅胶柱法分离产物中的单体皂苷,用NMR法确认产物单体皂苷结构;用UPLC-MS法确认产物Rh2组。结果原料PPD中含有人参皂苷Rb_1、Rd、Rb_2、Rc和4种异构体的人参皂苷Rg3组;酶反应时,若生产以F_2为主的皂苷时,最佳反应时间为1.5~2.0h;若生产以C-K为主的皂苷时,反应时间为24.0~30.0h;若生产以Rh2组为主的皂苷时,反应6.0~12.0h时,Rg_3组产量低而Rh_2组产量高。以C-K为主的皂苷生产中,从30 g的PPD皂苷酶反应得到20 g产物,经硅胶柱分离,得到8.16 g的C-K、1.01 g的C-Mc、0.45 g的F_2单体和0.19 g的Rh_2组皂苷,并以NMR和UPLC-MS法核对了其结构。结论 PPD皂苷经酶转化成功地制备了高活性C-K、C-Mc、F_2和Rh_2组皂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血浆唑尼沙胺浓度的测定方法,并研究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及多剂量po唑尼沙胺片后的药动学,计算出相应的药动学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30名健康志愿受试者(男女兼有)分3组分别单剂量po唑尼沙胺片200,300,400mg;300mg剂量组受试者单剂量试验结束后继续进入多剂量研究,每天1次,每次300 mg,连续17 d多次po唑尼沙胺片。用HPLC-UV测定唑尼沙胺血药浓度。结果高、中、低3个单剂量组唑尼沙胺的AUC0-300ρmax与剂量呈线性关系,tmax,tMRT及Vd/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与400 mg剂量组,除Pmax在性别间比较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药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多次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ρss(20.87±5.31)mg·L-1,tmax(3.80±1.40)h,DF(0.26±0.05),t1/2(69.20±11.43)h,MRT(99.86±16.49)h,Vd/F(76.25±16.84)L,AUCss (500.90±127.46)mg·h·L-1。结论剂量在200~400 mg时,唑尼沙胺在健康受试者体内呈线性药动学特征,多剂量给药后除ρss与AUCss明显大于单剂量给药时的ρmax与AUC0-∞其他主要药动学参数相似。ρmax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对冠状动脉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F2)对动物冠状动脉的作用。方法:小鼠ip氟哌啶醇(10mg·kg-1和20mg·kg-1)造成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模型。Ip F2(10mg·kg-1,20mg·kg-1和40mg·kg-1),观察行为变化?采用猪冠脉条生物检定,观察10-6mol·L-1,10-5mol·L-1和10-4mol·L-1F2对KCl(10mmol·L-1~40mmol·L-1)致猪冠脉条收缩量效曲线的影响,并观察10-4mol·L-1F2对KCl(20mmol·L-1)致冠脉条收缩后的阻断作用?采用Langendorf灌流法,观察10-6mol·L-1,5×10-6mol·L-1和10-5mol·L-1F2对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减少的作用。结果:氟哌啶醇可致小鼠肌张力增高,肌震颤、头颈部扭曲和尾过伸等,有量效依赖性。F23个浓度组无一出现上述表现。F2可使KCI致猪冠脉条收缩曲线压低,呈量效依赖性。F2量效依赖地拮抗脑垂体后叶素致冠脉流量的减少。结论:ipF2不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但有扩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同中医证型的脉图参数,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34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肺气虚组、风热犯肺组、痰湿阻肺组、痰热壅肺组、风寒犯肺组共5组,65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组,应用Z-BOX脉象仪检测各受试者脉图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易感儿组h1、h3、h4、h5、t、h4/h1降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组h1、h3、h4、h5降低;风热犯肺组h4、h5、t、w、h3/h1、h4/h1、h5/h1降低;痰热壅肺组h1、h3、h4、h5、t、w、h3/h1、h4/h1降低;风寒犯肺组h5、t、h5/h1降低。与肺气虚组比较:风热犯肺组h1升高;风热犯肺组w、h3/h1、h5/h1、w/t降低;痰湿阻肺组h1升高;痰热壅肺组w、h3/h1降低;风寒犯肺组h5/h1降低。与风热犯肺组比较:痰湿阻肺组t、w、h5/h1升高;痰热壅肺组h1、h3降低。与痰湿阻肺组比较:痰热壅肺组h3、h4、t、w降低;风寒犯肺组t降低。结论:脉图参数可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From roots of the Chinese folk medical plant Daphne feddei Lévl. three Daphne factors F1, F2 and F3 have been isolated. They proved identical with the known daphnane type 9,13,14-orthoesters huratoxin (F1), genkwadaphnin (F2) and with the known daphnane type 14-ester prohuratoxin (F3). From stem bark of the plant a new factor F4 was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the 1,2-dihydro derivative of the known daphnane type 9,13,14-orthoester daphnetoxin. The factors F1–F4 exhibit moderate to strong irritant activity on the mouse ear. F4 assayed in the standard protocol 16 for tumor promoting activity on the back skin of mice was nearly inactive. Certain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re pointed out along the conceptual idea to develop diterpene structures with diminished or abolished irritant and tumor promoting activities but retained immune stimulating, differentiating or otherwise antineoplast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