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次主要对华法林、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用于肺栓塞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脑栓塞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参照组采取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而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前提下加用尿激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整体疗效较参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经华法林、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靠安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尿激酶30万U+0.9%氯化钠100ml从患肢于2h静脉滴注,1次/d,共14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4100 U每12h皮下注射1次,14d.结果 28例中26例于治疗后下肢症状缓解,无出血、严重肺栓塞和下肢坏死.结论 低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可靠且症状缓解快而安全.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越来越多,为减少血栓的发生,围术期的抗凝治疗不容忽视。目前抗凝的主要药物为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具体应用方法国内外已逐渐规范,但国内术中肝素剂量偏小,缺乏激活凝血时间的指导,是否安全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术后华法林应用时间、低分子肝素是否能替代华法林抗凝,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否能真正应用于临床,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剂量尿激酶(UK)2h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肺血栓栓塞症(PTE)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钙、硫酸氯毗格雷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钙、硫酸氯毗格雷(机械瓣加用尿激酶)联合治疗,观察血压,心功能,凝血指标,血、尿常规及副作用。结果:经治疗8~20d后血栓消失21例(65.6%),明显缩小10例(31.3%),出现少量出血7例(21.9%),经及时处理后缓解,无严重出血。结论: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钙、硫酸氯吡格雷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尿激酶动脉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糖皮质激素、理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治愈7例,死亡1例。上述治疗对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有治疗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立新 《山东医药》2010,50(49):81-82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丹红注射液静滴)和对照组(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14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肢体疼痛、酸胀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髌骨上、下缘15cm处肢体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围术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均未使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比较彩色多普勒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结果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7%(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分别为22.45%、(1.75±0.93)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4%、(2.21±0.88)mg/L(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及时准确判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经验。方法30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或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采用彩色血流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方法,部分患者行患侧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探查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门诊随访至术后6~12个月。结果上肢深静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病史,植入电极导线数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无差异。随访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狭窄、闭塞45例,发生率14.9%,无患者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其中有症状的患者14例,占31.1%,均有不同程度患侧上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深,有的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出现时间于术后3天~1年,检查提示为新鲜血栓,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超声显示血栓消失。无症状者31例,占68.9%,28例(90.3%)为陈旧性血栓,侧枝循环丰富;余3例为新鲜血栓。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对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治疗3个月是必须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5年6月对2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与肝素联合用药方法。结果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用鲥后未并发出血性疾病。结论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分析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目的 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患得的病史,浆确诊的127例急性PTE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予以尿激酶2万U/k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2h滴完,溶栓结束后,每4h检测一次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待其恢复至基础值的1.5-2.0倍以内,开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0.4ml,每12h一次,共7d,并重叠口服华法林4-5d,尔后单纯应用华法林,初使剂量为3mg,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INR达到2-3,B组患者只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而不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并口服华法林,尿激酶及华法林的用法同A组,C组患者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0.4ml,每12h一次,共7d,并重叠口服华法林,华法林的用法同A组,治疗前后以临床表现及核素肺灌注显像或CT或肺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 127例患者最常见的易患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其次是咳嗽,胸痛、咯血和晕厥。70例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有效率为90.0%,有2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31例单用尿激酶溶栓者,有效率为77.4%,有1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26例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者,有效率为61.5%,有1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尿激酶溶栓总有效率为86.1%,症状出现后1周内进行溶栓效果最好(92.7%),2周以上也有一定疗效(81.8%)。结论 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急性PT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滤器植入结合溶栓/抗凝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栓和抗凝治疗在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4例急性或亚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4~86岁,平均52.4岁.24例患者经皮经股静脉植入静脉滤器.2例在术中辅以深静脉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20例在术后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d.口服华法林6个月.结果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对全部病例临床平均随访15个月(10~48个月).术后一周内18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迅速消失,其余6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腔静脉血栓阻塞和肺栓塞病例,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急性或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溶栓加序贯抗凝治疗方案在次大面积肺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同时行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PaCO2、PA-aO2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0.01),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心率及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出血倾向无显著增加。结论尿激酶溶栓同时行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血栓栓塞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误诊率和高病死率。其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该病各种临床表现多与缺氧及肺动脉高压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密切相关。常用的无创诊断手段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D二聚体定量、血气分析、心脏超声、CTPA、MRA及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有创检查主要是肺血管造影。CTPA在肺动脉主干、叶、段水平的肺栓塞诊断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2%,已经逐步被认为是取代肺血管造影的无创检查之首选。肺血栓栓塞症的主要治疗包括病因干预、抗栓治疗及并发症对症支持等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抗凝治疗是肺血栓栓塞症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普通肝素治疗强调早达标和稳定达标,在治疗急性大面积血栓中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后者在治疗急性非大面积血栓中疗效等于甚至优于普通肝素。华法林半衰期长,起效慢,用于预防慢性血栓形成,使用疗程至少3个月。影响肺血栓栓塞症的预后因素为急性右心衰和慢性肺动脉高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未能及时诊治、病程慢性迁延、溶栓治疗无效、多发的反复的亚型肺小血栓导致压力升高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展。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结合选择性溶栓治疗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16例病例中,基本治愈14例,有效2例,无无效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平均5.85天(3~10天)。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结合溶栓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之一,预防深静脉血栓是特发性膜性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用量个体差异性大,体内代谢受到多种食物及药物的干扰,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受到限制。低分子肝素虽然疗效确切,应用较安全,但是需要皮下或者静脉给药,不方便长期应用。我们对需要抗凝治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口服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并观察其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1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华法林抗凝,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2.0—3.0至少1个月。消融前停用华法林并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2004年7月至2006年1月消融的患者(组Ⅰ)64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普通肝素5000U;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消融的患者(组Ⅱ)81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根据患者体重予以肝素(100U/kg),两组患者消融术中每小时均追加肝素1000U。消融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3d并口服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组Ⅰ有4例患者于围术期出现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组Ⅱ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因消融后第3天自行停用华法林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严格抗凝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事件。组Ⅰ与组Ⅱ消融术前后达到抗凝要求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对0/80,P=0.037)。结论消融中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抗凝强度可以显著减少持续性房颤患者围术期血栓事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肺栓塞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资料完整的47例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的患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具备典型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者仅2例,72%的患者存在低氧血症,84%的患者D-二聚体升高,77%的患者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收缩压升高,所有患者经肺灌注/通气显像或螺旋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获明显改善的患者中,行介入治疗者(肺动脉取栓、溶栓)占29%,联用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者占41%。结论肺栓塞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其最常见诱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疑诊的患者应常规筛查心电图、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超声心动图,高度怀疑者进一步检查肺灌注/通气显像或螺旋CT增强扫描,有条件、有指征时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我们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7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7例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26~74岁,平均60.4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温高,患肢色泽加深。均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4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无溶栓禁忌证,均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