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肺曲菌病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曲菌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病例肺部影像均显示占位病变,临床常根据影像学结果和有关实验室检查或1次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结果诊断,有时难免误诊误治。因此,熟悉掌握肺曲菌病临床病理特点,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001~2003年我院经术前支气管镜活检并行手术切除确诊肺曲菌病6例,现分析临床资料及病理学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曲菌球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6 例手术证实为肺曲菌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6 例曲菌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咳嗽、咳痰、咯血等非特异性表现;影像学有典型表现31 例(67.4% ),不典型表现15 例(32.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支气管黏膜活检11 例,其中4例得到确诊(36.7%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39 例患有肺结核、支气管囊肿、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基础疾病.46 例肺曲菌球病中17 例术前误诊(37.0% ),误诊为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等.结论 肺曲菌球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抗真菌药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是本病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1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为肺曲菌病的影像学、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曲菌病的X线及CT主要征象包括渗出性病变(7/11)、薄壁空洞形成(7/11)可伴“球中球”征象(3/11)、多发结节(5/11)、肿块样浸润灶伴“晕轮征”(2/11)。结论:肺曲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认识其在不同时期具有某些特点的征象,有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肺是曲菌感染的宿主器官,已为大家所熟悉。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一般不致病,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些药物不适当应用后,吸入的或经血液循环而来的曲菌孢子在肺内大量生长繁殖,才会导致曲菌感染。肺曲菌病。1729年Micheli发现并命名,1856年Virchow首次描述曲霉菌在人肺的病理情况。该症临床极少见,近年来,由于对本症认识水平及检查手段的提高,同时因大量广谱抗菌素、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应用,临床报道有明显增多趋势。为正确认识和处理肺曲菌病,本文对该病治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陆明华  杨国仪 《临床荟萃》1993,8(19):906-907
过去认为肺曲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但随着抗生素、激素、抗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病率有所增加。几年来由于我们对曲菌感染累认识提高,术前确诊率上升,现将我院肺菌12例的临床、X线与治疗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资料来源于1988~1991年间我院收治且临床证实为肺曲菌感染患者12例,占同期住院患者数5730例的2.094,全部病例均作过肺叶切除,病理证实为肺曲菌感染,其中2例多次培养为  相似文献   

6.
卢庭裕  蔡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771-4772
目的分析1例原发性侵袭性声带曲菌病的诱因、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收治的1例原发性侵袭性声带曲菌病的诱因、临床、影像学、病理资料及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为年轻女性,无明显诱因,经纤支镜活检病理证实为声带曲菌病。临床表现仅为声音嘶哑、失声,经伊曲康唑、二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结论原发性侵袭性曲霉菌病可无明显诱因,由于症状、体征均不典型,容易误诊,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确诊需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首选伊曲康唑治疗。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2例经皮穿刺或支气管镜活检和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病的临床和CT资料,讨论了本病的病理分型、发病机制、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认为肺曲菌球的存在是本病的特征表现,薄层CT扫描能较早发现小的菌球并显示其细节,可提高本病影像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郭丽  韩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766-3767
目的探讨肺曲菌球的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例肺曲菌球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肺曲菌球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癌。结论肺曲菌球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肺曲菌病,条件许可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21例肺曲菌病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肺曲菌病与肺结核病的鉴别水平,提高对肺曲菌病的认识。方法 对2l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曲菌病曾误诊为肺结核病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35.9岁,平均病程31.9个月,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痛、胸闷、乏力、盗汗、消瘦。X线有典型“新月征”表现为9例,余X线表现不典型。所有病例痰结核菌检查均阴性,经正规抗结核及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抗真菌治疗,病情变化不明显。结论 造成误诊原因主要是肺曲菌病与肺结核病二者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的相似。痰曲菌检查阳性率低,胸片有“新月征”表现者应想到肺曲菌病。  相似文献   

10.
肺曲菌病的CT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加深对肺曲球菌病的认识,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经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检确诊的肺曲菌病7例。结果 CT表现主要为:空洞内可移动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蜂窝状改变中见小团块密影;软组织肿块,边缘可见“晕轮征”。结论 肺曲菌病寄生于空洞内的病变诊断容易,侵袭性曲菌病,肺部形成肿块样浸润炎症,诊断较困难,需要病理或细菌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1.
肺放线菌病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展鸿  李时悦  曾运祥  袁锦屏  陈国勤 《新医学》2009,40(10):644-646,F0003
目的:探讨肺放线菌病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4例肺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均有咳嗽、咯脓血痰,肺部均有基础病变(分别为肺隔离症、支气管扩张症、肺囊肿、支气管异物),均曾被误诊。2例患者经可弯曲支气管镜取分泌物及肺部活组织检查(活检)阳性确诊,另2例经术后病理活检确诊。4例患者全部予处理基础病变(肺叶切除和异物摘除),其中1例患者在术前予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肺放线菌病痊愈,4例患者均在术后予4~9d的抗生素治疗,随访半年至1年均未复发。结论:肺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肺部有基础病变且反复咳嗽、咯血痰而治疗效果不佳,应注意放线菌感染的可能。经可弯曲支气管镜等方法获取深部分泌物和(或)组织行病原学培养、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主要的确诊方法。治疗上应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应重视基础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C反应蛋白(CRP)、人免疫球蛋白E(IgE)及类风湿因子(RF)增高与前清蛋白(PA)浓度的变化,比较其与PA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血清ASO、CRP、IgE、RF增高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分为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用Beckman-coun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PA,分析各组与PA的关系,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各实验组PA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实验组仅CRP,升高组中CRP与PA有相关性(r=-0.49,P〈0.05)。30例ASO升高者中,PA下降者10例,占33.3%;30例CRP增高标本中,PA下降18例,占60%;30例IgE升高者中PA下降者14例,占46.7%;24例RF升高者中PA下降者16例,占53.3%。结论 ASO、CRP、IgE、RF增高患者血清PA均有下降。PA浓度与CRP含量呈负相关性,与ASO、IgE、RF无相关性。血清PA下降原因可能与其相关疾病及肝脏合成PA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术前评价肺动脉闭锁(P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证实的肺动脉闭锁患儿的TTE和MSCTA资料,对比两者对PA位置、动脉水平分流、房室间隔完整性、三尖瓣及右心室发育情况、大动脉位置及其与心脏连接关系的诊断价值。结果依据手术结果,26例PA患者中室间隔完整型PA6例、室间隔缺损型PA20例。肺动脉瓣闭锁13例、肺动脉主干闭锁11例、左/右肺动脉起始段闭锁2例。肺循环由动脉导管单一供血22例、由动脉导管和体一肺动脉侧支双重供血4例。TTE和MSCTA对PA及其位置的诊断与手术一致。TTE漏诊体-肺动脉侧支2例、主动脉骑跨3例、大动脉转位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MSCTA漏诊房间隔缺损2例、卵圆孔未闭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2例、三尖瓣闭锁合并右心室发育不良1例。MSCTA、TTE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29/35)、100%(35/35);对心外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49/49)、86%(42/49);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8/84)、92%(77/84)。MSCTA和TTE诊断心内、心外畸形准确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5、0.012),但两者对心内、心外畸形总的诊断准确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3,P=0.773)。结论TTE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优于MSCTA,而在大动脉位置关系及体.肺动脉侧支评价上存在局限性,联合MSCTA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生殖妇产医院诊断为PA/IVS的胎儿29例。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与左心室上下径比值(RV/LV)、三尖瓣流入时间与心动周期时间比值(TVID/CCL)、三尖瓣环与二尖瓣环内径比值(TV/MV)、三尖瓣Z值(TV-Z)等参数,观测静脉导管频谱形态、房室瓣反流量、动脉导管内径和血流方向、有无心包积液、有无合并冠状动脉异常及右心室依赖性冠状动脉循环(RVDCC)。依据右心室流入部、小梁部、漏斗部结构是否存在,对29例胎儿进行分型,并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特征。 结果29例PA/IVS产前超声心动图均可见动脉导管逆向血流供应肺动脉。24例可见三尖瓣大量反流;5例三尖瓣反流不明显或为少-中量反流。18例静脉导管A波缺失或反向,11例静脉导管频谱正常。29例PA/IVS胎儿Ⅰ型12例、Ⅱ型9例、Ⅲ型3例、Ⅳ型5例,不同分型PA/IVS的RV/LV、TVID/CCL、TV/MV、TV-Z等参数存在明显差别。3例合并冠状动脉异常,其中1例右心室心肌内异常血流信号穿行(Ⅳ型),2例合并冠状动脉-右心室交通(Ⅲ型1例,Ⅳ型1例),这3例考虑合并RVDCC。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胎儿PA/IVS的产前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产前超声心动图多指标联合应用有助于PA/IVS的准确评估,可为产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 -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 对4 9例重型肝炎中6例采用HA灌流器进行血浆吸附;余4 3例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2 2例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组2 1例,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3组重型肝炎患者经ALSS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3 改善明显(P <0 .0 1)。治愈好转率:血浆置换组6 3.6 4 %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组76 .19%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血浆吸附无不良反应,血浆置换不良反应发生率2 9.13%(37/ 12 7)。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尤其早期患者疗效显著好于晚期患者,对于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影像组学方法在鉴别诊断甲状旁腺腺瘤(PA)和甲状旁腺增生(P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33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共181枚病灶),其中腺瘤66例(67枚),增生67例(114枚),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病灶常规超声特征。所有病灶按7:3分为训练集(126枚)和验证集(55枚),基于灰阶超声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重要的常规超声特征并构建常规超声模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和常规超声特征的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各模型的效能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绘制校准曲线分析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基于LASSO算法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外周线状高回声和极性供支血管征为鉴别PA和PH的重要常规超声特征(均P<0.05)。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和0.750,常规超声模型AUC分别为0.812和0.838,联合模型AUC分别为0.825和0.856。联合模型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模型间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能较准确地鉴别甲状旁腺腺瘤和甲状旁腺增生,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Conjugating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to red blood cells (RBCs) endows it with features useful for thromboprophylaxis. However, the optimal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thromboprophylaxis vary among clinical settings. To assess how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a plasminogen activator (PA) affect func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RBC/PA conjugate, we coupled equal amounts of tPA or Retavase (rPA; a variant with an extended circulation time, lower fibrin affinity, and greater susceptibility to PA inhibitors). Conjugation to RBC markedly prolonged the circulation of each PA in rats and mice, without detrimental effects on carrier RBC. The initial blood clearance of RBC/tPA was faster than RBC/rPA, yet it exerted greater fibrinolytic activity, in part due to greater resistance of tPA and RBC/tPA to plasma inhibitors versus rPA and RBC/rPA observed in vitro. Soluble and RBC-coupled tPA and rPA exerted the same amidolytic activity, yet RBC/tPA lysed fibrin clots more effectively than RBC/rPA, notwithstanding comparable fibrinolytic activity of their soluble counterparts. Conjugation to RBC suppressed rPA's ability to be activated by fibrin, whereas the fibrin activation of RBC-coupled tPA was not hindered. Therefore, the functional profile of RBC/PA is influenced by: pharmacokinetic features provided by carrier RBC (e.g., prolonged circulation), intrinsic PA features (e.g., clearance rate, resistance to inhibitors), and changes imposed by conjugation to RBC (e.g., loss of cofactor stimulation). These factors, different from those guiding the design of soluble PA for lysis of existing clots, can be exploited i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RBC/PA tailored for specific prophylactic ind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声像图特征及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132例经产后诊断为胎盘早剥孕妇的产前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及妊娠并发症。结果 超声检出胎盘早剥48例,检出率36.36%(48/132),漏诊率63.64%(84/132)。胎盘早剥声像图表现为胎盘增厚29例、胎盘实质回声异常16例、胎盘后方回声异常9例、胎盘边缘回声异常6例、胎盘胎儿面回声异常4例、宫壁与胎膜间回声异常2例以及羊水池内回声异常7例;主要并发症为剖宫产、子宫胎盘卒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出血、早产、新生儿重度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经超声检出胎盘早剥者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超声未检出者(P均<0.05)。结论 胎盘早剥产前超声检出率低;超声检出胎盘早剥者妊娠结局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前白蛋白(PA)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90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和86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血清标本中 PA 含量,同时对全血样本中的白细胞(WBC)进行计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 WBC 结果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血清 PA 水平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实验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 PA 明显升高,WBC 降低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结论血清 PA 检测有助于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对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胸部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扫描证实.结果 42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后前位胸片表现为纵隔不同程度增宽28例;纵隔旁与纵隔轮廓边缘基本平行的线样透亮影22例;颈部、纵隔软组织内多发不规则条形透亮区30例;肩胛部软组织积气14例;心脏下方膈肌上缘连续积气1例.42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18例同时摄侧位胸片,均见胸骨后透光带、胸骨后心脏间透亮区增大.全部42病例经CT扫描均清晰显示纵隔内沿气管、支气管、食管、心脏、大血管等组织结构周围间隙内散在分布的气体影,其中前中纵隔积气42例,后纵隔积气14例;纵隔胸膜被气体向肺野方向不同程度推移.结论 X线征象中,后前位胸片纵隔增宽、颈部纵隔软组织内多发不规则条形透亮影以及膈连续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纵隔旁与纵隔轮廓边缘基本平行的线样透亮影、肩胛部软组织积气,在排除气胸的前提下,可支持纵隔气肿的诊断;侧位胸片胸骨后透光带、胸骨后心脏间透亮区增大,也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