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力  何盛江  平其能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3):1920-1924
 目的 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乙基纤维素作为囊材,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应用均匀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微囊,外形圆整光滑,分布均匀,不粘连,平均粒径为80~90 μm,包封率达83.16%,18 h体外释放百分率为96.1%。结论 优化条件下可制备的缓释微囊外观较好、包封率高,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盐酸青藤碱多囊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素芳  姚瑶  陶昱斐  丁燕飞  向璧妤 《中草药》2008,39(8):1158-1161
目的制备包封率较高且具有较好缓释性能的盐酸青藤碱多囊脂质体。方法用复乳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多囊脂质体,以包封率和囊形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选最佳处方和工艺,并考察其形状、粒径及体外释放性能。结果制得的盐酸青藤碱多囊脂质体包封率在80%以上,形状圆整,粒径较均匀,多数分布在20~30μm,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t1/2为52.7 h。结论盐酸青藤碱多囊脂质体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包封率高且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5,(7)
目的制备丹皮酚非离子型类脂囊泡,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丹皮酚非离子型类脂囊泡,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优选丹皮酚类脂囊泡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采用司盘-60∶胆固醇(1∶1)为囊材,药脂比例为1∶10,40℃条件下水合60 min,以频率400 Hz超声5 min,可制得丹皮酚非离子型类脂囊泡,包封率平均为78.4%,其体外释放过程与丹皮酚溶液相比较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该方法适合于制备丹皮酚非离子型类脂囊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前体脂质体法制备rhG-CSF脂质体,测定Zeta电位、粒度分布和包封率,比较rhG-CSF注射液和脂质体体内外释放情况。结果脂质体的平均粒径(195.2±40.8)nm,Zeta电位-(45.5±2.97)mV,包封率(84.2±0.36)%,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特点。结论采用前体脂质体法制备的rhG-CSF脂质体,包封率较高,体内应用可显著延长半衰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优化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摇瓶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pH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进行筛选与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的特性。结果 熊果酸油水分配系数lgPo/w随着pH值的增大而降低,且均大于0.5,说明熊果酸具有较好的亲脂性;熊果酸脂质体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球形,平均粒径 223.7?8.4 nm,zeta 电位为-20.63 mv;包封率较高,优化后的脂质体包封率为89.85?.66%;48 h体外累计释放率达到80 %以上,通过数学模型拟合,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 熊果酸脂质体包封率高,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海藻酸钠材料作为罗红霉素的释放载体制备微胶囊缓释体系,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的测定。方法:通过锐孔一干燥浴法进行包封。结果:微胶囊产品平均粒径为500um,载药量在26%左右,包封率可达到55%左右,在8h后药物体外释放基本完全。结论:制备的罗红霉素微胶囊产品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盐酸青藤碱微囊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盐酸青藤碱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制备的微囊体外释药特性,并且对其形态、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盐酸青藤碱微囊的囊心囊材比、搅拌速率及成囊温度对微囊的包封率均有显著影响,当囊心与囊材比为1∶3、搅拌速率为200 r/min、成囊温度为60℃时,制得的盐酸青藤碱微囊囊形圆整光滑,囊壁清晰,粒径均匀,平均包封率可高达85%,载药量平均为16.5%,囊径为4~12μm。结论复凝聚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微囊工艺简单、可靠,产品稳定性好。微囊作为一种新兴剂型,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释药机制。方法: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囊材,蛇床子的脂溶性成分为主药,采用喷雾器手工滴制的方法,制备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评价其释药性能。结果:制备该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量0.4%、海藻酸钠量2.0%、药物质量浓度0.3g/m L。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法应用于蛇床子脂溶性成分的包封,其制备简单快速、包封率较高,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他莫昔芬微胶囊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他莫昔芬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通过向明胶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溶液的单凝聚方法制备了他莫昔芬微胶囊;观测其形态、尺寸,鉴别其组分,测定他莫昔芬含量、包封率和回收率,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他莫昔芬与明胶的质量比为1∶2,明胶溶液浓度为5%,体系pH值为3.6,以30%硫酸钠溶液为稀释液时能得到他莫昔芬/明胶微胶囊;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得到的微胶囊具有很好的圆形形态,微胶囊的平均包封率为87.12%,他莫昔芬平均含量为29.04%,平均粒径尺寸为16.79μm。并对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的释放特征进行模拟,体外释放曲线都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规律,完全释放时间可达12h以上。结论以他莫昔芬为囊心、明胶为囊材能够制得具有良好的圆形形态和较好缓释效果的他莫昔芬/明胶微胶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并表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克班宁纳米粒(PLGA-Cre-NPs),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为克班宁的体内作用时间延长、毒性降低提供参考。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PLGA-Cre-NPs。以包封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PLGA-Cre-NPs的制备工艺。利用膜透析法考察PLGA-CreNPs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PLGA-Cre-N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3∶10),丙酮-无水乙醇(8∶2),PLGA投入量90 mg。PLGA-Cre-NPs的包封率(84.69±2.54)%,粒径(155.3±14.2)nm,PDI=0.095±0.018,扫描电镜显示其呈规则球形结构。PLGA-Cre-NPs体外释放包括速释和缓释2个阶段,0~24 h符合Weibull方程,24~168 h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18.06 h,168 h时累计释放率达78.77%。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制得的PLGA-Cre-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有望制备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1.
陈钢  张晓  卢刚  邵阿丽  刘广泉  蔡冰 《中草药》2012,43(7):1306-1309
目的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结果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羟基喜树碱修饰纳米粒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金春  章莉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4):1888-1891
 目的 制 备包载羟基喜树碱 (HCPT) 的聚乙二醇单甲醚 - 聚氰基丙烯酸异辛酯 (MePEG-PIOCA) 纳米粒,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了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 方法 采用纳米沉析法制备 HCPT / MePEG-PIOCA 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分布和 Zeta 电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比较 HCPT 注射液和 HCPT/MePEG-PIOCA 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结果 本法制备的 HCPT/MePEG-PIOCA 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 95 nm ,多分散指数 PDI=0.146 , Zeta 电位为 - 15.9 mV ;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 72.9% 和 11.31% ;体外释药由突释相和缓释相组成, 0.5 h 的释放率为 21% ; HCPT 注射液和 HCPT/MePEG-PIOCA 纳米粒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 <> t 1/2α 分别为 0.16 和 0.32 h , <> t 1/2β 分别为 0.51 和 6.26 h , <> V (c) 分别为 0.28 和 0.66 L·kg-1 , <> CL (s) 分别为 0.75 和 0.19 L·h-1·kg-1 , AUC 分别为 3.34 和 12.87 mg·h·L-1 。 结论 羟基喜树碱纳米粒具有缓释和长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芍总苷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伟  鲁传华  谢俊俊 《中草药》2009,40(11):1740-1743
目的 制备白芍总苷PVA微囊并探讨其包封率及药物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悬浮界面交联法对不同质量浓度的PVA白芍总苷微囊的制备进行考察,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绘制白芍总苷在人工肠液(pH 7.4)中的标准曲线.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囊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优化工艺后微囊在12 h内溶出的量并作释放度考察曲线.结果 通过界面交联法得到的白芍总苷微囊,干燥后平均粒径为10μm左右,其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依次为71.08%、7.32%.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溶微囊中白芍总苷的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方法可靠,线性良好,稳定性好,PVA微囊使包封药物白芍总苷有肠溶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新型右旋糖酐微凝胶偶联羟基喜树碱(HCPT)结合物,研究其体外释放及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大分子右旋糖酐为载体,己二酰肼为交联剂,同步接枝mPEG己二酰肼单腙、偶联羟基喜树碱丁二酸单酯,制备出以酰腙结构为连接键的纳米凝胶偶联HCPT。结果 载药凝胶形成了内疏水外亲水的胶束结构,粒径约为100 nm,可实现对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载药量达5.63%,药物释放符合Rc=Atn1/(B+Ctn2)动力学方程,在pH 5.4缓冲溶液中的释放速率比在pH 4.5和pH 7.4缓冲液中的快;相同时间内纳米凝胶偶联药物的在小鼠体内的抑瘤率与羟基喜树碱相比优势不明显,但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 该纳米凝胶偶联物具有pH敏感性,可实验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释药,在小鼠体内毒性降低,呈现显著缓释特性,可望开发成新型高分子前药。
  相似文献   

15.
丹参素微囊的喷雾干燥法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信胜  王建华  穆象山  周红英  李作凤 《中草药》2009,40(11):1732-1735
目的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素微囊.方法 以包封率为指标,比较不同囊材的包封情况;以微囊产率为指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和设计确定喷雾干燥条件;对制备的微囊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 以PVA作为囊材,囊材与药物比例为3:1,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90℃,蠕动泵进样速率36 r/min,微囊包封率为85.0%,产率为56.1%,70%以上微囊粒径在6~12 μm.结论 制备丹参素微囊工艺合理,产品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温敏凝胶释药模式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凝胶因具临界相转变温度而被作为能达到定点、定时、定量释药目的药物控释体系的载体之一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温敏凝胶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其释药模式及机制被不断提出和发现,不同释药特征的释药模型也相继建立。温敏凝胶释药模型、模式及机制的研究透彻将使温敏凝胶在医药、生物等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三七总皂苷肠溶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肠溶微囊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以聚丙烯酸树脂Ⅱ为囊材,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PNS肠溶微囊,并考察其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3批PNS肠溶微囊的包封率分别为90.85%,90.15%,89.06%;载药量分别为26.05%,25.04%,25.16%;R1,Rg1,Rb1在人工胃液中释放量<10%,人工肠液中45 min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86.08%,88.76%,84.98%。结论:溶剂-非溶剂法制备PNS肠溶微囊方法简单,体外释放符合药典对肠溶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雅铃  张安强  王炼石 《中草药》2010,41(10):1627-1631
目的制备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载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表征。方法以星型聚L-乳酸(sPLLA)为聚合物基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磷酸川芎嗪(LP)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sPLLA/LP),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研究sPLLA/LP的体外缓释特性,并用FT-IR和SEM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建立sPLLA/LP的药物包封率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优化工艺。LP与sPLLA结合良好,sPLLA/LP微球缓释7 d后,sPLLA出现部分降解。采用优化工艺所制备的sPLLA/LP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SEM分析与缓释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0~48h阶段的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聚合物降解协同作用;48~144 h阶段则主要为药物扩散释药。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sPLLA/LP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平稳。  相似文献   

19.
氯化钾渗透泵型控释片剂释药规律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渗透泵型控释片剂的释药规律及释药重现性,探索考察释药机制的新方法。方法 锅包衣方法制备渗透泵片。考察片心处方中的助悬剂、释药孔朝向、溶出仪转速、包衣膜厚度、包衣膜中PEG400用量、释药孔大小及片心硬度对释药的影响。测定一个释药孔制剂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药物释放度以考察释药机制。结果 释药孔朝向对不含助悬剂的制剂释药有明显影响,而对含助悬剂的制剂释药无影响。衣膜厚度增加,释药减慢,膜中PEG400含量增加,释药加快;而溶出仪转速、片剂释药孔大小及其片心硬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释药没有显著影响。一个释药孔制剂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药物释放度基本一致。结论 在片心中加入助悬剂能显著提高制剂释药重现性。衣膜厚度、膜中PEG400含量是控制制剂释药速率的两大因素。比较一个释药孔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释放度是考察释放机制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