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男性,41岁。头痛18天。CT示鼻筛中线区膨胀性软组织肿块,考虑为骨源性病变可能性大,双侧额窦、蝶窦、上颌窦阻塞性炎症,鼻中隔偏曲。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红色碎组织一堆,大小3cm×3cm×2cm,质软。镜检: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原始幼稚小圆细胞样,胞质稀少,核染色质细腻、浓染,核仁不明显(图1)。肿瘤细胞弥漫呈片,局部在骨组织间呈浸润破坏性生长;部分区域在幼稚的小圆细胞背景中出现腺管样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图2);局部区域肿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29岁.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4h,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阑尾尖端肿胀明显,质硬,切除阑尾送病理. 病理检查 巨检:灰红色带系膜阑尾1条,5 cm×0.9 cm大小,表面充血;尖端膨大,1.3 cm×1 cm×1 cm大小,表面可见暗红色物质附着,此处横切直径1.3 cm,腔内可见暗红色液体.镜检:阑尾尖端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增生,黏膜下层和肌层可见多处灶性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阑尾黏膜下层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呈囊性扩张(图1).免疫组化:子宫内膜腺体CK(+)(图2),子宫内膜间质细胞CD10(图3)和vimentin(图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物,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0岁。因间断右下腹痛3月余入院。B超示右中下腹可见4.3 cm×1.6 cm大小盲管状低回声,不可压瘪,未见明显蠕动,提示右中下腹异常回声为肿胀阑尾可能。术中见阑尾尖端膨大、充血水肿,与周围黏连;纵形剖开阑尾见尖端阑尾壁增厚,腔内可见黏液样物。镜下见阑尾尖端黏膜层至深肌层大量肿瘤细胞浸润,单个、条索状或3~5个肿瘤细胞呈簇状弥漫分布,无特殊排列结构,无腺管状结构;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淡染,嗜碱性,可见细小空泡或大的黏液空泡,胞核形状不规则、深染,位于胞质一侧,似印戒样。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X2、CK20和CEA(+),E-cad、CD56、Cg A、Syn和NSE(-)。本例手术后1个月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细胞,未行化疗,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一种阑尾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多以急慢性阑尾炎就诊。依据其特有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现,与其他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鉴别,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男性肺原发性绒毛膜癌3例临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绒毛膜癌的发病因素、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例男性肺原发性绒毛膜癌分别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国内、外报道病例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1例镜下瘤细胞呈多样化,一部分呈巢状排列,核深染,异型性大,部分区域瘤细胞之间可见间桥;一部分瘤细胞呈腺腔样排列,异型明显,核染色质浓;另见一小部分瘤细胞有两种:一种细胞界限清楚,多核,胞质丰富,为合体滋养叶细胞;一种细胞界限清楚,体积小,胞质透亮,为细胞滋养叶细胞.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绒毛膜癌合并腺鳞癌.2例镜下表现如前一例小部分瘤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HCG、CK和EMA( );vimentin、NSE、S-100、CEA和Syn(-).结论 发生于男性的肺原发性绒毛膜癌极其罕见,诊断时应多取组织,并详细询问病史以排除转移性癌;组织学上应与肺巨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29岁,云南师宗人。因全身多发性结节2年就诊。无皮肤搔痒及四肢麻木等,曾在外院病检诊断为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无家族病史。查体:眉毛无明显脱落,全身皮肤可见多个散在高于皮肤的结节,最大约1cm×08cm。病理检查巨检:取活检送病理。带皮肤组织一块,约15cm×1cm×1cm大小,中央见直径约05cm隆起,皮下见直径约03cm的小结节,灰白色,实性。镜检:表皮轻度萎缩,大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在真皮内呈结节状浸润,核居中或偏位,胞质稀疏、泡沫状。少数细胞呈梭形,胞质亦略呈泡沫状,部分胞质内可见淡染无结构的絮状物。整个病变内散在可见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病人,女,67岁。发现右乳腺包块2年,无不适。右乳5点钟距乳头7cm处扪及4cm×3cm大小包块,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质硬。B超检查示:右乳内下象限腺体内探及以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大小4cm×3cm,边缘欠规则,边界欠清。病理巨检:灰白灰黄色组织一块,大小6cm×4cm×3cm,切面实性,灰白,质较脆,元包膜。镜检:导管膨胀性增大,形成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界限清楚结节。导管内瘤细胞实体性生长并形成较多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形成假菊形团及彩带样结构。导管内见中央或偏心性不规则腔隙,腔面覆腺上皮,部分导管内见出血,无粉刺样坏死。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界限清楚,呈铺石状,胞质嗜酸,中等量,部分为富含黏液的印戒细胞,也可见细胞外黏液形成细胞间黏液湖。核轻度异型,淡染,染色质细,分布均匀,可见小核仁。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7岁.因右下腹持续性胀痛3 d,疼痛加重并扩散至全腹疼痛1 d,拟为"急性腹膜炎"收入院.查体:T:37.5℃,BP:130/75 mm Hg(17.29/9.98 kPa),P 95次/min,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超声检查:胆囊大小9.0 cm×3.8 cm×3.8 cm,囊壁水肿、增厚,呈双层,厚1.3cm,周围可见少许液性无回声区,胆囊腔内及颈管内无结石回声,胆总管内径0.5 cm.超声提示:急性胆囊炎,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少量积液(考虑胆囊扭转).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5岁。右胸疼痛伴咳嗽、咳痰7天入院。胸片及CT检查诊断为右上肺周围型肺癌。手术见右上肺肿瘤12 cm×10 cm×6 cm大小,并浸润右前外侧胸壁。临床诊断为右上肺肺癌。病理检查巨检:送检右上肺组织一块14 cm×9·5 cm×9 cm,切面见一个12 cm×9 cm×5 cm境界不清楚的灰白色结节,切面可见散在的出血坏死病灶。镜检:肿瘤性骨样组织互相连接,瘤细胞排列成珊瑚状或花边状,部分瘤细胞包埋于肿瘤性骨样组织中而形成肿瘤性骨小梁,其周围缺乏正常之骨母细胞(图1)。瘤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多边形,胞质略嗜碱性。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核…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 ,5 3岁 ,上腹部胀痛 10年 ,加剧伴呕吐 3天。专科检查 :上腹部触及 10cm× 6cm× 5cm肿物 ,轻压痛 ,可推动。纤维胃镜示 :胃体部 9cm× 6cm× 5cm肿物 ,菜花状 ,带蒂。活检病理组织学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 :远端胃大部、胃体部前壁见 9cm× 6cm× 5cm ,蒂长 3cm菜花状肿物 ,切面灰白色。镜检 :主要由单层柱状的腺上皮细胞排列呈腺样及乳头状 ,腺体较规则 ,乳头简单 ,细胞轻度异型 ,部分腺体扩张呈囊状 ,间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肿瘤表面灶性区域腺体排列紊乱 ,可见共壁现象 ,细胞层次增多 ,极性消失 ,核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72岁.因多尿,多饮,消瘦16年,双下肢浮肿半月,以2型糖尿病人院.查体发现前上纵隔肿瘤后转入外科.MR示前中纵隔软组织肿块,大小4.3 cm ×3.2 cm,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晰,与纵隔内血管壁及心包界限不清.左侧胸腔积液.术中见肿块位于前纵隔,质硬,6 cm×5 cm ×3 cm大小,与心包、主动脉弓粘连. 病理检查 巨检:不规则组织多块,总计5.5cm×5 cm×2.5 cm大小,灰白、灰黄色;囊性变组织,内含血块样物,质韧.镜检:肿瘤大部分出血、坏死,边缘残存瘤细胞呈巢片状排列,癌巢间可见硬化的纤维间隔(图1),并可见残存的胸腺淋巴组织(图2);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境界清楚,排列较紧密,瘤细胞胞质淡染,因富含脂质多为透明状,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央,可有轻度异型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间质可有出血.  相似文献   

11.
患儿女,7岁,因腹痛7 d,稀便1 d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急性病容.心、肺未见异常.全腹柔软,脐周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扪及质硬包块.CT检查:直肠子宫陷凹不规则块影,密度不均匀.超声检查:右下腹探及"鼠尾状"异常肠管样结构,子宫上方可见团状低回声,大小约5.0 cm×3.4 cm×4.1 cm,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2).腹腔肠曲间见片状无回声区.超声提示:①右下腹炎性病变,急性阑尾炎可能;②盆腔实性占位;③腹腔积液.立即行手术探查,术中所见:左侧卵巢逆时针扭转720°,缺血坏死呈黑紫色,右侧卵巢稍肿大,阑尾轻度充血水肿,长约6.0 cm,粗约0.5 cm,遂行左侧卵巢及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卵巢镜检见大片出血、梗死及少量急性炎细胞浸润,符合"卵巢扭转伴坏死"改变;阑尾管壁急性炎细胞浸润,以浆膜层为主.  相似文献   

12.
孙玉成  李哲浩  李浩 《临床医学》2002,22(6):M002-M002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52岁。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痛1年加重2天于2001年10月15日入院。体检:右下腹可触及一约5×5cm包块,质硬,边界较清,轻度活动,有轻度压痛。血常规:wbc8.6×10~9/L。B超:盲肠肿瘤。钡剂灌肠:盲肠外肿物,盲肠轻度受压,阑尾显示不清。于2001年10月18日以腹腔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长8cm,根部直径5cm,腔内可触及坚硬肿物,浆膜充血水肿,未见其它肿物。切除阑尾后切开阑尾腔,可见腔内一球形巨大粪石,直径4.5cm。术后抗炎治疗,7天后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1岁,因上腹部胀满不适一周就诊.外科查体皮肤黄染,中上腹部饱满,轻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超声所见:肝脏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包膜增厚,实质回声不均质,左外下方可见一囊性包块范围约13.6cm×13.4cm×14.2cm,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可见部分包膜,肿块内布满网格状光带及不规则液区,暗区最大范围4.3cm×2.2cm,肿块与肝脏无界面(图1),肿块上缘紧靠膈肌,下缘位于脐上,后方紧贴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胆囊轮廓不清,大小约7.4cm×3.5cm腔内透声差,壁增厚,腔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实质增强回声,底部可见大小约3.2cm×2.4cm实质回声,底部外侧可见1.8cm×1.4cm的液性暗区(图2).胆总管内径0.8cm.超声诊断:①上腹部囊实性占位与肝左叶关系密切.②胆囊实性占位.③胆总管轻度扩张,胆囊外侧局限性积液.手术所见:腹腔脏器被网膜样组织包裹,轻度水肿,与膈肌紧密粘连,左肝内叶尚正常,外左叶几乎被肿瘤所代替,瘤体呈圆形,大小约15.0cm×15.0cm×14.0cm,与膈肌、胃之间有较紧密粘连,触之囊性,穿刺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抽出,胆囊大小约7.0cm×10.0cm×8.0cm,张力大,轻度充血,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底部有局限性囊性突出,体部呈实性,胆总管轻度扩张.病理所见:肿物11.5cm×12.0cm×7.0cm,带部分肝组织,肿物表面光滑,切面囊实性,呈黄色胶胨状,内容物退变坏死.剖开胆囊体部可见肿物3.0cm×3.0cm×1.5cm,切面灰白色、质脆.病理诊断:①肝间质性错构瘤,绝大部分退变坏死.②胆囊体部高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14.
乳腺分泌型癌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山  张海萍  杨萌霓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181-181,i017
患者女性,30岁。发现右乳房肿物1年,无自觉症状。查体:右乳房内上象限可及一肿物,大小约2 cm×2 cm,质硬,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局部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 巨检:2 cm×1.5 cm×1.5 cm肿物一个,似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镜检:肿瘤中央可见明显的玻璃样变性。肿瘤细胞排列呈管泡状、腺样、条索状或巢状,有显著的分泌现象。细胞胞质和腺样腔隙中有大量嗜伊红物质(图1),核仁明显,但核分裂象少见。肿瘤边缘未见明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6岁,反复肉眼血尿2个月余.B超:膀胱充盈好,后壁增厚,增厚处约0.7 cm,右后壁探及一偏强回声团,大小约1.4 cm×1.0 cm,向膀胱腔内隆起,边界清.CT:膀胱右后壁见一圆形中等密度影,表面光滑.膀胱镜下于膀胱右侧壁见一1.4 cm×1.0 cm带蒂肿块,表面光滑,灶性区域有污秽出血.浸润至浅肌层.巨检:膀胱镜活检标本:碎组织一堆共2 cm×2 cm×0.6 cm.灰白灰红色息肉状.镜检: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成实性片状或成团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呈散在分布,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CK、CK19、CD138、Ki67及P53均阳性;Vim、HMB45、LCA均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9例腹膜假黏液瘤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涂片及细胞包埋蜡块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包埋蜡块的阳性率高于涂片阳性率。细胞学形态可根据组织学形态标准采取2级分类法,低级别细胞呈单排排列,核偏位、位于基底部,异型性不显著,胞质丰富,一侧胞质见黏液;而高级别细胞,核位置高低不一,异型显著,部分细胞排列成不规则镶嵌状细胞团,核大小不一,染色质粗糙,呈重度异型,个别细胞胞质可见黏液分泌,均可见黏液背景。包埋蜡块免疫组化显示肠源性标记CK7(-),CK20、villin、CDX-2和MUC-2(+),与组织学一致。结论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对腹膜假黏液瘤术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除了传统涂片,应尽量制作细胞学蜡块,以明确性质及来源。细胞学形态2级分类法与组织学分级符合率高,能为术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无法手术患者提供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性,41岁。无明显诱因黑便20天伴上腹部阵发性隐痛,间断头晕、气短、恶心呕吐4天。查体:贫血貌,腹部脐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4次/分。余脏器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2×1012/L,血红蛋白67 g/L。大便潜血(+)。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光滑,胃窦充血、水肿明显,部分区域呈花斑样;十二指肠球腔变形,左侧壁可见黏膜隆起,大小3 cm×2.5 cm×1.5 cm,质软,中央可见凹陷性溃疡,周边黏膜粗糙,肠腔狭窄。活检病理诊断:黏膜慢性炎症。腹部CT示十二指肠肠壁增厚,胸腹部及盆腔  相似文献   

18.
江萍  袁志伟  危群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7):504-504,F003
1病例资料男,50岁。因右中下腹隐痛不适伴包块2个月入院。腹部查体:腹平软,右下腹可触及约6cm×5cm包块,质中,轻压痛,活动度可,与腹壁无粘连。X线钡剂灌肠造影示:右下腹包块与肠道无关,考虑为阑尾旁囊肿。CT示:右下腹囊状包块,约7.2cm×5.2cm,与升结肠及阑尾关系密切。结肠镜检查示:阑尾开口处黏膜充血肿胀。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包块位于回盲部,表面光滑,囊性基底与回盲部粘连紧密,切除包块,剖视见内有黏液。病理报告:阑尾根部肌壁稍增厚,腔狭窄,中、末段管腔明显扩张呈囊状,约6cm×6cm×5cm大小,壁厚,质韧,内有稠黏液。镜下见阑尾根部黏膜…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8岁.左上腹阵发性疼痛1年余.查体:上腹部饱满,右上腹触及大小约8.0 cm×8.0 cm大小的包块,有轻压痛,表面尚光滑,活动度差.超声所见:胰头区可见大小约8.9 cm×8.1 cm的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晰,囊壁不规则增厚,并可见较大乳头状的结构突入囊腔(图1).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0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并发现右下腹有一肿块,约鸡卵大小,无压痛.病程中体质量明显减轻,经治未缓解.1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病理诊断为阑尾高分化黏液性腺癌.查体:体温正常,腹平软,无压痛.于右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5.0 cm×6.0 cm的肿块,质软、界清、活动度佳.肠镜检查:阑尾开口区可见大小约3.0 cm×4.0 cm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质软,直、结肠黏膜呈褐色,花斑样,血管纹理清.肠镜诊断:阑尾开口区隆起性病变,直、结肠黑变病.超声检查:右侧腹腔脐旁5 cm处可探及3.5 cm×2.4 cm的囊性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厚0.15 cm,内部透声差,可见弱回声光点呈层样堆积(图1),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该肿物与肠之间可有微弱的相对运动.超声诊断:右下腹腔囊性占位.术中所见:肿块位于盲肠侧壁,鸡卵大小,中等硬度,浆膜凸出,表面光滑,突入肠腔,呈不全梗阻,剖开见灰白色胶冻状物,病理诊断:盲肠壁内黏液性囊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