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8F-FDG PET/CT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黑色素瘤诊断、临床分期及监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黑色素瘤患者61例,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诊断.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对黑色素瘤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40/44)、88.2%(15/17)和90.2%(55/61).其中12例治疗前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灵敏度为83.3%(10/12).在黑色素瘤病灶局部切除、尚未进行其他治疗的9例患者中,5例残余病灶18F-FDG PET/CT显像检出3例;4例远处转移灶患者全被检出,提高了临床分期,改变了治疗方案.首先发现转移性黑色素瘤病灶并且手术切除后,寻找原发灶的7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2例,4例其他转移灶全被检出.黑色素瘤患者根治术后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33例,18F-FDG PE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19/19)、85.7%(12/14)和93.9%(31/33).与同期临床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更多,33例患者中,16例(48.5%)病灶提高临床分期;7例(21.2%)排除可疑病灶,降低临床分期;10例(30.3%)检出病灶与临床一致.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残余病灶、复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检出,临床分期的明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因的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前提,本研究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原冈未明的胸腔积液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结合PET和CT图像进行综合判断,PET结果的判断采用目测法和标准摄取值(SUV)测定.结果:恶性胸腔积液26例,良性17例(结核性7例,炎性6例,心源性4例).26例恶性者中,21例PET/CT检出原发病灶,5例未找到原发病灶;6例炎性者PET/CT诊断明确;7例结核性中5例经PET/CT检查诊断明确,另2例误诊为恶性;心源性4例PET/CT检查阴性.18F-FDG PET/CT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的灵敏度80.8%(21/26),特异性为88.2%(15/17),阳性预测值为91.3%(21/23),阴性预测值为75.0%(15/20).结论:18F-FDG PET/CT可用于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并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6例AIP患者[均为男性,51~78(平均69)岁]治疗前的18 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其中2例具备激素治疗前后的PET/CT影像资料).目测分析判定胰腺形态异常,并以肝脏为标准对胰腺放射性摄取进行评分(高于肝脏为3分,与肝脏近似为2分,低于肝脏为1分).半定量分析测定常规及延迟显像的胰腺SUV,并采用SPSS 17.0软件将延迟显像前后的SUV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6例AIP患者胰腺均表现为弥漫性增大,放射性摄取均呈弥漫斑片状分布,其中5例为3分,1例为2分,SUVmax3.2~6.0(5.2±1.1);5例延迟显像中,4例SUVmax增高,1例保持不变,延迟后SUVmax5.3~7.2,延迟显像前后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6.0:t =-2.424,P>0.05).5例出现胰腺外异常摄取,以颌下腺为著.2例治疗后显像者其胰腺均缩小,胰腺及胰腺外摄取灶SUV恢复正常.结论 18F-FDG PET/CT能够反映AIP胰腺和胰腺外代谢活性异常及治疗前后的病灶代谢变化,有助于AIP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测肝癌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后血清AFP升高患者123例,皆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均>6个月.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X2检验.结果 123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111例.18F-FDG PET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78例,其灵敏度为70.3%(78/111);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97例,灵敏度提高至87.4%(97/111,χ2=9.744,P=0.002).18F.FDG PET/CT诊断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10/12)、87.0%(107/123)、98.0%(97/99)和41.7%(10/24).9例高分化肝细胞癌患者均确诊为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其肿瘤复发和(或)转移5例,灵敏度(5/9)明显低于总体灵敏度(87.4%;χ2=6.616,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检测原发性肝癌治疗后AFP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高分化肝细胞癌可能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探测临床可疑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潜在肿瘤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可疑PNS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对所有患者行随访病理检查或临床最终诊断,并将结果与PET/CT显像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例中PET/CT显像发现可疑恶性病变或既往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9例,阴性11例.9例阳性者中3例为假阳性.PET/CT显像对PNS恶性肿瘤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57%(11/14),85.00%(17/20),6/9和100.00%(11/11).6例真阳性中4例治疗方案得以修正,经抗肿瘤和免疫疗法后神经异常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可疑PNS中的应用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发现恶性肿瘤,也能对肿瘤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探测临床可疑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潜在肿瘤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可疑PNS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对所有患者行随访病理检查或临床最终诊断,并将结果与PET/CT显像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例中PET/CT显像发现可疑恶性病变或既往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9例,阴性11例.9例阳性者中3例为假阳性.PET/CT显像对PNS恶性肿瘤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57%(11/14),85.00%(17/20),6/9和100.00%(11/11).6例真阳性中4例治疗方案得以修正,经抗肿瘤和免疫疗法后神经异常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可疑PNS中的应用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发现恶性肿瘤,也能对肿瘤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11C-胆碱PET/CT显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前列腺病变患者45例,按体重静脉注射7.4 MBq/kg 11C-胆碱5 min后行仰卧位盆腔PET/CT显像,可疑转移患者行全身显像.测量前列腺病灶(靶)及肌肉(非靶)组织的最高标准摄取值(SUVmax),并计算其比值(P/M).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前列腺良性病变27例,前列腺癌18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P/M比值间差异有显著性(1.87±1.21与4.02±1.88,t=2.07,P<0.01).以P/M比值>2.32为标准,11C-胆碱PE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性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92.31%.结论 11C-胆碱PET/CT显像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P/M比值比SUV能更好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诊断乳腺癌及其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7例疑原发性乳腺癌及经临床随访(>12个月)证实的12例单发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患者均为女性.对显像结果分别行定性、半定量分析.27例疑乳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疑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24例为乳腺癌,共25个病灶;良性病灶7个.18F-FDG PET/CT显像定性分析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76.0%(19/25),特异性为94.7%(18/19);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2.5为界值,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72.0%(18/25),特异性为63.2%(12/19);以病灶SUVmax大于对侧正常乳腺腺体SUVmax的-x+2s为界值,PET/C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6.0%(24/25),特异性为63.2%(12/19),其灵敏度明显高于前2种分析方法(X2=4.15,4.14;P均<0.05).定性方法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半定量分析(X2值均为5.7,P均<0.05).23例行区域淋巴结廓清术的患者病理检查示10例有淋巴结转移.18F-FDGPET/CT定性诊断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0.0%(6/10),特异性为84.6%(11/13);以SUVmax>2.5为界值,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0.0%(6/10),特异性为92.3%(12/13).结论 在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中,以病灶SUVmax大于正常乳腺腺体sUVmax的-x+2s为界值的半定量分析有较好的灵敏度;定性分析的诊断特异性优于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肺癌分期、再分期及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7-12月接受PET/CT检查的肺癌或肺癌经过手术、放疗或化疗至少1种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医师填写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PET/CT检查前及检查后问卷资料均齐全的病例为资料完整者.治疗方法主要分为手术、放疗、化疗、随访4种,改变主要分为不同治疗方式间和同一治疗方式内部2种.结果 参考PET/CT检查前后问卷情况,资料完整符合要求的病例245例纳入研究进行分析,其中49.8%(122/245)为初次分期,50.2%(123/245)为治疗后再分期或治疗效果评价.PET/CT检查前后临床分期改变为26.5%(65/245),其中分期上调为17.1%(42/245),分期下调为9.4%(23/245),另外还有5.7%(14/245)的病例由于相应临床医师习惯参考PET/CT结果进行分期,故PET/CT检查影响临床分期32.2%(79/245).PET/CT检查前后治疗方案改变为51.8%(127/245),不同治疗方式问改变为15.9%(39/245),同一治疗方式内部改变为35.9%(88/24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提高肺癌临床分期或再分期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肺癌临床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原发肿瘤病灶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ax)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7例2002-2008年临床疑诊MPM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量病灶的SUVmax.将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证实的MPM患者按照有无转移分为2组,测定每例患者原发肿瘤病灶的SUVmax,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UVmax对患者转移与否的诊断价值,判断预后.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经病理及随访结果证实MPM 12例,良性胸膜病变5例,二者的SUVmax分别为5.78±1.81和2.7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全身18F-FDG PET/CT显像诊断MPM的灵敏度为100%(12/12),特异性为4/5,准确性为94%(16/17),18F-FDG PET/CT显像有7例MPM伴有骨和(或)淋巴结转移.SUVmax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AUC)为0.80.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对于MPM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原发肿瘤病灶SUVmax越高越易发生转移,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鉴于PET-CT应用的巨大成功,人们对与其类似的SPECT-CT的兴趣越来越大。SPECT-CT实现了SPECT功能信息与CT解剖信息的同机融合,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文综述SPECT-CT的一些特点及目前在内分泌肿瘤、前哨淋巴结、肿瘤骨转移、淋巴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PET-CT用于肿瘤精确放疗靶区勾画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用于精确放疗靶区勾画时,存在诸多困惑。谁来勾画靶区?差异可能来自哪些方面?究竟取多大标准化摄取值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最适宜?当局部PET和CT显示肿瘤范围不一致时,靶区应当怎样确定?当区域淋巴结或远隔部位PET阳性而CT阴性或相反时,靶区的选择当作何种取舍?在目前阶段,这些问题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有待更进一步的关于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病理标本相关性研究,而且需要更多远期临床增益结果来反证靶区勾画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SPECT-CT——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的解剖定位一直是具有功能特异性的SPECT所追求的目标.SPECT与CT融合系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良好的定位功能进一步巩固了SPECT的临床地位.在心脏病学中,SPECT-CT可提供准确的衰减图或心功能影像,有利于早期和更准确的诊断.在肿瘤病学中,可对神经内分泌瘤等原发或转移病灶的位置、性质等作出准确判断,有利于临床制定切实可行的诊疗措施.在常规核医学的应用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寻找感染灶以及为肺栓塞形态学-灌注缺损关系的评估提供精确的方法.SPECT-CT带来了清晰的解剖图像并加快了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原发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8F-FDG PET/CT显像和HRCT征象及两者联合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黏液腺癌、有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病灶层面同机HRCT扫描资料的9例患者,对PET/CT早期、延迟显像及滞留指数、HR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RCT图像上表现为2例呈实性结节、病灶周围无类似卫星灶样影,6例实性结节周围伴小点片及磨玻璃样影,1例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分叶征(6例)、血管集束征(6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空泡征(2例)、毛刺征(1例);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8例病灶表现为不均匀FDG代谢增高,早期显像平均SUVmax为3.2±2.5,延迟现象SUVmax增高6例、降低2例,平均SUVmax为3.5±2.4,平均滞留指数为(10.4±29.3)%,9例均未见纵隔、双侧肺门淋巴结及其他部位转移征象,其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18F-FDG摄取与HRCT相匹配,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结节的实性区域,病灶磨玻璃区18F-FDG摄取不明显;综合手术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证实,9例均为T1N0M0期,与PET/CT分期一致。结论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孤立性占位患者,在单一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下,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上病灶不均匀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其实性区域的代谢方式与HRCT相联合,可辅助孤立性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癌PET-CT显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临床可疑胃癌及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患者(男20例,女6例,年龄48~82岁)行全身^18F-FDG PET-CT扫描。患者于左手臂静脉注入^18F-FDG前行胃肠道喝水低张准备,患者行^18F-FDG PET-CT扫描前再次喝水充盈胃肠道。图像有2位核医学医师及2位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结果与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18F-FDG PET-CT扫描可同时得到PET、CT及PET-CT图像。PET图像发现病灶19例,PET-CT图像发现病灶20例,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证实原发性胃癌16例,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3例,胃癌术后改变3例,胃炎4例。PET图像诊断胃癌及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灵敏性为89%,特异性为71%,准确性为85%,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71%;PET-CT图像诊断胃癌及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96%,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PET-CT在诊断胃癌及胃癌吻合口复发方面优越于PET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因肺部病变行PET-CT检查的图像资料,将全部病例按照肺内原发病变、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远处转移性病变进行编组,以其病理或长期随访结果为标准,与CT比较,评价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肺内原发病灶共50处,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0·0%、95·2%、62·5%、93·0%、71·4%和74·0%、76·2%、62·5%、91·4%、33·3%,PET-CT的诊断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7·9%、100·0%、96·4%、95·5%、100·0%和69·3%、61·9%、75·0%、65·0%、72·4%,PET-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0·01);远处转移性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5·0%、91·6%、100·0%、100·0%、93·2%和87·8%、68·7%、100·0%、100·0%、82·8%,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肺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的临床分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18F-FDG SPECT/CT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在胃癌诊断中的优势。 方法收集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SPECT/CT和64排螺旋CT扫描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5例胃癌患者,共计56枚病灶,其中包含胃部肿瘤病灶28枚、转移淋巴结病灶19枚和远处转移病灶9枚,并依此进行分组,同组中同机融合的图像与异机融合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对比,分别从病灶的大小、边界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等方面进行主观综合评价、分级。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在胃部肿瘤病灶组中,28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8、14、6枚,异机融合分别为25、3、0枚;在转移淋巴结病灶组中,19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7、5、7枚,异机融合分别为17、2、0枚;在远处转移病灶组中,9枚病灶同机融合后图像质量为1、2、3级的病灶数量分别为0、3、6枚,异机融合分别为8、1、0枚。3组中同机融合与异机融合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5、12.452和15.000,均P < 0.05),异机融合后的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 结论18F-FDG SPECT/CT与64排螺旋CT异机融合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同机融合,在胃癌诊断中能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局限性和二者的协同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病理证实的单个肺结节118例。所有病例CT和PET检查间隔时间〈2周。病灶直径2~4cm,平均2.7cm。118例SPN中,恶性肿瘤87例,其中肺癌85例,结肠腺癌肺转移2例;良性31例,其中结核球8例,错构瘤6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炎性肉芽肿3例,隐球菌感染2例,脓肿和球形肺不张各1例。结果 118例SPN中,CT诊断正确93例,误诊25例,误诊率21.2%。其中12例肺癌误诊为良性,13例良性误诊为肺癌。PET诊断正确96例,误诊22例,误诊率18.6%。其中9例肺癌、1例结肠癌肺转移误诊为良性,12例良性误诊为恶性。CT和PET协同诊断,108例诊断正确,10例误诊,误诊率8.5%。CT、PET单独诊断和协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2%、58.1%、85.2%、60,0%、78.8%;88.5%、61.3%、86,5%、65.5%、81.4%和97.7%、74.2%、91,4%、92,0%、91.5%。CT和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X^2=0.625,P=0.239),协同诊断与CT、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有统计学意义(X^2=7.762和5.318,P=0.005和0.021)。结论 良、恶性SPN的CT和PET影像特征均有一定的重叠。单独采用CT或PET诊断肺结节的价值相当,CT和PET协同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或PET单独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初诊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岁)sHLH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13例)、感染相关HLH(IAHLH)组(13例)及风湿病相关HLH(RAHLH)组(5例),分别统计各组病灶FDG摄取情况和SUVma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t检验对各组SUV max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脾肿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RAHLH组、IAHLH组及MAHLH组对应例数分别为4、9和10例,对应脾脏SUVmax分别为3.16±0.61、5.67±3.37和6.04±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51,P>0.05).15例淋巴结增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其中IAHLH组(8例)与MAHLH组(7例)肿大淋巴结SUVmax分别为5.35±1.69和10.14±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17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其中RAHLH组1例,SUVmax为4.6;IAHLH组(7例)与MAHLH组(9例)骨髓SUVmax分别为5.31±2.05和6.36±3.71(t =-0.670,P>0.05).10例肝脏体积增大的患者中,4例合并^18F-FDG摄取增高,SUVmax为4.9~10.2.MAHLH组、IAHLH组及RAHLH组SUVmaw分别为8.15±4.38、5.62±2.45和3.02±1.31,MAHLH最高(F=9.123,t=2.562、5.236、3.030,均P<0.05).结论 R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伴^18F-FDG摄取轻度增高,IAHLH和M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侵犯淋巴结及骨髓;且MAHLH FDG摄取最高.上述^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有助于对该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滤泡性淋巴瘤(FL)的分期、疗效评价、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3年1月行PET/CT检查的经病理确诊为FL的28例患者[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36~82)岁]资料。对患者均进行AnnArbor临床分期,统计行PET/CT检查后临床分期改变情况。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组间、病理高级别(3a+3b级)组和低级别(1+2级)组间SUVmax差异。28例中有17例行化疗后PET/CT检查和电话随访(10-88个月)监测疗效,比较疗效佳(CR+PR)和不佳(SD+PD)者生存差异。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1)28例治疗前行^18F—FDGPET/CT的患者中,10.7%(3/28)分期上调,3.6%(1/28)分期下调。Ⅰ+Ⅱ期组SUVmax为10.1±3.2,Ⅲ+Ⅳ期组SUVmax为11.5±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19,P〉0.05)。病理低级别组(15例)和高级别组(13例)SUVmax分别为6.9±3.6和12.4±5.6(Z=-3.706,P〈0.01)。(2)17例治疗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的患者中,疗效佳组(11例)治疗前SUV~10.8±5.1,治疗后SUVmax3.4±2.3(Z=-2.312,P〈0.05);疗效不佳组(6例)治疗前SUVmax11.2±6.9,治疗后SUVmax7.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53,P〉0.05)。疗效佳与疗效不佳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8和26个月(x^2=4.207,P〈0.05)。结论^18F-FDGPET/CT有助于明确FL分期、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